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重“三性” |
范文 | 郑泽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392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明白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更多的是经验型。因此,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诉求。由于学生和教师在认知结构、认知方式以及知识内容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纵使教学立意再高,过程再科学,若学生无法感悟内化,那么教学效益还是会大打折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心理和认知障碍来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把它归纳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重“三性”。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诱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轴”时,教材创设了把一周内天气气温排序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观察、排序,体会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又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创设了计算净胜球的问题,这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学生们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可以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很快感受和理解了新知,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如果是从生活事物中提炼出来的,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现实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后,问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河流的宽度?测量大树的高度?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要用,只有这样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反复尝试,积极探索,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增加体验,让学生把思维实践重点放在对数据进行观 察、对比、类比、归纳、概括等一般规律上,最后提供运用规律,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8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16并除以4,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好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思维的实践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看透问题的本质,追根溯源,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开阔学生的思路。 总而言之,教学一种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必要手段,是开拓孩子们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要保护和鼓励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生活、现实、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一来让更多的学生乐学、想学、要学。 2020年5月8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