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
范文 | 赵春宏 【摘要】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我认为语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语感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分析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主要是指阅读课文时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从表面上看,语感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在它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显然,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把语感训练融入朗读教学中。所谓的语感,直白一点说就是对语言的辨别、体验、感受,对语言的内在意味的感觉。就犹如我们平常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喝茶喝酒要慢慢品尝,才能吃出、品出味道。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语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朗读犹如一把开启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钥匙,让阅读者登堂入室。我在教学诗歌《过零丁洋》时,就以朗读贯穿全篇。学生开始初读诗文,教者指出朗读的注意点:读音正确,节奏分明,重音突出。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形成初步的语言感知能力。其次指导学生读书下注释,读工具书,读懂诗意。有效的朗读是对文本由外而内的吸收,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融入自己朗读感悟的理解,记忆尤为深刻。然后再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情感,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引起其感情共鸣。通过对诗歌语言文字的朗读,读文而入情,由表及里,从而能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二,把语感训练融入课文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的环节,通过对字词句的咀嚼,才能嚼出语言潜在的内涵、语句承载的情感。我在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一句“笼”字的作用时,稍加提示使学生们都能悟出这个字很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了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骤形于色的情态。这才能对作者用这个字的意图和情感有了把握。当我把这个词换成“呈现”添上“增加”时,让学生辨别比较,结果学生一致认为后者太直接、太平淡,远不如前者生动形象。再如,《蓝蓝的威尼斯》一文中“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改为“深秋的威尼斯,游客、灰鸽、船艇、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让学生比较分析哪句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自然就明白原文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第三,把语感训练融入作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重在感悟、积累,而作文教学的语感训练重在运用。他们不是各自为政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每次学生写作文,我都让学生努力去写自己熟悉的、有真切感受的素材,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写作时列好提纲,理清事情的脉络,做到叙述连贯。完成后自己反复阅读,在遣词造句方面细细品味。成功的作文我都把一些好句子摘出来,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慢慢体会其妙处。比如一位学生在《三月里的小雨》中写道:“三月的小雨来了,树见了,争先恐后地往上长;三月的小雨来了,雁见了,成群结队地往北飞;三月的小雨来了,人见了,欢天喜地地往外走。”这样的语句使文章能够很好地扣题,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清新的三月小雨的氛围中,感受到春的生机和活力。当然,语感训练最好的方式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学生读自己的文章,自己感觉到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比教师告诉他更有效。 当然,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也不是只凭教师的讲解形成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只有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自己多加体会,才能真正把握句意、词意,达到领悟全文的中心,也只有把有意识的训练变成无意识的感知,语感才能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邢旺昌.中学生语感培养策略谈[J].文学教育(下),2011(5). [2]郑志刚.激活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培养学生语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