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激发低年级学生“活中有静”的数学学习内驱力
范文

    崔丽君

    摘 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在学习活动上,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这种学习内驱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中高年级学生要比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驱力要明显。低年级学生在“活”的数学课堂中只能学到数学知识,却没有掌握到该有的数学学习技能。因此,只有“活中有静”的数学课堂才能满足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技能两者的并存,孩子在“活”中说、玩、练,在“静”中听、思、悟,只要持之以恒,低年级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内驱力,逐步养成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 活中有静 激发学习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这一学年,我被安排到二年级任教。在我眼里,低年级的孩子像小天使一样,平时在校园里总会看到他们可爱的笑容,和他们在一起应该是快乐无忧的。而且在我的数学教学技能认知中,总觉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没有很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跟着学就行了。低年级的数学课不仅趣味性强、形式多样,而且内容相对少、简单,肯定比教中高年级容易。可是在一年的教学摸索实践中,我这些教学观点完全改变了。

    在低年级,“活”的课堂容易上,“静”的课堂不好上。但这两种课堂形式若单一地进行,并不能让低年级学生得到最佳的学习技能培养,学习效果也会打折。课堂越活越容易乱,经验不足的教师很难驾驭孩子贪玩的天性,知识也不一定学得扎实,不利于学习内驱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过于安静的氛围只会让孩子的精神状态一蹶不振、容易犯困,更不用说激发学习内驱力了。

    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形式才能让低年级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学得有法呢?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1活在交流,静在思考

    多年来,我们学校都坚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这个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课前探究”内容。课前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课中学生通过交流反馈自学的结果。虽然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在家长的指导下也会从书中找出题目的答案,然后搬字过纸,在小组交流时也能响亮地读出来。有时,教师也会在知识的重点处、难点处和关键处创设机会让学生交流探讨。整节课中,这些无疑就是“活”的体现,学生的思维、语言火花都得到了碰撞,个别优秀的孩子往往会越说越起劲。可是,这活跃一面的背后,一定不能少了学生静静思考的空间,否则学习效果肯定减弱。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不会思考,主要以模仿为主,所以数学课堂上也不会留有时间让孩子静静地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其实,思考的习惯更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在数学课上,一个新知识点都会连带多个问题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交流的,因为交流不能代替独立思考,静下心来的思考更有助于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孩子在思的过程中,大脑会运转起来,对所提问题哪怕想到的只是表层的信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考范围、思考深度就会随之扩大。总之,交流和思考都要结合教学的需要,不能过于单一地使用,两者结合得当,就能培养孩子逐步把思考的结果大胆地与同学、教师交流,学习动力随之产生。

    2活在发言,静在倾听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都会利用多种激励措施让孩子积极举手发言,每当看到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教师心里都乐开了花。越多人举手发言,教师的授课就越有激情。这一现象预示著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而且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大部分孩子只有在信心满满的情况下,才会举手发言展示自我的,有的甚至在教师指名同学回答后,还活跃到静不下心来倾听。假如我是一个听课者,看到孩子们这样活跃的一面,都会觉得课堂气氛不错。可是,活跃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安静乖巧地坐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呢?

    我的课堂上曾有过这样的情景:当时正在上《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一课,在学习计算方法后,我随意写出了一道45+39的式子让学生做,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做出来了。然后我说:“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是怎样做的,有谁愿意?”话音刚落,大部分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于是我请了一位女同学起来回答。那位学生发言的声音并不大,她刚说的时候,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会做的同学基本都在讲悄悄话或者玩文具了。我看到此情景,示意那位女同学停止了发言,然后用眼睛严厉地看着那些没有认真听的孩子,大家看出了我在生气,于是也乖乖地闭上了嘴巴。待大家基本安静后,我才让那位女同学继续说下去。

    以上情景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经常出现。所以,在活跃的举手后,一定要让学生安静下来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我约束力差,教师要用肢体语言或行为指令让他们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作一个回顾,不仅加深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尊重知识,尊重同学,在发言与倾听中形成学习内驱力。

    3活在操作,静在观察

    要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可接受的形式,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活动情景,以全体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为主,借助学生多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让学生在“动”中学。特别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具是十分丰富的,教材的内容设计上也比较开放,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们都喜欢设计“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既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又可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经常在“实践操作”时学得特别开心。

    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秋游,小明准备了12根棒棒糖,想和4位小伙伴分享,请问每位小伙伴平均能分到几根棒棒糖?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操作。小组长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根棒棒糖,很多组员就争先恐后地要摆,但小组长们都以权威的身份“独揽大权”,不让组员去摆。于是,很多组员都没心机去操作了,有的索性自顾自看书。我巡视一圈后意识到自己的要求没有明确,没有给予孩子一个公平的“动手操作”规则。于是,我马上让全体学生安静坐好听我说:“由于每组只有一份小棒,所以轮流进行操作,由小组长先做,其他组员要安静地观察,小组长做完后,就轮到下一位组员来做。如果谁的操作有错误的,就请纠正他。”接着,各学习小组又重新开始了一遍,果然,这一次的效果很好。有的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4根盘子里;有的先拿2根放在一个盘子里,放了4盘,剩下4根,每个盘子再放1根;也有的一盘放3根,放了4盘……

    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灵活地制定操作的活动要求外,还要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操作过程。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既能主动地参与探索,又能观察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活在引导,静在归纳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很多时候都会“袖手旁观”,特别在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和全班互动交流过程时,教师往往都站一旁聆听,适当的时候就“穿针引线”。虽然低年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技巧都显得“嫩”,但我并没有放弃这样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完全自觉的行为,它是受一定外在因素和年龄特点影响的,因此只要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点拨,不管多大年龄的学生,都能让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由浮浅走向深入。而且教师每一次的引导都是灵活的,是根据当时的学习情境来决定作怎样的点拨,只有把握时机寻找到引导的介入点,就能不断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让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但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教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可是忽略了学生被引导后自主归纳知识的训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特别是学习概念、公式、找规律等内容时,若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概括出知识要点,那学习效果肯定是比由教师直接讲出来要高。因为学生需要把相关信息经过大脑的梳理、提炼后才能形成知识要点,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当认知归纳的学习内驱力形成后,每当遇到难题,学生的大脑自然能作出思考反应,过滤知识,归纳方法。虽然低年级学生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未发展成熟,但教师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更应抱着从小培养、从小训练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习和思考,我对低年级的数学课堂越来越感兴趣。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怎样的色彩,就会呈现出怎样类型的画。只有运用“活中有静”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学到真正的本领。当然,要想把“活”与“静”结合好,非一日至功,而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改进,才能更好地驾驭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孩子们才能在“活”中享受数学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静”中沉淀数学学习方法和内驱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