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新机制 推动工程教师“工程化” |
范文 | 谢笑珍 摘 要:本文从四个层面探讨工程教师回归“工程化”的具体路径:构建工程教学改革的项目机制,推动教学“工程化”;构建“学术资本化”机制,推动工程教师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工程化”;构建激励兼容机制,推动工程教师实现教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化”;构建大学—政府—产业界协同进化的互动创新机制,为工程教师“工程化”提供实现的机会与路径。 关键词:工程教师;工程化;机制 受工程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中国长期“学术型”工程师资的培养路径使工程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学术化”倾向,工程教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严重偏离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工程研究与社会服务不能有效解决真实的工程问题,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推动工程师资从过分“学术化”回归“工程化”。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以主动嵌入国家和区域经济自主创新为契机,建构各种机制推动工程教师回归“工程化”,因而教师的“工程化”程度非常之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并很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构建工程教学改革的项目机制,推动教学“工程化” 工程教育是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及超越学科框架的合作教学范式,不是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分学科教学。因此,教学“工程化”是以工程为主线的跨学科以及实践性教学。 为推动教学“工程化”,学校推行教学改革的项目机制:各种教学改革都以项目制的形式而非以传统的学科组织为载体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围绕项目来配置,教师要争取到优质教学资源,就必须组建或参加教学改革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并有部分来自产业界。学校用这种机制推动教师基于项目自主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合作,以各成员拥有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互补的统一体,实现最高形式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这在不触动现有体制框架的前提下,自然而然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 作为以项目推动教学改革的配套机制设计,学校构建大学、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专职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并授予参与教学改革的学院师资聘用自主权。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改革为例。学校要求参加该计划的专业由资深专家负责专业建设,要求组建由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的“卓越”教学改革项目团队,并与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数个“学-研-产”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对组建项目团队的成员有严格的规定,其中项目团队中必须聘任产业界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改革,随着项目的推进,这一兼职教师的比例需逐步扩大。 在这种机制设计中,教师必须主动与项目团队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协作,主动去企业与具有项目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合作,共同研究学科、专业、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使学科发展、产业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匹配,并以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综合性教学,及时反映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及时更新内容。在这个教学共同体中,工程教师必须转变自己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以工程实践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并学会将自己的专长融入团队他人的专长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接受他人的影响,共同达成项目目标,这样自然而然实现教学的“工程化”——教学内容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跨学科合作教学。 二、构建“学术资本化”机制,推动工程教师研究与社会服务“工程化” 工程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以一种或几种核心专业技术加上相关配套的专业技术所重构的集成性知识体系,也是创造一个新的实体。工程研究与自然科学纯探究的发现式与分析性研究不同,是以解决真实世界的工程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与集成性研发,有很明确的特定经济目的或特定的社会服务目标,既有很强的、集成的知识属性,同时具有更强的产业经济属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程的研究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是重合的,工程的社会服务就是大学以创新研究的手段解决重大的科技工程问题,从而生成新知识成果的研究过程。 学校正是抓住工程研究与社会服务这一内在一致性规律,以学校主动嵌入国家与区域经济自主创新为契机,构建“学术资本化”的机制,一个“尖端技术与其相称的利润”相互结合的机制,推动工程教师在技术服务以及学术创业过程中,实现研究与社会服务“工程化”。 这个“学术资本化”机制就是“兴华人才工程”学术绩效考核制度,其中考核工程教师的一项关键性的指标就是项目和经费的额度,在考核期内,团队人员必须人均项目经费达到某个水平,并建立与之相应的奖惩制度,工程教师的职称晋升也与此挂钩。这个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泰勒主义”理论运用到学术领域之后,虽然备受争议,但确实推动“学术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而工程教师在这个机制的引导下,完成研究与社会服务“工程化”的彻底蜕变。 这个机制的价值导向很简单,“要经费,自己找”。所以每个教师,不论是哪个职级的教师,都必须自己去筹集研究经费。他们要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想方设法从政府、产业界获得研究资金,从而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大学提供声望和平台以及相应的研发条件。 而政府尤其是企业提供的资金都有特定的实践目的和直接的经济利益,需要解决当前重大的技术战略以及技术创新问题,那么教师的思维范式就自然而然转向工程实践。反过来,他们也只有“入世”思考“入世”的问题,才能拿到他们想要的巨额资金,而且资金的额度直接影响个人的学术绩效考核与晋升,自然而然,崇尚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研究、“学术资本化”就成为工程教师们的价值导向,许多工程教师直接与产业资本联姻,用知识、技术和自己的专利成果进行商业开发,创办高新企业,将自己的学术抱负与企业家愿景合二为一。工程教师的角色也由此从传统的知识生产者和解说者,转身为知识的实践者与验证者,成为思想力和行动力兼备的新型工程教师,这是根本性的角色转换。他们既是教师,又是技术研发人员,还是创业工程师。“工程化”教师正是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推动教学与研究创新,生产新的知识成果。 三、构建激励兼容机制,推动教师实现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化” 工程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体系的过程,而工程实践是服务社会的实践,服务社会的过程就是运用理论解决真实工程问题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工程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在工程实践中,依托 “高深知识”这个核心要素,相对容易实现“一体化”。 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是一致的。教学是大学最基础的职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是研究性的。教师在教授“高深知识”的同时,必然要教授获得和生产“高深知识”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生产新知识,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经验体系,这样当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时,能够从这一知识经验体系中,创造性地建构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本身就构成教学的内容,所以研究自然而然融入教学任务当中,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工程领域的社会服务是教学与研究职能的延伸,源于学术上的创新,是知识的重新整合、集成与转化。正是这一新的职能,使工程教师以“高深知识”为纽带,与知识的使用者联结成新的知识联合体。先有教学和科研上的成功,才有服务社会的资本,然后才有经济上的成功。经济收益又会反哺学术成果,使研究和教学有更多的资源支撑,更进一步推动教学和科研。 为推动工程教师实现工程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化”, 有效实现三大职能的“无缝对接”,学校为此建立激励兼容机制,确立“大学术观”,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都视为学术,承认工程教师的教学、咨询、研究与技术服务具有同等的学术价值,在评估教师工作以及职称晋升方面具有同等的权重,使工程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化”,既成为一种科技创新模式,又成为一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如软件学院立足于“面向珠三角,服务港澳”的发展战略,遵循“软件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应用领域相结合,工程教学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特色实验室与自主软件研发一体化建设”等原则,围绕软件工程中的新兴问题及传统问题在新形势下的解决方式,从软件系统构造方法与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服务计算和软件应用技术四个方向,推进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化”。近五年来,软件学院获得一系列国家与区域重大技术项目,总计137项,经费达人民币5858.9万元、欧元50万元;来自产业界项目184项,经费达人民币2962.3万元;发表SCI、EI索引论文410余篇;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10余项。高水平的工程研究和社会服务带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学院通过教学模式创新、突出实践环节和引入企业项目实训等方式,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国际化软件精英人才,成为华南地区高级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育部“国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校本科生近年来在ACM、全国软件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微软创新杯等大赛中屡获金奖。 四、构建大学—政府—产业界协同进化的互动创新机制,为工程教师“工程化”提供实现的机会与路径 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优势学科,寻求与国家以及珠三角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探索构建从局部到整体的点线面互动协同创新机制,以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为点,以组建“学-研-产”相结合的产业技术互动创新联盟、协同攻克引领行业关键技术为线,以建设产业研究院参与示范市、区、镇等产业集群区等全方位对接为面。点线面局部与整体互相带动,互为支撑,形成多学科、多主体、多渠道联动的互动协同创新机制。这为工程教师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及服务社会提供平台和机遇,同时也引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学校与教育部以及广州市共建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这一互动创新机制运行的实体组织之一。研究院汇聚了一批专业化和产业化的研发队伍,围绕广州乃至广东省战略产业发展部署,整合包括学校在内的部属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了新能源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船舶与海洋海岸工程、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等5个研发平台,正在建设绿色能源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新型酶制剂技术、船舶技术、现代交通工程技术、空调节能与控制工程技术和精密电子制造技术等8个研发中心,建成了15个专业实验室及5条中试生产线。研究院与包括中船、中石化、广州浪奇、广东中轻糖业集团和中油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在内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创造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研究院孵化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已依托自身的技术力量孵化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7家。 这个研究院明显不同于传统科技产业园,这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政府—产业界互动创新的实体组织形式。研究院将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该研究基地课题的选项,组建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的项目团队,在创造性攻克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中,展开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完成学术积累,这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就在实践中合二为一,规避了工程教师为了短期的社会效益而牺牲长远的学术研究这一弊端。校内很多工程教师依托这一平台,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服务社会的方向,把处于早期的技术产品或者技术思路,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技术产品,并组建技术项目团队,实现成果的转化,同时这些学者带领学生进入项目团队,实现教学的“工程化”。 学校能够推行工程教师“工程化”机制并且运转良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区,市场机制相对健全,产业经济发达,重商传统浓厚,在产业和商业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产业界普遍重视技术驱动而获取利润。而且从学校发展的历史来看,学校被称为企业家的摇篮,具有很好的学术创业传统精神。因此,大学身处这一得天独厚的区域经济环境之中,摆脱了对国家的心理和资源依赖,建立起相对自我主导的发展战略:主动嵌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与自主创新系统,依托技术优势,成为珠三角经济圈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领者与驱动者。学校将这一发展战略融入教师的学术绩效评价与晋升机制中,培育竞争精神和进取心,激发工程教师在三大领域的创新潜能。也正因如此,学校正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向创业(研究)型大学转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