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做好互联网行业对外报道 |
范文 | 陈传林 201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互联网见证并推进了中国的巨变,成为海外舆论观察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态的重要窗口。在外媒的眼中,互联网孕育了一批中国最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代表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心态矛盾,在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担心自由、高效的信息流通将难以管控,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可以说,涉及互联网的报道绝非简单的行业报道,它是观察现代中国的镜子,是我们以小见大解读中国社会进步的窗口。 然而互联网行业报道的写作又十分复杂。由于互联网行业正在加速渗透各传统行业和社会生活,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网络技术、营销、传播、金融、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写好互联网行业的报道不但要求我们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海外受众立场和国内流行趋势,并找到合适的切入口,深入浅出地讲述这一行业正在发生的故事。 本文试图以新华社对外部4月19日播发的《重塑:中国“触网”二十年》、英国《金融时报》3月6日播发的((中国快速迈向“非现金支付”)),以及其他外媒报道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如何做好互联网行业对外报道。 今夕对比,展现时代进步 在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之际,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稿件《重塑:中国“触网”二十年》,通过大量对比展现“触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文章写道,二十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能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中了解刚刚动工的三峡工程和南非新当选的黑人总统;超市进入中国,带来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阿里巴巴帝国的缔造者马云正在浙江经营一家翻译社,勉强收支平衡。”而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可以在网上订餐、理财、缴费,不再受排队之苦,可以主动点播电视剧,在家里就听到哈佛大学的公开课……但也有人说,互联网‘异化了中国人,他们平均每天上网近4小时,被网络‘奴役。”这组对比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读来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文章还用两组对比展现了中国在世界互联网中地位的变化:“以‘追随者姿态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今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几年前人们会说,腾讯是模仿ICQ,而新浪微博是‘山寨推特。但从克隆到改造、超越,现在微博用户比推特更活跃。”这几组对比紧紧扣住“变”这个主题,展现了中国从闭塞到开放,从落后到领先,从山寨到创新的巨大进步。文章还借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之口预测,中国在未来的二十年会因为互联网变得“更开放透明,更会分享,也更有全球担当力。”文章用细微的场景展现出宏大的主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无独有偶,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中国快速迈向“非现金支付”》也运用大量对比讲述了互联网给中国百姓带来的变化。这其中有中外对比:中国接受虚拟支付的速度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现金过去在中国颇受欢迎,就连买车买房这样的大宗消费,也有人拿着大捆印有毛泽东头像的钞票付款,而现在虚拟支‘付迅速推广,很多人认为纸币“有铜臭味”且“携带细菌和病毒”;有老年人和年轻一辈的对比:几十年的穷困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使得老一辈中国人对债务有着近乎病态的恐惧,也使得他们倾向于将财富持在手中,而年轻一辈却指出,钞票有可能是假的。 外媒虽然善于发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却很少把它与中国的改革和执政智慧联系在一起,这显然与外媒的新闻立场有关。今年两会期间,在国有银行联合围剿互联网金融,号召取缔余额宝的呼声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一锤定音地指出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不会取缔余额宝,被国内外舆论赞为开明开放。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政府这种开明开放的态度,中国互联网才获得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传达的改革精神。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强调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必将把互联网行业焕发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带到中国的各个行业。改革和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也应该成为外宣媒体报道互联网行业新闻的内核。深入浅出。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同志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事半功倍”。由于对外传播的受众是国外的普罗大众,这就要求我们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要讲述宏观的国家故事,还要讲述微观具体的百姓故事。 新华社播发的《重塑:中国“触网”二十年》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报道讲述了武汉“的哥”老刘为了使用“嘀嘀打车”获得补助,厚着脸皮跟儿子学习的故事,反映了互联网的普及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惠及中国人,甚至包括连鼠标都不会用的老人。文章写道,“老刘不再数落儿子只知道上网玩游戏,原以为与互联网‘绝缘的他开始‘自投罗网。”报道中老刘“触网”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接地气,但如何发掘这样“不起眼”的小事,则需要记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洞察社会的脉搏。 在探索对外传播方式的实践中,生动活泼的故事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中国移动支付大战继续扩大》和《中国电商打造“不花钱”的妇女节力推无线生活消费》两篇文章就讲述了移动互联网让中国百姓免费打车、免费吃饭、免费看电影甚至免费购物的故事。这些“天上掉馅饼”的故事无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两篇文章都以互联网商战为主题,却处处以百姓生活为立足点,读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互联网行业新趋势带来的变革。 “讲故事”更是西方媒体的拿手好戏。英国《金融时报》刊发的《中国快速迈向“非现金支付”》一文讲述了一个中国年轻人放弃现金,转向使用虚拟支付手段,并说服父母使用信用卡的故事。这位年轻人“用微信向朋友发送‘红包,并在和朋友‘AA吃饭时通过支付宝转账。”路透社的一篇报道更是直接将读者变成了故事的主角,文章写到:“你每天一睁眼就刷微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你要出门,会先掏出手机用嘀嘀打车订一辆出租;你要吃饭,就先去大众点评看看哪一家餐厅口碑最好;你想在网上购物,把商品交到你手上的是京东商城。”外媒的这些故事描述了一个个人们十分熟悉的场景,极具代入感,可以迅速地拉近报道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觉得报道的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 有的放矢,回应舆论关切 在涉及中国互联网的报道中,外媒不乏批评和指责:中国打击网络谣言、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的举措常常被外媒指责为“打压言论自由,维持专制统治”;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被认为是“改革的倒退”;一些国际舆论认为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尊重知识产权,中国百姓爱用盗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屡屡“贼喊捉贼”,指责中国雇佣“网军”窃取他国政治、军事和商业机密。这些批评和质疑有些源于意识形态偏见,有些源于误解,而外宣媒体应该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对这些偏见和误解进行反驳和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掌握海外涉华舆论动态,熟悉中国国情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并主动组织报道,对国际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国际舆论常常把中国政府塑造成一个压制网络自由的专制政府,并认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将因此丧失活力和创新意识。新华社播发的《重塑:中国“触网”二十年》专门针对这种论调进行了反驳,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并没有压制网络自由,并详细地解释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管理模式。文章称,中国对互联网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管理逻辑,采取“宽严相济”的立场,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依法管理、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文章还举出大量的实例证明中国管理互联网的方式并没有扼杀创新,而是让这一行业更有活力:中国创造的4G网络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社交网络中,6个来自中国;新浪微博、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通过创新获得了成功。这篇稿件没有遵循以往外宣工作中“大唱赞歌”的老旧套路,而是摸清国际舆论动向,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向海外受众阐述中国特色,文章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责编:谭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