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形象化
语言的形象化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写人状物所达到的具体生动、可见可感程度。文学语言都有表现形象的功能,都具有某种形象性。别林斯基《在书店偷听到的文学谈话》:“果戈里不是写,而是画; 他的描绘呈现出现实世界的奇颜丽色,你能看到和听到它们。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清析地、明确地、浮雕般地表现着他的思维。”高你基要求作家应象画家那样“生动的,浮雕般似的描写人物和事物,要画得象现在就要从画面里跳出来一般”(《给两位青年作家的公开信》)。他称赞契诃夫”用一个词儿就足够创造一个形象”(《文学书简》)。好的文学语言,几乎每句都能描出形象、构成画图,一个段落就是一系列画面缀合而成的有声有色、有言有动的艺术世界。 欲使语言达到形象化,第一要善于把握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使之寥寥几笔便可栩栩如生,这便需要敏锐的观察。第二要精心选用动词,使之不唯描写动态,而且可传出神韵,富于色彩。”给句子找出一个确切的动词——这就是使句子表现出运动”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第三要注意对语言的修饰,或摹声,或绘色,或摹状,或精辟的比喻和铺陈渲染,都能增加其形象性。但语言缺乏诉诸人的视觉的直观性,而靠引起读者想象在其头脑中造成形象,发生效果,这种想象并不是愈繁愈细就愈真切;过多过细的描摹,常阻滞读者的想象,破坏形象的完整性。故详尽琐细的静态描写,应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