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市州报新媒体影响力 |
范文 | 刘永国 肖福洲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报纸的转型和创新带来良好的机遇。随州日报社顺应传媒发展潮流,积极与网络结亲,推行报网互动,实施数字战略,办好报纸网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整合资源,提升实力,抢占制高点 2007年,报社先后对网站进行大的改版,并更名为中国随州网,意在将新闻门户网办成随州综合性门户网站。改版的目标就是要把随州网办成本地最好的网站,并在技术保障、内容建设、传播影响等方面认真规划筹办,致力抢占随州新媒体制高点。 1,提档升级,抢占制高点。 报社与北京高术公司合作,并投资60多万元,购置发布系统和服务器,用于网站改版,实行第三次升级。 2,整合资源,做大传播力。 一是改版时将新闻网与市委外宣办主办的编钟网合并,内容进行整合,并人随州网,做到“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二是集中组织报社40多名编辑记者,按照任务分工,分门别类,收集整理本土资讯。充实栏目内容。三是依托随州日报发布本土新闻;依托新华社等媒体,精选国内外新闻;整合本地以及省内外其他资讯入网上线。四是与新数通(北京)公司合作,开通随州日报数字版。五是围绕市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办好专题。六是与有关专业网站合作,开通了数码、下载、游戏等频道,丰富网站内容。 3,报网互动,扩大影响力。 随州网每天发布数字报,及时把报纸新闻发到网上,既丰富了网站内容,又实现了报纸的“二次覆盖”。倾听民声,关注民意,架起和谐桥 党委政府关注民生问题,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最快捷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网络论坛。随州论坛注册会员早已超过万人,聚集了不少优秀人才,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网站利用论坛优势,自觉担当责任,积极畅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架起了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 1,达民意,办好在线访谈栏目 目前,访谈已推出45期,受邀部门30多个,受邀嘉宾50多人次。每期访谈。都要摸准网民的脉搏。根据网民时下最关注的热点,确定话题和受邀部门,受邀部门原则上都要由一把手出席。论坛、报纸都要提前预告。公布访谈部门、访谈内容及访谈时间,以便网友们提前准备“拍砖”。对网友提出的问题,要力求当场予以解答。对当场无法解答或无时间解答的问题,事后要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回复。并由网站发布。 2,察民情,传达百姓原声。 论坛开设的“随州发展”、“社会民生”、“记者在线”等栏目,已成为普通百姓积极议政、发出心声的平台。一张张帖子。挂在论坛上,很快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3,解民忧,网上对接民生诉求。 市委书记马清明要求。对网民提出的诉求,“要尽快加以解决”。按照这个要求,网站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尽力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整合资源量力而行体现多样化 随州网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省内市州新闻网站相比,还有诸多不足。如视频功能不完善,专职人员、专业人才偏少,新闻自产能力差,报网互动不够深入,网站人气不稳,时高时低,广告经营困难等。不过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属于自身问题,可以通过自身发展,逐步得以解决。视频、人手等问题,报社已纳入议事日程。很快将有大的改观。此外,从随州的实际看,随州文化底蕴深厚,享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的盛誉,但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块头不够大,传媒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办网过程中,也感到一些困惑和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值得思考。 一是本地网站的资源整合问题。目前随州有些影响的网站有100多家,有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已有3家,即报纸、电台、电视网站。单就这3家而言,在新闻资讯、功能设置等方面,是大同小异,无明显特色。这个现状,必然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又造不成声势。所以,改变重复建设、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状况,显得十分迫切。 二是网站的规模问题。从理论上说,网站做大做强,总是好事,也是办网所追求的目标。但就实际而言,一味追求规模,还不大现实。目前,在随州,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无可撼动,其公信力、影响力已深入人心,其绝对权威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自己人记者总是要把自己的好稿件优先送给报纸,在报纸未刊用前,不肯轻易传入网站;外人也有同样心态,“崇报轻网”。这就是说,新媒体的发展有个过程,人们对新媒体的认同也有一个过程。因此发展新媒体有个量力而行的问题,应从发展战略上进行定位。 三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问题。报纸网站脱胎于报纸,很容易打上报纸的烙印,把网站当做报纸来办,网站的特点难以彰显。稍有出格,又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指责。如何在弘扬主旋律,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总前提下,体现多样化,处理好分寸,是聚集网络人气的有效途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