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
范文 李国栋
摘要: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创新氛围也比较活泼,但是还存在整体的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依赖进口引进消化能力弱、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投资不足、缺乏基础条件平台等问题。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执行、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适当干预、推进校企之间全面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 现状 校企合作 法律规范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便引起巨大的反响,大家也开始反思,泱泱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在历史上的发明创新可谓不计其数。但是,回头看看现在,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自己的自主品牌并不多。为什么是这样呢?有人说是我国的教育问题、有人说是体制问题、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近年来,我国的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问题还在,只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万众创新”指日可待。
一、我国自主创新现状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将知识等创新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新品牌的能力。[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创新应成为中国新的经济模式的核心。[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创新活动还是比较活跃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整体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基础,并可以依靠创新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迅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现如今,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排在世界第二,这为我们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另外,我国的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也比较完整并且跻身于世界领先水平。生物、纳米、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等的开发能力都在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还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我国的高校的发展以及全国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都给自主创新不断带来新鲜的空气和活力。另外,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政府的支持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是说明了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视。因此,对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将会是一片“蓝海”,是大有可为的。
(二)国内的巨大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广阔舞台
有需求才有动力。在我国这么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市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我国现如今的接近14亿人口的规模以及多民族的情况,对于各种类型、各层次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其他国家没有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也为“万众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动力要求。创新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人民生活中处处都可以通过创新来提高效率,过得更好。可以看出,我国的创新空间舞台广阔,动力十足。
(三)自由开阔的创新环境
一个好的创新环境是和平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合作创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个市场环境就是对外开放的,人民的思想也是开阔的。如今在经济信息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吸取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创新,为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的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国民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能力,但同时整体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集权国家,最普通的人民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也很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就相对较弱了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的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同时,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也较少,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国家只能是受制于其他国家,并容易出现一些行业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自主创新政策是技术创新政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政策核心
中的核心。[3]
(二)依赖进口,引进消化能力弱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的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生产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比较庞大,但是真正的体现行业竞争和市场需求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从而导致我国引用进口国外技术及装备占得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对于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引进不消化吸收,消化吸收缺乏重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的明显不足,导致对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产业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产学研的结合还是可有可无的情况,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4]企业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支持投入较少,大部分的投入还是政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对于目前的“产学研”结合中处于从属被动地位的情况也是很不满意,企业认为高校搞出来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成果转化困难。同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只是注重指标的先进性却忽视市场的需求,没有明确“研”的目的是什么。这对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投资不足,缺乏基础条件平台
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现在很高,但是在创新能力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少,2014年,我国在创新方面投入占了GDP的2.1%[5]是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时,我国还未建设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平台,很多人是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却没有渠道去完成,最终只能放弃。并且存在着盲目的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共享机制,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再者,国家上层的整体规划以及相关数据资料无法形成公开共享,科技人员了解不到国内外的最新科技文献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在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诚信的市场环境。对于知识产权的不重视,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社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家都在追名逐利、对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缺乏,尊重个性、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文化和环境都还没形成。
(二)政府作用没发挥好
如今是一个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社会,但是我国很多地方还是把资源消耗作为重点,没有把技术的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同时,政府在产业发展职能中仍然存在越位缺位的情况,过度干预市场企业的发展,制约了企业和产业的创新能力。再者,相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协调,体制分割、条块分立、相互封闭都严重影响了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最后,政府的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严重浪费。宏观统筹协调能力薄弱、科技资源配置分散、整体运行效率低、资源重复等情况导致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造成巨大障碍。
(三)企业和高校的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一般普遍重视生产、忽视研究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处于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很多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力量比较分散,科研工作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综合目标,低水平和“短平快”的重复现象很常见;高校的现有技术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困难。近年来,社会上的追名逐利和浮躁之风也对高校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腐败问题和造假行为的出现让学术界陷入困境。
四、我国创新问题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并执行
我国的《专利法》一直都在修订完备中,但是相关的具体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法律是保障,有了法律并严格执行会让人们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有信心,不再会出现发明创造者去请求法律保护以及没有相关版权费用。虽然,我国已经制定相关的法律,具体的法律细则并不明确,出现版权问题还是无法进行判决以及相关赔偿,另外,在执行过程中执行的力度比较低,由于各地为了经济发展就忽视一些地方的造假行为,导致一系列问题。“法”不是看的,只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激励人们去发明创造,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适当干预
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政府和市场是两个绕不开的弯。自主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火花碰撞后的产物,在自由市场情况下更容易形成,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自由的市场,一个诚信的市场来保障自由平等的竞争。这样就需要政府去进行适当的干预,政府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市场的平等竞争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投资构建一个基础的融资借贷平台去为自由创造发明者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要保证其中的规范防止社会上形成非法融资等犯罪行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有一个法律规范下的市场和规范的融资平台,我国的自主创新者一定会大有作为。
(三)推进校企之间全面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校企之间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能够为学校提供所需的科研经费。在这两者之间,企业面向市场,更能知道市场所需,明白哪些可以成功地转化实用的技术和生产力并获得利润,并能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学校应该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技术上的创新企业更有发言权,创新不是在学校里看书做实验做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琢磨出来的。在学校里大学生,最主要的是研究生他们有很强的理论能力,但是实践能力欠缺,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他们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成为行家。这样国家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朱孔来.自主创新有关理论及测度方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2):31- 37.
[2]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走向新经济模式[J].财经,2007(08):75.
[3] 范柏乃,段忠贤,江蕾.创新政策研究述评与展望[J].软科学,2012,(11):44.
[4] 张敏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47- 50.
[5]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4: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