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小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
范文 | 罗建莲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数不尽的历史文明,读不完的文化瑰宝,都是靠文字记载成册供后人来学习的,这种古代汉语便被称作古文,其间所蕴含的古代智慧和文化值得我们学习,但由于古文的表达方式和某些汉字音词晦涩难懂,因此,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古文的教学成为教师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即便如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能找寻到古文的踪迹,说明教育部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增强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古文阅读;小学语文;实词虚词;分析句式;加强练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6-220 如今古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困境,其一是学生对古文的接触和练习少之又少;另外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对于古文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也有所欠缺,古文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难克服的关卡。同时,古文也是语文学科中的重点模块,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师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解读实词虚词 要想能够读懂、翻译出一篇古文,对常见用词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或复习时能书记并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阅读起来就不会太吃力,考试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古文中有些文言词语既有实词的意义又有虚词的性质,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分清辨别出实词和虚词。常见虚词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要反复辨析练习在课文中和习题中重复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并且了解古今通用和叫生僻的词,做好积累,对学习解读文言实词虚词大有裨益。 例如,在讲解《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时,我会让学生注意到这篇古文中有很多实虚词,比如课文里“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一句中,哉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而“乎”又是一个常见的虚词,通常有三种意思,一是表疑问或反问,二是表赞美或感叹,三是表推测,我让学生将这三种表示意思都记录下来,在这里根据上下文推测,这里的“乎”应该是表示对伯牙弹琴的赞美,因此应采用第二种含义,即表示感叹和赞美,译为啊、呀。在讲到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时,这里的“者”也是一个虚词,表示特指,译为的、的人,课文里出现的实虚词也会经常运用到其他的古文中,学生做好积累就可以将其代入其他的文章中,方便阅读理解。 二、分析常见句式 熟悉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翻译古文的句子。古文中存在很多固定的句式结构,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使句子翻译起来更容易方便,这也是用作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小技巧。古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直译不通时,就可以用意义来辅助翻译。当然,不论是用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注意古汉语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例如,在讲解《学弈》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些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表示古代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像“弈秋”即指人名,而课文中的“虽”就是现代汉语中虽然的意思,“以为”即表示认为,这些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意思相近,翻译时可以保留不变。课文中还出现了缺乏实际意义表示情感之类的虚词,可以将之前积累的虚词含义带入其中。当讲到“惟弈秋之为听”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語应当调整语序,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话。教会学生使用这些技巧,可以大大的降低学生阅读翻译文章时的难度,从而提高解读古文的能力。 三、加强积累练习 有了前面的知识和技巧做基础,同样需要大量的积累和练习打辅助,为学生的古文学习进行强化训练。对古文的练习训练可以通过做题、扩大阅读量、补充课外的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展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丰富古文的教学策略的同时引导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加强积累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在实战中熟练运用技巧,同时也会加深古文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熟能生巧。 例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在讲课之前,我会先给学生拓展关于作者孔子的背景知识,并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列举出孔子的部分名言。阅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之前的积累以及课下注释进行逐句翻译,像课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乎”,同时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讲述故事内容。在自己翻译的过程中,对之前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练习。随后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之后熟读文章并且很容易背诵下来,背诵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问题引导启发 新课改提倡启发式教学,以避免传统讲授式教学灌输色彩浓厚的弊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落实形式之一,即为提出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其阅读理解能力得到锻炼。特别是在对学生较有挑战性的古文学习中,教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教学,不但能很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促进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一般而言,经典的古诗词会有所谓“诗眼”,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诗眼”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理解和把握诗歌,更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如陆游的《示儿》一诗,其“诗眼”即为“悲”,围绕于此我在教学中提出如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同时也锻炼其阅读理解能力: 问题一:同学们,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请大家找一找哪个字最能体现陆游此时的心情?(悲) 问题二:读了这首诗,你知道陆游“悲从何来”吗?(因为中原还没有收复、祖国还没有统一,而陆游却时日不长了。) 这种通过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显然比教师直接讲出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很多,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不但促进了其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同时也锻炼了其阅读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对任何科目和模块的学习都是离不开巩固和练习的,特别是对于古文这种学生较少接触的文体类型,更需要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同样,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为古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捷径。教师要发挥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教会他们技巧的基础上,加强积累和运用,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也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使更多的学生从优质的古文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杨丽芬.玩转小古文 轻叩文言大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06) [2]吴妍.诵读经典学古文 继承传统习语言[J].文学教育(中),201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