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生的悲喜剧 |
范文 | 徐锦超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员老将,他的晚年作品《报应》一改往日的书写风格,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对二战与瘟疫进行想象和重构,塑造了犹太社区内无辜受难的英雄人物坎特。作品通过坎特的人生悲喜剧表明了老年罗斯在担当与自知、进取与接受现状抉择之间进行重新思考。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报应》;人生悲喜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215-02 菲利普·罗斯(1933-2018)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员老将,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推出作品,真可谓是美国文坛的“活神话”。国内学者苏鑫将罗斯2000年之后的老年文学世界概括为“生命不息,创作不止”。[1]老年作品《报应》建构起娴熟和精巧的叙述,凸显老年罗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掌控能力。“罗斯做出了重新的想象,明智地拒绝了年轻时荒谬、灾难性的选择,编织起一幕可怕的悲喜剧,其中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因为固执的英雄们遭遇了可耻的失败所带来的愤怒。”[2]此外罗斯的创作“具有非常明显的自传性书写的特征”,[3]这部作品反应了老年罗斯的心态特征和心路历程的转变。 作品以回忆式的笔调讲述了犹太社区体育老师尤金·坎特的故事。坎特出生时,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嗜赌、偷窃,进了监狱,他和外祖父母在纽瓦克犹太社区生活,后来成了纽瓦克威夸克的体育老师。坎特想参加二战,但因天生的视力障碍,无法和他的朋友们共同参加诺曼底战役。坎特发现了属于他自己的另一场战斗,那就是和小儿麻痹症“作战”,当时美国国内正流行小儿麻痹症,致使很多犹太孩子感染失去了生命,坎特致力于保护他们,他在赤道热浪袭人的威夸克和脊髓灰质炎这种瘟疫斗争。他自己也成了灾难的传播者和牺牲品,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在轮椅上孤独一生。 一、历史的想像与重构:二战与瘟疫并存 小说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左右,主要是1944年前后,尤其是1941年12月,这个时间爆发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的交火,欧洲战场的诺曼底登陆;美国国内则爆发了另一场战争——小儿麻痹症。《报应》中历史书写主要是围绕着二战美国的参战以及国内的瘟疫这两个事件。 小儿麻痹症在美国曾有两次严重的爆发,一次是在1916年左右,一次是1952年,根据资料显示,1916年,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在纽约爆发。有些受害者失去了双腿,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苦痛中。那些患有呼吸麻痹的受害者,事实上是依靠“铁肺”存活,这是一种替代衰竭胸肌工作的体积庞大的机器。[4]存活的脊髓灰质炎受害者群体,最有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在1921年染病,在1938年他还发起建立了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这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在作品中都有展现。 纽瓦克的犹太人的聚居区,二战与瘟疫这两个大事件与美国的犹太人密切相关,对犹太人来说都是灾难。为什么纽瓦克会成为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地点,这与当时纽瓦克的现实情况以及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脊髓灰质炎还是一道难解之谜,病例总是在夏天激增,致病原因也不清楚,小说中描绘了纽瓦克恶劣的生活环境,有钱有条件的犹太人可以去泽西海边度假,而普通的犹太人只能在炎热的纽瓦克艰难度日。纽瓦克夏天的气候潮湿、炎热,蚊子苍蝇满天飞,生活贫困的犹太人没有空调,只用电扇,点着艾蒿驱赶蚊子,在脊髓灰质炎流行之前,本来还有疟疾流行。坎特的外婆说出了反犹主义者对犹太人的看法,“反犹主义者们说因为他们是犹太人,所以,疾病就在他们那里传播。因为所有的犹太人——这是为什么威夸克是中心,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需要被隔离。甚至有些人认为最好的消除疾病的方法就是烧毁威夸克和所有的犹太人。”[5]可见战争和疾病带给了犹太人同样的恐惧,无论是身处欧洲还是美国,他们在面对威胁时的民族心理反应是相同的,这场流行病在纽瓦克的犹太人中间造成的恐慌和威胁与二战的破坏性是同等的。在这样紧张、恐惧,人人自危的时刻,坎特成为犹太社区里的英雄。 二、纽瓦克的英雄:无辜的人受难 坎特生活较为波折,外祖父为他起名尤金,字面意思是高贵的、出身好的,而这与他现实的情况截然相反。坎特在人生中的三次遭遇,让他不仅产生对上帝的质疑,尤其是在瘟疫流行,他眼睁睁地看着无辜孩童因瘟疫而丧命,他产生了一股对上帝的愤恨不平。作为一个有信仰并主动承担责任的人,他将纽瓦克社区犹太儿童的健康和安全看作自己担负的责任,这是他为他人而担责。疾病作为不可知不可抗力造成对犹太孩子们的死亡,坎特认为这是自己所犯的错误,主动地承担一切,他在承受一切不是自身的苦难,是为所有人负责,也为所有人受苦。接二连三的厄运让他不得不产生对上帝的质疑,展开了自我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这使得坎特成为《旧约》中犹太义人约伯的现代版。 《旧约》中的约伯正直、忠诚、敬神,從来不做不义的事,却遭受了人生的大不幸,失去了财富、子女和自身的健康,约伯自省式的思辨,以理性的思考直面创世的上帝,质问创世的上帝为何将苦难带入这个世界?无辜的人为何受难?约伯和上帝的辩论和责怨,“体现了反权威的思想,突显了人在特定的神学话语条件和历史条件下追求人之本体地位的自觉意识,可以说是初始而又典型的人本精神。”[6] 坎特在遭受了信仰和现实的断裂时,也产生了与约伯相同的疑问,坎特成了现代版的约伯,他质问爱和全能的神为何允许地狱般的煎熬?在参加学生葬礼的时候,坎特质疑“所有人都和拉比一起背诵哀悼死者的祈祷文,赞美上帝的全能,赞美挥霍无度、无限制的上帝默许了死亡破会所有的一切,包括孩子们”,上帝是“冷血的谋杀孩子的杀手”。当疾病进一步传染并剥夺了更多犹太孩子们生命的时候,他也有了更多的疑问,“上帝有自我意识吗?他的职责哪里?或者他知道没有极限吗?”这一切都没有答案,坎特只能靠自身来面对并承受这一痛苦,在对上帝的赞扬与抱怨之间徘徊、在自我的表白与诘问之间踌躇、在个人的谦卑与狂妄之间不知所措。当疾病和死亡来临之时,上帝的灵光隐没了,暴露出了个人的脆弱性。 疾病也降临在他身上,他却被自己无法摆脱的负罪感所束缚,始终认为这是自己导致的错误,最终当他同样成为瘟疫的屠杀对象,失去了健康的体魄时,他暴露出了人的脆弱性,拒绝了爱人的追求,以一种内疚的心理逃避,不敢面对,独自一人生活。善良的初衷是为让女友有一个更为完整的家,有一个强壮的丈夫,其实是对自己的放弃。面对自己未来的幸福却主动让步了,他承认了有限性,但是这种拒绝却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表现了自身的软弱无力和妥协,或者说是命运对他的复仇,而他也遭受到了应有的报应,这也许就是罗斯以此作为小说题目的主要用意吧。 三、保持外位的第三人称叙述 小说进行到108页时,叙述者“我”才出现,“我”叫艾尔尼·梅斯尼科夫,“我”也是被传染了脊髓灰质炎的猶太孩子们中的一员,但这里也是一带而过,叙述者继续讲述坎特的故事,叙述人被隐秘其中。梅斯尼科夫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和小说中故事人物的观察者,他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观察着坎特这个犹太社区昔日的英雄和偶像是如何被这个时代碾成碎片的。“我”在叙述过程中实际是和读者相同的地位,他实际上并不比读者知道太多,“我”伴随着对故事主人公的诉说,也是在逐步在了解主人公。在梅斯尼科夫的叙述中,坎特这个曾经的纽瓦克英雄从神坛走向了人间,从传奇人物变成了脆弱的普通人。透过他的叙述我们了解了坎特的出身和遭遇,坎特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这些犹太孩子们对坎特的向往等。 梅斯尼科夫与主人公有着明显的联系,两者产生的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坎特的悲剧命运。梅斯尼科夫是坎特暑期运动班的学生,体育成绩并不是很好,他作为叙述者对坎特老师充满了仰慕之情。梅斯尼科夫与坎特都成为传染病的受害者,他们都要面对病魔的折磨,在人生经历上有了相似性和可比性。但是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如此大的不同,梅斯尼科夫已经从疾病中走了出来,虽然也有残疾,却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有事业,有家庭,有妻子和孩子们。但坎特不敢面对自己残疾的身体,无法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甚至不敢去面对昔日的亲密恋人,不敢去接受女友和女友的家人对他的照顾,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反差中,突出了坎特并非是一个英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者。坎特没办法认清楚周围世界,不能认识自己,他想要去为他的国家而战,但是军队因为视力拒绝了他;当瘟疫流行,他想要保护犹太孩子们,但是自己成为邻居们责备的对象;他竭力想要避免疾病的传播,但是最后恰恰是自己携带了病毒,成了传染源。他只不过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可怜的人物,而脊髓灰质炎这种疾病也成了对他一生的报应,最终自己也只不过是“凡人”,成了轮椅上的残疾人。 《报应》与罗斯之前的作品《凡人》《愤怒》和《羞辱》,在小说的规格和主题上都非常的相似,都以一种相对平和的语调讲述关于成长、婚姻、性爱、老年、疾病、死亡的主题,“可谓是罗斯的‘老年四部曲。”[7]这四部曲与罗斯之前的创作大为不同,罗斯的小说向来以虚虚实实、混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为特点,而在这四部曲中罗斯没有用过多的叙述技巧,讲述内容也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悲凉而又无奈的老年境遇却力透纸背。由于罗斯的整个创作总是会陷入“自传性书写的伦理困境中”,[8]但在这部作品中老年罗斯却并没有纠结于伦理的困境,反倒是豁达明了。 将《报应》置于罗斯老年的心境更容易理解一些,通过这样一个固执地坚守信仰的坎特孤独的一生,罗斯终于承认了人自身的脆弱,承认了人的有限性,但是罗斯并没有退缩和畏惧,而是直面人生的宿命。罗斯在同情坎特遭遇的同时,批判了坎特的怯懦,尤其是利用梅斯尼科夫这个同样是残疾人的形象来表现人生存的希望,要勇敢地面对人有限的生命,在担当与自知、在进取与接受现状之间作出适当的抉择。 参考文献: [1]苏鑫.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流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190. [2]Rogoff, Jay. Philip roths master fictions, The Southern Review [M].2009,497. [3]苏鑫.菲利普·罗斯自传性书写的伦理困境[J].外国文学研究,2015,(6):116. [4]史蒂文·列维特.超爆魔鬼经济学[M].曾贤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5. [5]Roth,Philip.Nemesis Houghton Mifflin, 2010,193 [6]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2. [7]苏鑫.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流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27. [8]苏鑫.菲利普·罗斯自传性书写的伦理困境[J].外国文学研究,2015,(6): 1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