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锚式独斜塔斜拉桥结构体系的受力研究
范文

    摘 要:以贵州芙蓉江大桥为工程背景,分别建立了刚构、固结及支承3种结构体系的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分析3种体系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主梁的内力和变形,综合确定其较优的结构体系。结果表明,刚构体系的塔梁刚度较大,主塔偏位及主梁挠度最小,但主梁根部会出现较大的负弯矩;支承体系的主梁跨内恒载正弯矩非常大,主梁受力性能差;活载对3种体系的主梁跨内正弯矩影响不大。综合分析得,独斜塔斜拉桥采用塔墩梁固结体系较优。

    关键词:斜拉桥;独斜塔;结构体系;变形;内力

    基金项目:地锚式独斜塔斜拉桥受力性能与结构体系(19KJX016)

    20世纪60年代,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主跨301 m的独塔斜拉桥(Severin桥)。据统计,在世界上已建成的斜拉桥中,独塔斜拉桥占1/6~1/4[1]。1981年,四川金州县曾达桥建成,这是我国第一座独塔斜拉桥,其跨径为39 m+71 m。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独塔斜拉桥约占国内斜拉桥的1/3[2]。可知,独塔斜拉桥的发展虽然滞后于双塔斜拉桥,但其后期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独塔斜拉桥造型轻巧且美观[3],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高耸的主塔与周围的环境能良好地融合在一起。目前,修建的独塔斜拉桥跨度都不大,其主梁不仅采用混凝土梁或者钢梁。当独塔斜拉桥的悬臂长度超过150 m时,超过部分应考虑用轻质混凝土梁来建造,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4]。根据主塔与主梁连接方式的不同,斜拉桥结构体系分为漂浮体系、支承体系、刚构体系及固结体系[5-8]。国内很多学者对结构体系开展了研究[9-12]。本研究主要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独斜塔斜拉桥的刚构体系、固结体系和漂浮体系进行受力对比分析,研究了3种结构体系在恒活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确定独斜塔斜拉桥受力最优的结构体系形式。

    1 芙蓉江大桥概况

    芙蓉江大桥是一座单跨地锚式独斜塔混凝土斜拉桥,采用塔墩梁固结体系[11](见图1)。主桥跨径长170.0 m,桥面全宽29.0 m,桥塔高98.5 m,采用倒“Y”形,与水平向呈71.57°。双向六车道布置,公路-I级。

    2 体系参数选取与有限元模型

    2.1 结构体系

    针对本桥结构体系分别进行支承体系、固结体系及刚构体系的设置,其边界模拟和辅助墩处主梁边界如表1所示。

    2.2 有限元模型

    采用MIDAS/Civil建立芙蓉江大桥分析模型,主梁、主塔、承台及桩基础均采用梁单元模拟,斜拉索采用桁架单元模拟,模型中未建出辅助墩。视地锚箱为刚体,主梁采用鱼骨刺模型,横隔梁以集中力方式施加在主梁上。斜拉索与主梁之间采用弹性连接中的刚性连接,桩基与地基之间采用固结,其余构件之间均采用刚性连接。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结构体系对主梁变形的影响

    分别对刚构体系、固结体系及支承体系的主梁变形进行对比分析,梁塔变形分别是活载和恒载作用下的值,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刚构体系的主梁挠度f1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都是最小的,在恒载工况下的主梁挠度分别较固结体系及支承体系小5.43%和9.34%,在活载工况下的主梁挠度f1分别较固结体系及支承体系小5.58%和7.49%。这也可以看出,刚构体系的主梁刚度最大主要是由于塔墩梁固结。

    3.2 结构体系对主梁内力的影响

    对3种体系的斜拉桥塔梁活载和恒载内力进行分析,得到恒载、活载作用对3种体系的斜拉桥塔梁内力的影响规律,塔梁的弯矩是分别在恒载、活载作用下的值,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活载作用对主梁弯矩的影响较小,而恒载作用对主梁弯矩的影响较大。在活载作用下,3种结构体系的主梁跨内最大正弯矩M1基本一致。在恒载作用下,刚构体系的主梁跨内正弯矩最小,固结体系次之,支承体系最大,刚构体系的跨内正弯矩分别较固结体系及支承体系小71.41%和93.67%。

    在恒载、活载作用下,刚构体系的主梁根部负弯矩值M2的绝对值分别较固结体系大75.09%和54.75%。主要是由于刚构体系的塔墩梁固结。支承体系主梁根部都出现较大的正弯矩,且恒载下的弯矩绝对值很大,分别较刚构体系及支承体系大62.88%和90.75%。由分析可知,在恒载作用下,支承体系的主梁受力性能最差。

    4 结语

    刚构体系的主梁挠度偏位最小,活载作用对结构体系的主梁跨内正弯矩影响不大,刚构体系的主梁跨内恒载正弯矩最小,在恒活载作用下,其主梁根部会出现较大负弯矩峰值,支承体系的主梁跨内恒载正弯矩非常大,主梁受力性能差。综合分析可得,独斜塔斜拉桥采用塔墩梁固结体系是较优的。

    [参考文献]

    [1] 韩威.独斜塔斜拉桥合理成桥索力及参数敏感性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2] 杨征宇,宋桂凤,楼庄鸿.我国独塔斜拉桥[J].预应力技术,2007(3):7-9.

    [3] 黄大健.独塔斜拉桥总体布局及结构体系的选择[C]//天津: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2005.

    [4] 陈开利.独塔斜拉桥的建设与展望[J].桥梁建设,1998(3):33-35.

    [5] 马德林,赵进峰,苗家武,等.福州闽江长门大桥结构体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6):138-141.

    [6] 刘士林,王似舜.斜拉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 林元培.斜拉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8] 周孟波.斜拉桥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9] 史海涛.矮塔斜拉桥结构体系及参数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10]张霞忠.高速铁路矮塔斜拉桥结构参数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3.

    [11] 周玲玲.地锚式独斜塔斜拉桥刚构体系的受力分析[J].福建建筑,2017,232(10):81-85.

    [12] 周水兴,罗小烨.地锚式独斜塔斜拉桥地锚箱位置的参数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