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
范文 | 苏福根+郭伟 编者按: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并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概括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作用,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智慧教育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人物简介: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记者:尊敬的周洪宇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论述一下信息技术是怎样与教育深度融合的。 周洪宇:教育是接触信息技术最早的重要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整个教育体系如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这正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所在。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规划》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全面融合成为发展主题,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记者: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意义在哪里? 周洪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双重革命”,需要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及日益加快的网络速度和联网性能,真正可以实现内容革命和学习革命,新的“We all learn”学习时代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周洪宇:“十二五”期间,我国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战略抓手,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相对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够。一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根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教育部规划的5大类20个子系统只是完成了学籍管理系统、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一期等少部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其他诸多系统的建设仍然处在部署阶段,还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建设,更谈不上运用。三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基本跨过了起步阶段,迈入了应用整合的门槛,但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智慧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上明确提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影响世界发展的前景。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您提到了智慧教育,请您就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谈谈您的想法。 周洪宇:首先,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进一步巩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1996-2010年,美国颁布了《帮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等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2010年5月,欧盟正式发布了“数字化议程”五年计划,推动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培训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加快了智慧教育建设的步伐,印度出台《信息技术行动计划(1998-2008)》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支持ICT开展;巴西制定《E—brazil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其次,智慧教育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国家以来,全国多省(市)提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市)”,智慧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省(市)的战略抓手。上海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江苏在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率先建成教育强省服务;广东明确教育信息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湖北、安徽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正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最后,智慧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智慧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因此,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纲要》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助力我国基本实现教育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智慧教育如此重要,那我们在实施智慧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周洪宇:当前,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成为助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进智慧教育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在线教育。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编制“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标准”“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二是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探索“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级统筹、多方投入、分级推进”的原则,以服务换投入,广泛调动地方、企业、社会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基础设施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学校购买、公司运维”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服务的机制和模式。推进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电教人员开展跨校服务。制定运维经费标准,构建运维经费保障机制。 其次,要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以上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学校只是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一是建设基础教育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通过企业竞争提供的方式,采取购买教材同时购买配套资源,或购买教材并配套包年免费使用资源的办法,从政策安排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二是建设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探索“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科研院所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分期分批建设视频与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同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特色资源库,形成良性的生成性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三是促进优质高教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本科高校组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师范生培养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再次,要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一是切实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汇聚、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二是针对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置分层级的立体式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重视学用结合,开展以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培训。三是组织教科研队伍、专家、名师等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活动创新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鼓励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和部分优质学校,大胆创新,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要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加快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模式,培养一支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组成的三结合信息技术研发队伍。一是建设一批国家认定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国际交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引进国外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在线教育课程。三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 (编辑:王晓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