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报告 |
范文 | 高阳 摘要: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异地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移民2 3万人,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这里生长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各种文化元素融为一体的红寺堡移民文化。 关键词:移民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移民是个古老的话题,例如美国移民,在美国几乎生活着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移民,移民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到了美国,各种异质文化在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发生交流与融合,铸造出独具特色的美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还有中国的三峡水库移民、深圳移民等等。但红寺堡移民有它独特的内涵。目前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研究成果很少,通过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对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红寺堡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化资源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搜集和整理红寺堡存在的特殊移民文化形式,并总结出理论观点。 2.建立红寺堡文化艺人名册,了解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历史以及今后传承推广的可行性评估。 3.对保护红寺堡移民文化所做的措施。 4.对一些有实际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进行调研,整理红寺堡还可开发的文化特质,为其开发提供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红寺堡移民文化形式,保护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2.对红寺堡移民文化产业的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3.开发和保护移民文化助推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通过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调查研究,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构成元素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 1.罗山文化。罗山,是宁夏的三大山脉之一,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宁夏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有效阻滞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红寺堡就坐落在罗山脚下。1982年,罗山成为宁夏首批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资源65科170属275种,野生动物资源22目114种82个亚种。罗山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粗旷悠远神奇的自然景观。明庆靖王朱栴在罗山脚下的韦州建有避暑王府,朱栴在此生活了48年,他和他子孙的陵墓就坐落在罗山东麓。在罗山东面半山腰,坐落着建于宋初的云青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宁夏中部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另外,历代的文人墨客常来罗山上吟诗作赋,寻幽览胜;“罗山叠翠”不但成为第一名胜,而且是宁夏著名“八景”之一,与贺兰晴雪、梵刹钟声等并列风景名录。 2.生态文化。红寺堡在开发建设之初是一片荒漠,“一年一場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是它真实的写照。红寺堡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1998年开始开发建设,经过扬黄泵站4次扬水,把黄河水引到了红寺堡,深刻体现了黄河水对红寺堡人民的弥足珍贵。红寺堡的建设发展源于黄河水,通过种植柠条林带、栽种防风林带、建设城东安全水源保护区——紫光湖、建设生态休闲运动公园——青云湖等举措,极大地改变了红寺堡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进沙退,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红寺堡己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环境优美、移民安居的良好局面。 3.灌溉文化。红寺堡移民大多是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来的。他们在搬出地耕种的是旱地,全部采用的是原始的耕作种植方式,过着“靠天吃饭”的艰难生活。自搬迁到红寺堡以来,由旱地变水浇地、由牛耕变机械化耕种、由没有使用过黄河水到用黄河水灌溉,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蜕变,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生活。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改变了等、靠、要的保守思想,不仅进行劳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农业,从而使移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4.旅游文化。随着红寺堡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移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寺堡人民政府根据红寺堡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发现代旅游文化。红寺堡有距今1000多年历史的云清寺、新建弘佛寺、兴源寺等佛教和道教寺院;在罗山脚下修建了罗山飞行营地,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航模锦标赛和航空旅游节;建设了3A级景区——宁夏移民博物馆;红寺堡一日游;葡萄采摘节等旅游景点和旅游品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红寺堡的旅游文化。并促使了乡村农家乐、旅游观光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业的滋生和发展。 5.民俗文化。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红寺堡各乡镇、社区都会组织表演高台社火、踩高跷、秧歌、腰鼓、舞狮、花灯等传统民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红寺堡移民大多都来自宁夏南部不同的县区(还有周边省区的部分移民),他们搬迁到红寺堡带来了各自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从而使红寺堡民俗文化更丰富。大多数民俗文化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红寺堡文化部门的申报均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6.慈善文化。2011年以来,红寺堡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黄河善谷”的战略部署,举全区之力发展慈善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从慈善“输血”到产业“造血”的创新发展之路,即把慈善与产业有机结合,打慈善牌,走慈善兴业之路,建成全国首个慈善工业产业园——弘德慈善产业园区。目前,如白浪包装、爱德制衣厂等福利企业入驻弘德慈善产业园区,集中安置了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实现了产业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另外,先后建成了菊花台残疾人照料中心和红寺堡敬老院,有效地解决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康复需求。红寺堡己成为慈善产业的发源地,“黄河善谷”的核心区。 7、葡萄酒文化。红寺堡地处宁夏贺兰山东麓,与法国波尔多纬度相近,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所产的葡萄含糖量高,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宁夏三大葡萄产区之一。目前,红寺堡已累种植酿酒葡萄11.6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16家,红寺堡葡萄产业已成为引领红寺堡农业转型的特色主导产业,并纳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长廊,还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不管是来红寺堡的客商,还是红寺堡人民,茶余饭后或休闲娱乐,品红寺堡葡萄酒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红寺堡人民已将葡萄酒作为招待来客和走亲访友的首选,葡萄酒文化己渗透到红寺堡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通过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详尽的考察,红寺堡对移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主要做的工作 1.红寺堡出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记录了和见证了红寺堡开发建设史。主要有搜集整理了《红寺堡民间故事》,出版了“红寺堡之光”系列存书、《红寺堡移民开发史》、《红寺堡开发区志》及《见证》。 2.红寺堡建立了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将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连续举办了秦腔、舞蹈、刺绣、书画、声乐、剪纸等系列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讲座,共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群众文化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文化产业带动人才100名。 3.大力扶持组建民间艺术团。目前,红寺堡共注册了30多支民间艺术团体。每年自治区文化厅向各民间艺术团体配送一些文化活动器材,红寺堡当地政府也拿出一定的资金为他们配送一些乐器、戏曲服装等设备,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移民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接班人。 4.通过创作歌曲、电影、小戏小品,加大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宣传力度。创作的歌曲《罗山初恋》、《美丽的红寺堡我可爱的家园》、《红寺堡欢迎你》、电影《罗山脚下》、微电影《爱恋》等作品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群众的喜爱。 5.开发和保护移民旧址3个,主要有关口、朱庄子和新庄集移民旧址,为今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红寺堡区是一个移民新区,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永久的课题,要不断进行发掘、开发研究。通过对红寺堡移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促进红寺堡移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发展红寺堡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