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时代下“粉丝”过度参与式追星引发的弊端及影响 |
范文 | 张婧 【摘 要】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粉丝”间的各种障碍,赋予“粉丝”群体更多的凝聚性和发声权,从而形成了现代网络“粉丝”社群,并由此催生出“粉丝”经济。尽管如此,过度参与式追星还是产生了一些弊端,而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粉丝”经济的连锁反应,影响到“粉丝”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粉丝”;参与式;“粉丝”经济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204-03 一、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社群的崛起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逐渐从内容发布平台发展为社交平台,社会化网络将原本虚拟的网络空间以一种极致化的方式真实地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打破了“粉丝”间时空的障碍,同时改善了“粉丝”间信息沟通的效率,将“粉丝”圈子“晋升为一种游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全球性文化”[1]。而处于社会化网络中的“粉丝”更是摆脱了地域、时间、身份、阶层等因素的限制,使自身的地位更平等、群体更为广泛[2]。这样的“粉丝”群体就慢慢形成了现代“粉丝”网络社群。较之传统传播模式及前网络时代,社会化网络中形成的“粉丝”社群聚合性更强,也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并且在众多网络社群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特点,正在参与和渗透在娱乐产业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说,新媒体时代造就了现代“粉丝”社群,而“粉丝”社群又推动了我国“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现代“粉丝”社群追星的特点 在这样社会化互联网环境下,“粉丝”社群与偶像的关系变得逐渐平等起来,加之新媒体产生了大数据时代,演员自身的商业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自己在网络中获取的关注和流量,而为偶像做数据贡献流量的工作则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粉丝”社群身上。于是,“粉絲”对于偶像的爱从过去在大脑中的臆想幻想、前网络时代仅需支持票房,到如今变成了具体客观且可量化的数据。在为偶像打榜做数据的过程中,“粉丝”也切身参与了“偶像生产”的环节,对于偶像在网络间的宣传模式熟谙于心,因此,现代“粉丝”的追星模式体现为参与式追星,“粉丝”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当然,这种参与性与詹金斯[3]提出的“粉丝”参与性有所不同,现代“粉丝”社群的参与不局限于对影视剧文本的改编以及同人文的制作中,而是体现在积极参与偶像的打造工程。在其参与式追星的过程中,“粉丝”的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粉丝”社群表现出了“线上”+“线下”复合式追星模式(图1)。 如图1所示,依托互联网的联通性和交互性,现代“粉丝”社群主要活动的大本营都集中在线上,他们需要为偶像做数据、攒积分,还要为各项人气打榜投票,这些都是现代“粉丝”的日常;如果遇到偶像有作品问世,“粉丝”们还需要不遗余力地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并带动大量路人“转粉”;更重要的是,在网络社群交际的过程中,现代“粉丝”承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偶像反击网络暴力,进行反黑活动。由于网络交际匿名性与娱乐圈名利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偶像明星往往是网络暴力主要攻击的对象之一,为了维护偶像声誉和人气,现代“粉丝”社群不得不在反黑一线进行战斗,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专门的反黑社群,并产生了约定俗成的反黑攻略,针对不同程度的黑料采取不同的策略(图2)。 除了在线上积极为偶像分担宣传任务,线下“粉丝”们也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出席偶像各种活动的线下应援活动是偶像人气的又一体现,各家“粉丝”社群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口号和名称,同时也会通过“粉丝”众筹的形式购买礼物和应援物品为偶像助力。除此之外,以偶像之名做公益也是现代“粉丝”社群发扬光大的粉圈的传统行为。“粉丝”们仍然通过众筹或者捐款的形式筹集到一定资金去做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如90后流量小生邓伦的“粉丝”社群统计,2018年,不同“粉丝”社群及站子完成的社会公益活动多达四十余次,募捐金额高达2222元。 在这样“线上”+“线下”的复合式追星过程中,“粉丝”们不仅缩短了和偶像之间的距离,切身参与了偶像的打造,见证偶像成名不易的同时,也把偶像的成功计入自己的努力成果。因此,“粉丝”逐渐对偶像形成了如母亲般的责任感。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做出他们认为伤害偶像的事情,甚至想自行决定偶像的事业发展和资源类型,在“粉丝”心目中,偶像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需要自己悉心照拂的小宝宝。然而,这样的参与式追星还是呈现出难以避免的弊端。 三、“粉丝”过度参与式追星出现的弊端 (一)情感强烈却难以约束,造成娱乐资源短期内过度集中。“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偶像的情感投入来维系的,这也是“粉丝”存在的意义[4]。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追星形式和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粉丝”对于偶像无私且强烈的情感付出。以现代“粉丝”社群参与式追星为例,他们日常承担了偶像人气的建构、宣传和维护工作,还要精心策划线下的各种“粉丝”活动。对于打造偶像的模式也是熟谙于心,在某些层面甚至达到了专业水准。然而与“粉丝”无私投入相矛盾的也恰恰是这份感情,因为这种虚幻的情感不受任何法律、道德的约束,也没有任何时间上的保障。“粉丝”们经常上演着今天为偶像利益与别家“粉丝”甚至媒体吵得天翻地覆,但是明天就移情别恋,将情感转向另一个偶像。或者当偶像做出某些“违背”“粉丝”追星初衷的行为,例如公开恋情或者曝出绯闻等,就会毫无顾忌地“脱粉”。这样极不稳定的感情投入会使得处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流量小生们”时刻处于“危机”下,毕竟,稳定的“粉丝”社群是偶像们在网络中的人气保障,也是衡量其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能在“粉丝”情感付出期获取其最大的支持和回报,偶像及团队会在当红时尽可能争取一切资源,这一方面会造成娱乐资本的过渡集中;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偶像过度透支的情况。久而久之,影视剧作品的文艺性和观赏性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对于演员自身的成长也会造成极大的隐患,这对于娱乐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易受外界力量影响,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在网络环境中,“粉丝”们的身份认证门槛极低甚至是无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某人粉丝”的身份自居,这就为网络“粉丝”社群在互联网中的生存埋下隐患。不少人可以利用“粉丝”的身份或者借助“粉丝”的力量在“粉圈”中散播某些信息,而“粉丝”由于缺乏在网络中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因此容易被外力操控或者引导,做出一些自认为是在维护偶像的事情,而正是这种所谓的“正义”很可能会演变成可怕的网络暴力事件。尽管涉及明星的网络暴力事件形成原因众多,但是由于“粉丝”社群具有凝聚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因此由“粉丝”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持续的时间更久,传播范围更广,影响也更为恶劣。例如,2018年8月,随着大型古装玄幻剧《香蜜沉沉烬如霜》播出,剧中几位主演的“粉丝”就因为自己偶像在剧中的演技、戏份及番位产生一定矛盾,在营销号的引导和相关制作单位的纵容下,“粉丝”之间的骂战日益升级,从对剧中人物的评论上升到对演员本身的言语伤害,最终变成影响恶劣的网络暴力事件,引发了众多网民关注,剧中几位青年演员邓伦、杨紫和罗云熙多次因“粉丝”骂战登上新浪热搜话题榜。最终,演员邓伦的工作室不得不发出律师函来保护艺人的声誉。然而,截至该剧播出近半年,有关《香蜜沉沉烬如霜》演员的网络“粉丝”暴力事件丝毫没有任何减弱和结束的势头,甚至剧中几位演员的一张同框照片都会引发新一轮的骂战。当然,不管是被利用,还是乐在其中,“粉丝”社群本身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也不用顾虑事件的后果,更无需对网络暴力进行解释,而网络也缺乏对相应社群的管理和追究办法。因此,如何管理好和媒体拥有平等发声权的“粉丝”社群,是维护新时期网络和谐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干扰娱乐产业的运行规律,挑战偶像底线。尽管现代“粉丝”社群既熟谙打榜投票之理,也懂得如何经营偶像的形象,各家媒体及娱乐产业对于“粉丝”的评价也是有口皆碑,有些媒体甚至会直接借用“粉丝”们产出的影音资料[4];偶像及团队、公司更是无时无刻不把“粉丝”挂在嘴边以示感恩。但是参与并不代表真正融入,不管“粉丝”如何参与偶像的构建,在娱乐产业中,“粉丝”永远处于文化消费者的地位,所谓的主体性和主动权不过都是娱乐产业和市场赋予其更多选择权而已。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刺激“粉丝”的购买力,同时规避市场风险,然后又营造出“粉丝”“主人翁”的盛世景象。但是,“粉丝”对于自己的身份并没有真正认识,他们当真会以为自己投票、做数据能够捧红一个偶像,忽略了偶像成名身后的巨额投资,更忽略了娱乐产业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模式,只一味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偶像的发展,并不时和其他“粉丝”社群及媒体,甚至直接和偶像团队及本人产生冲突。这样的行为已经干扰了娱乐产业的运行规律,更会使偶像本人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而受够了“粉丝”“过度参与”的偶像们,纷纷开启了和“粉丝”们“互怼”的模式,例如2019年初,新浪微博的热搜就出现了“章子怡拉黑粉丝”和“谢娜怼粉丝”这样的新闻,内容均涉及“粉丝”干预偶像的工作或者职业发展,而偶像对于“粉丝”的过度参与表示不满,甚至不惜拉黑“粉丝”后援会的核心“粉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粉丝”过度参与追星已经超出了满足自己精神愉悦的需求,同时也有悖于娱乐产业赋予其自主性的初衷。 四、过度参与式追星对“粉丝”经济带来的影响 “粉丝”经济是建立在“粉丝”文化基础,立足于娱乐产业大环境的新型经济模式之一。随着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社群追星模式的改变,参与式追星赋予了“粉丝”社群更多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这种“主人翁”的意识下,“粉丝”逐渐意识到对于偶像的付出不仅需要体现在精神支持上,更需要体现在物质和金钱的支持上。因此,支持偶像票房、积极购买周边及大量偶像代言的产品都是衡量“粉丝”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而明星官方的“粉丝”福利发放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其购买力到底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粉丝”经济明显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据工信部《22018中国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显示,2016年 我 国 泛 娱 乐 产 业 产 值 达 到 4155 亿 元,2017年,我国泛娱乐核心产业产值约为5484亿元,同比增长30%。至2020年,中国的媒体娱乐行业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位列全球媒体娱乐产业增速前十的国家或地区[5]。與此同时,“粉丝”经济发展的前景却不得不引起极大的重视,试想,当现行“粉丝”运行模式不适应娱乐产业的发展模式,当“粉丝”行为已经严重干扰了偶像的工作和名誉,当偶像开始不包容、不接受“粉丝”的呵护,那么娱乐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势必会摒弃现在的“粉丝”文化和追星模式,重新引导“粉丝”的价值观和行为,而这样的过渡势必会造成“粉丝”的不满,也会造成新旧“粉丝”的交替,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会造成对现有“粉丝”经济的冲击,甚至会使“粉丝”经济成为泡沫经济。因此,寻求相对稳定的“粉丝”追星模式,构建成熟的“粉丝”文化,才是“粉丝”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五、结语 经过对现代“粉丝”社群追星特点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尽管现有的参与式追星模式能够体现出“粉丝”更多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使娱乐圈的发展呈现现出更多的群众意志,同时引领了“粉丝”经济的多元发展,为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但是,“粉丝”的过度参与也造成了一系列弊端,由于“粉丝”自身的情感强烈不受约束,导致这种情感容易被外力操控引发网络暴力事件,甚至会挑战偶像的底线,长期以来,这样的追星模式势必会干扰到娱乐产业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也会影响到“粉丝”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翠萍,蔡琪.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圈子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3,(4): 86-90. [2]肖芃,高森宇.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分析[J].现代传播,2015,(10):118-121. [3]Henry Jenkins.Textual Poache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M].New York: Rouledge,1992,28. [4]王艺璇.网络时代粉丝社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鹿晗粉丝群体“鹿饭”为例[J].学术界,2017,(3):91-103. [5]范璐月.粉丝经济在娱乐产业中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1): 12-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