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与山东“道德文化高地”建设研究 |
范文 | 聂庆娟 【摘 要】文学的道德属性决定了文学本质上具有道德教诲功能,这为阅读文学作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供了先决条件。文学经典的典范性、权威性、持久性决定了文学经典蕴含更大的道德教育功能。山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蕴含丰富的道德传统和道德追求,孕育出如张炜、莫言等一大批具有道德使命感的优秀作家。因而阅读文学经典尤其是山东地区优秀作家创作的文学经典不仅成为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山东省打造“道德文化高地”,提升山东地区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学经典;全民阅读;道德文化高地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201-03 當前我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迅猛发展导致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社会道德失范、思想道德严重滑坡。作为提升思想道德建设重要媒介的文学作品也表现为道德弱化、良莠不齐。各种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作品大行其道;部分网络文学、通俗文学作品以市场为导向,以牺牲道德标准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对民众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严重冲击。面对当下社会道德滑坡以及文学市场道德缺位的现象,有必要重拾经典,开展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与赏鉴,挖掘文学经典的教诲价值,从文学经典中寻找道德榜样,重建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整体上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特别强调了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十九大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要努力提高人们道德水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祥地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传统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在现当代滋养了如莫言,张炜等具有道德使命感的优秀作家,他们扎根于深厚的齐鲁文化土壤,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为应对社会道德危机,积极响应十九大号召,山东应在文化战线上引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旗帜,坚定地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在全社会开展文学经典尤其是山东地区作家创作的经典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在全社会形成读经典、品传统、寻榜样、塑道德的良好道德风尚,真正将山东打造成“道德文化高地”,增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一、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开展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建设山东“道德文化高地”,首先要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谈起。不论西方还是东方,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认识到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最早注意到了文学承载的道德教育功能;亚里斯多德的“净化”学说通过悲剧引起怜悯或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指出文学对人产生的道德教育功能;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应当承担的道德教育作用。直至现代,人类对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原创批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奠基人聂珍钊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起源,指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伦理表达形式”,从本质上说,“文学作品的产生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可以看出古今中外,人类对文学与道德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对文学应当承担的道德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明确清晰,道德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属性广为认同。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与善的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善,从道德角度来说就是有利于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肯定性行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论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还是形象塑造上总是试图通过故事结构、场景描写、人物命运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对读者产生道德上的教育作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人向善,成为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的积极力量。正如社科院张江教授所言,文学与道德密不可分,一切文学创作都和道德相关。文学创作所强调的文学性如形式和结构等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表现思想,从而更有效地承担文学的道德建设责任,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总之,文学在道德体系建构中承担着道德建设的重要职能,成为引导道德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的美好的、正面的积极力量。 二、文学经典的道德教诲价值 文学经典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承载着人类在历史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理解,并为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提供借鉴。聂珍钊先生认为,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功能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因此文学经典的道德教诲价值更大,对提升读者思想道德观念、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形成了历史影响深远的儒家伦理传统,道德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长期浸润于浓厚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下的山东作家群体遂将儒家伦理思想道德传统内化为灵魂深处的一种心理情愫,逐渐形成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创作理念,作品中留露出浓厚的道德元素和伦理指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莫言、张炜。 莫言的“创作风格一向强调原始生命力的浑然冲动和来自民间大地的自然主义美学”,在多部作品中表现出一以贯之的肯定生命欲望合理性的生命伦理思想。民间大地原始生命力的激动,是莫言小说创作的伦理起点。莫言出身于山东高密农村,他饱蘸了乡土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爱”思想,满怀对生命的虔诚和敬畏,书写人性中最原始本真的生命欲望。他关注特殊语境下“人的命运”,聚焦个体的自由、本能和欲望,以魔幻手法勾勒独特历史语境下各色小人物的抗争,书写对生命欲望和本能、自由的追求,表达了独特的生命伦理思想。他抛弃主流话语,深深扎根于“仁爱”思想的厚重传统文化土壤,以悲悯情怀以及鲜活生动的通感语言,揭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小说《红高粱家族》、《檀香刑》 以生动又充满暴力色彩的语言挑拨人类最敏感的神经,揭示特殊环境下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红高粱家族》中的“我奶奶”被迫嫁给了一个麻风病患者,《檀香刑》中的孙媚娘嫁给傻子赵小甲,但她们并不甘心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勇敢地与男权社会抗争,大胆追寻真爱。他们摈弃世俗的眼光,遵从自己的内心,展示生命的活力,表达人最基本的生存和爱的本能,成为欲望合理性表达的范本。自古以来,仁爱思想是统摄诸德的思想,包括伦理、政治,道德、生态四个维度。伦理之仁既包括爱他人的仁爱思想,也包括爱自己的仁爱思想。对个体基本欲求的尊重与肯定正是孔孟仁爱思想的体现。因而莫言作品中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和原始欲望的合理诉求契合了孔孟仁爱思想中爱自己这一伦理之维,流露出鲜明又浓厚的伦理旨归。 同莫言一样,张炜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于深厚的儒家思想土壤中,他以史诗般的气概勾勒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人类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刻变迁。代表作《古船》描写了洼里镇三个家族四十年风云变化,通过塑造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新旧伦理交替时期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所遭受的冲击。隋抱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隐忍与懦弱诉说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危难之中解救粉丝厂更是传统文化浸润下的历史担当与道德责任感。王书记始终秉承“承担道义的千秋情怀”、“修身养性的自我完善”、“利群贵和的群体观念”引领洼里镇的人们走上幸福之路,成为道德理想的典范。张炜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包含了让人类持续下去的伟大智慧,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中国人能够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就需要汲取伟大的传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现代作家,张炜借助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艺术化处理呼吁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回归。与此同时,张炜还以更为宽广的人文情怀思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并在力作《九月寓言》中围绕象征人类自然和精神家园的野地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破坏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作为大自然代表的野地在作家笔下自然质朴又野性十足,它孕育了村子以及这里的生命万物,然后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却给野地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秃脑工程师、语言学家等被现代文明武装起来的现代人主宰了这里的一切。不断轰鸣的机器彻夜无休地疯狂工作着,他们疯狂开采煤矿,致使房屋倒塌,良田被毁,野地侵蚀,大地一片垂暮衰败的景象。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生态伦理的论述,其中孟子提出“仁民爱物”的思想,将仁爱扩大到自然万物,提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共生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张炜在作品中将村庄和矿区两个完全不合拍的音符并置,痛诉工业文明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攫取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流露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文学着重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仁爱自己、仁爱他人、敬畏自然的伦理关系正是传统儒家思想仁者爱人、仁者爱物的伦理思想在文学世界中的艺术化呈现。以张炜、莫言为代表的山东作家长期淫浸于孔孟思想,因而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思考与探索比其他区域的作家更具深度和力度,体现出更强烈的伦理之美,具有更深刻的伦理思想价值。无论是莫言作品中对生命伦理的敬畏和尊重,还是张炜作品中对和为贵的仁爱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的肯定,他们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优秀的文学范本和道德榜样,以道德警示或道德完善的形式参与了文学与现实的互动,因而具有更大的伦理价值,对读者产生的道德教育意义因而也就更大。 三、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与山东“道德文化高地”建设 2017年,“全民阅读”再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上也由2016年的“倡导”变為“大力推动”,可以看出全民阅读活动经过十余年的推广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表明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阅读书籍既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全民阅读通过读好书、读经典让人们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熏陶、感知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让阅读回归生活,不仅能实现以文化人,而且还能传递人文情怀,弘扬主流价值。正所谓“文以载道”,全民阅读不仅获得共鸣的情感倾诉和细腻的人文关怀,也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平台,让主流价值在群众中变得更加生机蓬勃。文学经典作为承载文学“至道”和“鸿论”的文学典籍,作为传统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权威性、典范性和原创性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理想的标尺。它承载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精髓,具有更大的道德教诲功能,其蕴含的深刻的思想道德价值对于读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经典通过描写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传递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而教育人、影响人,引导人去发现生活之美,提高自我,使人们过更好的生活,提高读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以张炜、莫言为代表的山东作家创作的文学经典因植根于深厚的儒家文化具有更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更深刻的伦理思想。因而在民众中开展文学经典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阅读山东作家的文学经典,有利于加快推进山东“道德文化高地”建设的步伐。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指出,“当前我省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省文化战线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争先创优,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山东社科院研究院王志东也认为要“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元素。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山东道德建设高地。乘着十九大倡导“文化自信”的东风,在全民中开展文学经典、尤其是山东作家文学经典的阅读,充分发掘经典作品的魅力,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伦理思想内涵和道德旨归,将阅读与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经典阅读,从个人品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书香山东,在全社会构建正确的道德体系和伦理规范,整体上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最终实现山东建设“道德文化高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试论文学与道德的关系[J].陕西师大学报,1983(2).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张江.文学与道德密不可分[N].人民日报,2014-1-28. [4]孔范今,施站军,路晓冰.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姚楠楠.莫言小说写作伦理研究[D].温州大学,2016. [6]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 [7]徐向红.把握历史机遇 加快建设山东道德文化高地[J].人文天下,2015(1). [8]王志东.弘扬齐鲁文化 建设道德高地[N].济宁日报,201-11-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