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范文

    霍敏仪+陈日辉

    

    

    

    【摘 要】我区教育部门在深入教改过程中,提出了“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分析了当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对课堂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希望通过实验验证基于“研学后教”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否有所帮助,为当前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研学后教;教学实践;解决方略

    我区在深入研究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提出让学生先在老师研究教材后设计的“研学案”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研学—汇报”的情况,采取后教策略。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能否真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呢?为此笔者开展了本次的研究。

    一、学生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中能提出自己问题的同学比率非常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特别要求哪一位同学回答,能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基本上都是那十来个学生,大部分的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如果老师要求这一问题全班同学在练习中完成,接近80%的同学能够正确回答。

    其次,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最后,我们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为例,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研学案,并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主动向教师提问。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此类情况呢?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造成学生问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薄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考虑问题日渐成熟以及怕被别人笑话,这是他们不愿轻易提出问题的一个因素。

    (二)教师因素

    (1)学生没有疑问。主要在于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展示与探索。也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只重视知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教学环境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难以奏效的。

    (2)学生没有机会问。教师频频发问,问题跨度小、难度低,或者教师只和个别优等生交流,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提问。

    (3)教师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老师还是偏爱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而冷落学生的错误回答或荒谬问题,认为那是匪夷所思。因为学生的一个意外问题会打断教师原本流畅的教学顺序,导致不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更有老师因为学生的提问使他陷于尴尬。

    二、解决方略

    (一)实验设想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消除两大障碍,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在“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首先让学生利用“研学案”中提供的学习线路图,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然后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小组活动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同时在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展示,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存在不能解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我们希望通过实验能证明研学后教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及结论

    1. 实验对象确立

    第一次实验,我们在六年级中抽取了一个班。选择以比例单元为教学内容,共两节课,第一节使用常规教学方法,第二节使用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对比两次教学效果。

    第二次实验,我们在六年级中抽取了两个班,一个班人数为51人,一个班人数为50人,两个班都是同一位教师任课,两个班在期末时成绩基本相同。同样以选择以比例为教学内容,两个班都是新授课,使用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的作为实验班,使用传统授课方式的为平行班。

    2. 数据统计

    在两次实验中,我们都在上课期间对学生进行观察统计。

    3. 实验结论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使用基于研学后教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自如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会有所降低。

    (1)成效

    实验证明使用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效营造“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正如在现状分析中我们提到造成学生不敢问的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在实验中我们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基本上都是有了十分的把握才举手回答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都接近100%。而在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课前自学形成研学案时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所以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敢说、敢问、敢议。

    ②能迅速有效地归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在常规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都会根据情况认真作答,这就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但研学后教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归纳出学生的问题并根据提出问题人数的多少进行讲解点评。教师根据归纳的问题,提取出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可在课后对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问”的积极性,又能够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在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能有更多的空间对课本知识进行自己的归纳整理,对自己的学习提出问题,并把它解决。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2)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

    ①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创设问题情境的好与坏,对学生想不想提出的问题的有直接的影响。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师要十分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一知半解、捉摸不透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创设太明显,学生少了思考的空间。问题情境创设得太难,学生又不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其中度的问题要教师长期训练才能把握得好。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调控和指导能力

    “研学后教”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中有多个问题,有的问题可能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而有的问题可能对教学有帮助。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快速有效地整理出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该逐渐从教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甚至是数学知识研究与探索的共同参与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③采取措施,让学生掌握问“问题”的方法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有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如何去提问。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流于形式,要么提出的问题与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觉得应强调好学生的研学小组的作用,以组内合作形式提高部分学生的完成程度。同时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即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之,在整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利用“研学后教”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有巨大的帮助的。实验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我们还必须再不断地尝试更多的课例,得出更多的教学统计数据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方式,把现有的教学方式提炼出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在日常教学中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小学数学教师,2007(09).

    [3]黄伟星.解决问题教学要做好五个“并重”[J].南宁:小学教学参考,2007(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