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 |
范文 | 徐锦佳 左强 陈平 普海娇 黄松靖 谢志刚 [摘 要] 德国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在全国备受推崇,在国际上也享誉盛名。分析、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趋势,以期比较全面地认识“双元制”职业教育。 [关 键 词]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优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核心——“双元制”,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依靠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德国产品和工业技术以高质量和先进性闻名于世[1]。 步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及跨国企业合作交流的不断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技术的使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量娴熟技术,高手艺和敬业奉献职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深入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历史演变,分析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是十分有必要的[2]。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双元制”,也称“双轨制”“双重制”等[3],指的是从传统的学徒制培训制度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旨在最大限度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双元制”中的“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主体,分别是职业学校和企业。 2.教学的内容,企业主要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在学校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内容,还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普通文化知识。 3.教材的安排,即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培训企业主要使用的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寫的教材;而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没有统一的全国或全州统编教材。 4.教师,即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 5.教育对象的身份,即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 6.考核方式,即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内容和方式主要以其在企业接受的培训内容为主,而资格考试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考试,由学校组织实施。 7.相关证书,即考试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 8.经费来源,在企业培训费用完全由企业承担,额外还得支付学徒在培训期间的津贴等。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负担。 9.两个学习地点分别受到两种不同的法律约束和保护,企业培训受到《职业教育法》的约束和保护,职业学校则遵循《职业义务教育法》。 综上所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和学校的“双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是一分为二,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特征[4]。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 德国师傅带徒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师傅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徒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相应的教育措施,塑造学徒的性格和世界观。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手工培养模式为后来大工业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到了19世纪,工业快速发展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中许多问题需要理论知识去解决。因此,时代的变迁需要学校参与到职业培训中,率先参与到这一任务的是19世纪以补习普通教育的星期日学校为前身的进修学校。到了1920年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改名为“职业学校”,成为“双元制”职业学校的雏形[5]。 1938年,职业教育被规定为义务教育,德国的中央机构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将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培训得到全面恢复,这种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一直保持至今。1964年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第一次使用“双元制”这一术语,正式将存在已久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用概括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达。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完成了制度化[6],这一法律的实施也标志着德国职业培训传统时代的结束和新纪元的开始。 这时的职业教育还属于中等教育,1974年德国职业学院(BA)的成立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合作的一个创举,以提升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1985年联邦会议通过了《高等职业教育法》,确认了高职高专教育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这种校企合作的职业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相互促进。这让很多国家纷纷效仿学习。然而,德国的这种模式是否在所有国家都能得到复制有待商榷,回顾其历史内涵,还要深入分析其发展原因。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其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7]。随着全球化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冲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双元制”在德国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1.依赖企业,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不稳定,在职业培训中,企业承担大部分经费来源,但是昂贵的培训费用成为中小企业的负担,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提供培训岗位。 2.结构体系和制度的复杂严谨,无法迅速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企业与学校之间靠政府和立法的协调与约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课程设置的调整。因为德国的教育立法过程比较复杂[8]。 3.过于强调专业熟练技术,不利于被培训者将来的职业转换。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培养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从事专业工作的熟练技术工人,即毕业就能上岗,实现企业与学校零距离。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培训工种较单一,培训职业过分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熟练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尽管如此,政府还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改进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了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体现在完善的职业进修制。1998年[9],政府制定了较完善的15个德国统一的进修条例;另外,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措施。将双元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引进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构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2)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10]。首先,企业通过与职业学校建立长效互补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对培训者进行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技术技能教学,企业深度參与职业教育能为未来储备人力资源,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德国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企业深度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核心动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人才强国战略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德国尊重劳动技术工人的社会文化氛围已经深深扎根于职业教育的土壤中,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并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3)德国政府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总体战略高度上保障职业教育,出台一系列法律支持与保障政策,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进行倡导、规范和确认,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义务,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激发了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11]。 (4)德国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法律保障,为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理夏德·科赫在《德国职业教育和职教政策的新发展》一文结尾所指出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同国际上类似的教育体制相比,尽管有较高的效率,但也存在一系列的结构体制问题。”我们在借鉴和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国情,因地制宜,把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创新精神、社会协调参与的思想引入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职业技术中心研究.历史与现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3]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7(3):39-40. [4]徐理勒.德国第三级教育领域中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学院(BA)[J].外国教育研究,2000(2). [5]胡卫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历史沿革[J].网络财富,2010(21). [6]姜大源,刘立新.联邦职业教育法[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05(35):56-62. [7]彭正梅.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8]凌培亮,雅尼士,陈祝林.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9]张朝然,夏俊锁.新世纪的德国职业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14). [10]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54-55. [1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59-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