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融媒体背景下对教育广播的探索与思考
范文

    付天喜

    【摘要】 在国内广播频率建设体系内,教育类广播数量少、规模小,还没有成熟模式。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运营发展困难重重。本文站在融媒体的背景下,结合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和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类广播的内容定位、融媒体发展路径、形象表达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类广播? ?融媒体?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 ? ?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类广播是指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在广电体制内运营的专业广播频率。截止到2017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共批准了四家省级广播电台设立教育类广播频率,同时还批准部分省市电台设立了青少年类广播、少儿类广播、文化类广播等,也可以称作广义上的教育类广播。

    从实际运作来看,多数教育广播频率生存困难,其中一些已经彻底改版为私家车广播或其他门类广播。这其中有自身发展的主观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市场性原因等外部环境因素,但主要还是互联网的崛起所带来的市场挤压与冲击。目前,在专业广播体系内,教育类广播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全国性的交流组织,处于一定程度的散、杂、弱和孤立式发展状态,听众和用户处于分离状态,内容有效到达率不高,传播力和影响力非常微弱。

    笔者从2015年开始接触河南省的教育类广播,通过三年时间研究,认为教育类广播在当下环境中既面临挑战又蕴藏机遇,只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根据媒体特征采取合适的媒体策略,结合政策和行业优势,教育类广播是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的。

    一、教育类广播的发展困境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频率都遭遇到听众流失、收听场景弱化等问题,但教育类广播遭遇的发展困境和其他广播频率相比,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定位的脆弱

    教育类广播,其内容离不开教育。教育类广播在设立的时候,开办者大多都会认为:教育市场很大,学生家长现在都舍得为孩子花钱,教育类广播应该很有前途。教育类广播在进行节目定位和节目设计时,大多围绕“教育”二字,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来进行设定,比如根据听众年龄段设置了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节目等;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设置了中招、高考的节目;根据功能划分,设置了教育新闻、政策咨询、学生心理咨询、孩子成长探讨等节目。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快发现,这种内容定位十分脆弱,教育需求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需求个性极强、差异极大,每个节目都只能针对较小规模的特定群体。在如今融媒体背景下,针对这种规模较小的收听需求,要投入极大的传播成本,显然已不现实。因此,在教育这个大前提下,针对不同对象、场景、需求设计对象性节目的思路,迅速被各家教育类广播所摒弃。

    (二)传播载体的依附

    移动互联时代,基于单独的收音机收听的场景已经极度弱化,收听场景多为路上或车内的移动收听。广播传播载体的依附性,决定了广播接收的被选择性。当一个媒体呈现依附性存在、被动性选择的时候,自己把控受众对象的能力将会极大削弱。与此同时,随着音频聚合平台和车联网的兴起,广播听众被严重分流,听众规模缩水。诸如故事类、娱乐类、农村类、教育类等专业化广播频率,陷入听众规模缩减、市场严重萎缩的状态。

    (三)受众对象的偏移

    教育類广播的受众是谁?这是教育类广播运营者思考最多的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解,未成年人要教育,是需求最强烈的群体,但很显然,由于广播呈现车载依附性收听状态,未成年人大多不具备车上收听的条件。如果教育类广播的受众是家长,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很强,这就又回到了关于内容定位的逻辑性怪圈:线性传播的大众广播,如何解决需求的个性化问题。如果教育类广播的受众是一般化的车载人群,教育广播的频率定位该如何实现,这也是个尴尬问题。

    (四)形象刻板单一

    在公众心中,受长期形成的观念影响,说到教育,大多意味着严肃、严谨、单调甚至是说教的形象,这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类广播的社会形象。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多元化存在,传统说教式的节目早已被时代所抛弃。如果把广播语态分为三代的话,“播”是1.0时代,“谈话交流”是2.0时代,“信息交互众筹”应该是3.0时代。教育类广播再加上教育属性,就是典型的前1.0时代。这种传播语态,早就不适应现在的传受环境了。

    (五)市场开发缺乏精准

    在受众和市场层面,受众的教育需求极其个性化,而广播作为线性传播大众化媒体,很难实现精准细分。本来广播广告已经被新媒体广告严重分流,在以广告收入作为频率主体收入的背景下,看似前途光明、市场巨大的教育类广播,在实际运营中却往往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因此,教育类广播创办初期往往走了这样一条路:最初满是情怀,但很快发现,听众不认可、广告市场不认可,不知道营收从哪里来,结果入不敷出,于是纷纷调整定位,有些教育类广播甚至转型做了其他类型广播,有些苦苦支撑,频繁调整定位。

    二、围绕“三个环境”,重新认知教育类广播的红利

    有危机的同时就会有机遇。融媒转型是背景、是压力,同时也是变革的机遇。如何趋利避弊,就看如何作为。要从时代环境、政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看到生存红利和发展契机。对于教育类广播来说,只要敏锐地抓住时代脉搏,还是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

    (一)政策环境:职责使命唤醒媒体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的48字方针中特别提出“成风化人”,这个“化人”就是关于教育,这是公共媒体面临的政策环境,是治国理政的需要,是党和人民赋予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不管怎么改革和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个宗旨和初心。作为媒体,承担着社会教育的功能,这是教育类广播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社会角色分工。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媒体要防止过度娱乐化,这是对媒体提出的要求,而这也恰恰给教育类广播带来新契机。要让纯粹的节目、纯净的内容、雅俗共赏的格调重新回归公众视线。近两年吸引很多注意力的朗诵、诗词、书信、文物等节目的崛起,映衬了媒体格调创造价值的事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