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存公·尽忠·尚仁
范文

    谈燕婷 谢灵

    【摘 要】赵树理出生于乡土世界,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乡贤”形象。或褒或贬,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地方“乡贤”在“公私观念”“忠孝精神”“仁义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当代“乡贤人物”的培育和“乡贤文化”的建设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赵树理;乡贤形象;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209-0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定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农耕文明涵养的中国社会与“土地”紧紧联系。土生土长的乡民由于对“土地”的依附,使得“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2]。其中乡村社会的领袖即“乡贤”,是公共权力结构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乡村中有德行、有能力、有声望,生于乡土、回归乡土、奉献乡土的德高望重之人。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乡贤”人物在遏制歪风邪气、教化百姓风习、维持乡村秩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山药蛋派”的主要代表,赵树理出生于乡土世界,熟悉农村生活,因而他的作品文风朴素、贴近群众语言,写出了乡村真实面貌。更为难得的是,他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乡贤”形象。或褒或贬,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地方“鄉贤”在“公私观念”“忠孝精神”“仁义道德”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当代“乡贤人物”的培育和“乡贤文化”的建设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作用。

    一、公私观念:化私存公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3],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在中国乡村民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坚持以民间视角写作的赵树理,在小说中也刻画了一些落后的农民形象,批判他们消极怠惰的思想。

    在涉及到与己相关的利益时,《“锻炼锻炼”》中具有顽固小农意识的落后村妇形象——投机取巧的“小腿疼”和好逸恶劳的“吃不饱”,将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与他们类似的还有《互作鉴定》中的刘正,只顾打小报告却不审视自己,耽误生产,是个自私敏感、目中无人的人。《老定额》中有见风转舵的李大亨,他见好处就钻,没好处就溜。

    在处理个人和合作社的关系时,《表明态度》里的王永富只顾利益不思付出,对儿子“吃上自己的,去给人家干活”[4]的行为十分不满,赵树理在对他的描述中潜藏着批判。《三里湾》中有浓厚资本主义思想的村长范登高——偷偷雇别人为自己干活,不愿加入互助合作社,生怕别人分了他的财产。还有心眼良多的“糊涂涂”马多寿和他的儿子“铁算盘”马有余,表面上说互助组好,行动上却都拒绝加入合作社,害怕一己私利受到损害。

    这些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形象成为了赵树理批判的对象,同时赵树理也塑造了一批以优秀的农村干部为代表的正面的、大公无私的乡贤形象,表现了他们在促进农民思想转变,引导人民“化私存公”,重建乡村文化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三里湾》中积极参加党团活动、乐于助人的范灵芝和干活卖力的王玉梅等先进青年干部,拥护新主张,甘于奉献,敢于为集体牺牲小我。《表明态度》中的小春和腊梅,事事争当模范,不包庇落后的家人。《杨老太爷》中做事勤勤恳恳不求回报的铁蛋,面对父亲对工资的追问,说出“供给制干部要什么钱?当干部又不是做生意!”“我是国家的干部!”[5]这样两袖清风、一心奉献的话语。这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形象在当今应该提倡,他道出了一个真理:“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6]赵树理在描绘农村变革的图景时,也塑造了一系列从狭隘小农思想挣脱出来的乡贤形象,带着活力与朝气,展现农村的未来与希望。

    可见,赵树理小说中体现的“公私”现象非常明显,古往今来,中国对于“公私”观念也很重视。“公”代表着“公共”“公正”和“无私”。相对而言,“私”的含义则为“私欲”“私心” 和“私利”。费孝通在《乡土社会》一书中提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7],以自己为出发点,并由己向外推发出去。由于乡土社会中熟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公私冲突中显现的“利己主义”更为普遍与严重。因此,地方乡贤人物如何看待和处理公私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社会秩序发展的向度。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一对矛盾,乡贤人物才能充分调动乡村内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引导乡民在保证自己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化私存公”,提升公共精神,进而维持村庄治理的格局,加快乡村发展的进程。

    二、伦理取向:尽忠尽孝

    《说文解字》对“忠”的界定为“敬也,尽心曰忠。”[8]谈“孝”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9]由此观之,源远流长的忠孝观便是指中国人普遍遵行的忠于国家、谨于事亲的观念。“忠”和“孝”既是伦理准则,维系人民内部团结;又是组织保证,紧密家庭、稳固政治。赵树理小说中塑造的身处政治组织结构中的先进干部群体,在加速农村的进步、促进乡民思想变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些成长中的地方乡贤,一方面想要积极贯彻上级要求,促进农村变革;另一方面又想维护传统血缘、地缘关系,于是面临“忠与孝”的思考和抉择。小说中的人物在应对“忠孝”伦理取向时,表现出愚忠愚孝型、忠孝两全型、重忠型这三种类型。

    首先,赵树理小说中所批判的愚忠愚孝的“乡贤”人物形象值得挖掘分析,他们顽固愚昧,对待人民缺乏辩证思考,落后分子亦不惩处。例如《锻炼锻炼》中的王聚海,曾是一位老中农,抗日时期成为村长,后来因为品格较正直,不被收买,当了主任,是典型的“和事佬”形象,愚忠于岗位和百姓,只管安抚民心,不管村民当中是否有落后分子。他认为干部就是主张顺着乡民不同的性格处理公事,结果反被一些偷懒的妇女利用。工作中的愚忠,带来的便是解决事端的拖沓与办事效率的低下。而《三里湾》中的袁小俊,是一个对母亲愚孝的典型人物。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母亲传授的“对家里人要尖,对外边人要圆”[10]等处世之理,她照搬全收。她在玉生家中闹得鸡犬不宁,听了母亲的话要分家,又坚决不干活。这样自私的行为最终使玉生不堪忍受而离婚。一味听从父母并不是真孝,而是一种愚昧。

    其次,忠孝两全“乡贤”人物的特征是忠于党、国家、人民,又能处理好家庭关系。赵树理的小说中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实则包含着他对于乡村中“乡贤”人物理想人格的一种追寻和向往。《三里湾》中的青年干部范灵芝是村长范登高的女儿,作为青年团员的她,任三里湾的盲教员,且在合作社担任会计。她积极参加党团工作,乐于助人,找到算法,帮助玉生完成石磙子的测量,被大家称为“实在的姑娘”[11]。灵芝的爹不愿意入社,于是她给爹“治病”。她不仅自身进步,还带动家人朋友进步。当被问及是否当会计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征求父亲的意见。面对父亲种种落后的表现,她并没有表现出厌恶和不尊敬,不与父亲发生正面冲突,甚至能引导父亲理清问题,表现对父亲的尊重和孝心。这些都表明了她能够灵活应变,处理好忠孝关系,体谅父亲资本主义思想的顽固难改。[12]

    与范灵芝类似,王玉梅也是一位模范青年团员,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工作中倾注全力。她不仅积极参加社内活动,为党宣传,而且被公认为“强劳动力”[13],为生产发展不怕辛劳。她从思想和行动上为家庭尽孝的同时,又追求着忠于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最后,重忠型的人物形象在赵树理小说中有深刻的体现,他们时刻将家国集体放在首位,可谓将“忠”做到极致,其人格的崇高深受人民的敬佩。《实干家潘永福》中的潘永福是个“忠”的代表,他有舍己为人、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只顾渡人,连饭也顾不上做。”“见到别人有危难,可以不顧性命地去帮忙。”[14]《杨老太爷》中的铁蛋面临忠孝难两全的问题时,坚持国家为先,小家为后。他的父亲杨老太爷是一个思想落后中农户,当铁蛋在区政府担任财粮工作,他父亲一个劲地向他要钱。由于是供给制,铁蛋并无多余工资给父亲所以难以尽孝,又因忙碌无法回家看望老父亲。做父母的并不体谅孩子,而铁蛋始终明确“我是国家的干部!”可见他忠于国家,舍小家为大家。这样的人物舍己为人,品德崇高,当为“乡贤”人物的表率,值得当代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学习借鉴。

    从赵树理的小说中对“忠孝”伦理价值的取向,我们可以看出,尽忠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从现代社会来看,“忠”不囿于侍奉君主,而扩大为国家社稷;“孝”不唯听从父亲,拓展到敬老爱众。同时,在国与家的关系上还应坚持社会本位,在忠孝不能两全时,精忠报国当为最大的孝,从而使忠孝精神崇高博大,产生巨大的道德影响力。

    三、道德要素:崇德尚仁

    赵树理在创作中,凝聚了他对乡村落后破败的焦虑和对农民传统道德沦落的担忧。所以,重建乡村社会道德规范、变革体制破除陋习,成为他对乡村建设的迫切期待。在赵树理看来,乡村的领袖人物是关系乡村治理好坏的核心所在,百姓的生活与乡官乡贤的公平正义、忠国孝亲、仁义高尚等品德息息相关。在他的小说中,破坏乡村道德秩序带给人民苦难的,既有道德沦陷的旧乡绅,也有道德失范的新乡官。他或批判,或讽刺,但最终都归结到仁爱、善良等做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上。

    《三里湾》中的王金生建国后在三里湾任党支部书记,属于农民出身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农村干部的楷模。在乡村治理方面,与村长范登高相比,他头脑清醒,办事条理分明,有丰富的智慧和细致的作风,得到广大村民的拥戴。尽管王金生的知识水平不高,但是他懂得发展当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王金生谦逊和蔼,宽于待人,不谋私利,襟怀坦荡。为了搞好农村发展,王金生以“舍己为公”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带领全村人民加入了农业社,完善了三里湾的现代化乡村建设。

    赵树理笔下的先进人物从平凡中凸显伟大,“化私存公”是乡贤的重要特点,“尽忠尽孝”是乡贤的不懈追求,而这些品质归根结底可化作儒家思想中的精髓,即“德”与“仁”。“崇德”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长远历史意义。《颜渊》曾记载:“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5]这里所谓“崇德”是提高品德的意思,指一种推动人德行发展的力量。而“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助友爱的意思,将“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便形成“仁政”。同时,作为乡村中道德的表率,乡贤无疑应该成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更应该成为仁政思想的践行者。

    赵树理作为一名充满农民气息的作家,他有着敏锐的生活嗅觉和切身的农村生活体验,通过小说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革。他在作品中书写了现实的问题,也揭示出现实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他笔下塑造的“乡贤”在面对公与私的取舍、忠与孝的抉择、仁与德的弘扬时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对于当今的乡贤培育与乡村建设,不失为有益的借鉴和学习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7,6.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7,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7,22.

    [4]赵树理.赵树理全集(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39.

    [5]赵树理.赵树理全集(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463.

    [6]习近平.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sdjj.gov.cn/articles/ch01200/201501/2972b1fd-ad6f-4c40-966e-80138ae24660.html.2014-5-8.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7,27.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7.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3.

    [10]赵树理.赵树理全集(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79.

    [11]赵树理.赵树理全集(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109.

    [12]惠雁冰,左雨浓.《三里湾》中的“孝文化”[J].长江学术,2018(03).

    [13]赵树理.赵树理全集(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116.

    [14]赵树理.赵树理全集(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434.

    [15]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1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