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
范文

    孙录宝

    

    [摘 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社会各界中的宣传、联络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研究类智库机构的参谋咨询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扩大就业、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合作中的作用,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贡献力量。但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的规模与实力尚不适应“双循环”要求,面临自身建设亟待加强、相对独立性不强、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须优化发展环境,壮大整体实力;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合规运营;建立联结机制,强化合作关系;树立品牌形象,巩固国际地位。

    [关键词]社会组织 双循环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1-0012-09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调整。社会组织应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整体实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期间,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全球市场收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巨大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重,给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顺势而为的战略举措,更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一)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8.4%,14亿人口中拥有4亿多人的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1.3亿户市场经济主体,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构成全球具有最大消费潜力的内需市场。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得到巩固,这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基础。

    (二)畅通经济循环流转,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更加顺畅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产业链安全,打通创新链,补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通过创投基金等金融手段,构建自主创新的市场容错机制,培育一批采用国产技术和设备的产业群;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建设、维护,促进多层次的产需对接,调整产业布局,确保产业发展协调与产业链畅通;畅通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国内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国内市场空间。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三)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工业体系日趋完善,是唯一一个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拥有1.7亿多名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大大提升,已具备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针对企业和产业需求,加大我国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为其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解决方案。不断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①。金融危机促使逆全球化产生,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工业向本国、本地区回流,促进工业再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通过资金扶持,鼓励在华企业撤回,加征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等一系列举措,试图刺激本国工业发展。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使得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国的出口与投资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促进国内经济循环,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拉动产业升级,追求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国外经济循环。

    (五)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從瞄准国外市场进行出口导向的客场全球化向基于内需的主场全球化转变,其基础和前提是加快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政策取向包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内需经济平台、对内开放。要构建“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具体举措包括铸就“双循环”内生市场动力、增强“双循环”产业支撑作用,培育“双循环”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双循环”中政府的作用。要完善内需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加快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而完善“双循环”格局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发挥作用,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社会组织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中国经济未来有五个新的增长点:一是乡村振兴;二是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健康、养老等;三是新型基礎设施建设;四是数字经济,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五是生态环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受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等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缓慢,相关改革滞后,造成一些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一些服务需求潜力难以激发的局面。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要求,推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财政可承受的前提下,合理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消费支出。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发动机,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的资源要素只有通过企业才能有效组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循环。但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双循环”的突出短板。这迫切需要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创新的经济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体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使创新主体各归其位,释放我国巨大的创新、创业、创造潜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3.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要强化创新企业培育,把发展、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数量多、质量优、潜力大、成长快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要促进产业链联动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结合,促进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衔接,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联动发展,加强产业化、市场化联动,建立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4.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短板在“三农”,深厚基础也在“三农”。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聚焦聚力改善农业供给、扩大乡村消费、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扩大农村有效需求;要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品质,有效释放农村农民需求;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循环还存在不少堵点,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激发城乡区域优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可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广阔的纵深空间,以及提供多梯度增长与多样化发展的载体支撑。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积极发挥县城和乡镇的城乡循环支点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协作互动,加快形成城乡循环联动新格局。

    6.有效治理是新经济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新经济创新的方向选择与政府规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与产业治理的同步前行。现阶段大量的新经济模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已逐渐触发各类社会风险,频频面临管制的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重塑了技术创新的方向。进一步挖掘新经济发展的潜力,需要与政府规制有所互动,否则极有可能出现众多应用研发无法落地,抑或是商业模式定位不准。迅猛发展的新兴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在线点餐、在线教育、在线会议、在线医疗等使居民可以不用出门也能参与社会生活,即便出行也有一键轿车、自动驾驶、移动支付、智能安防等保障。新兴技术也开始覆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领域,如为残障人士提供语音点餐服务,金融科技帮助识别各类金融欺诈,甚至在流行病防控和智慧城市方面助力社会治理。然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并不能遮蔽其带来潜在风险的可能性。如何建立技术创新和关键要素应用方面新的竞争规则涉及数据治理、算法治理、模型治理等系列新问题。在全球大市场中,若想使新经济创造出更丰富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则需要全球数据、场景来为技术创新提供要素,只有包容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创新的魅力与新经济的产业优势。

    (二)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积极参与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解决矛盾纠纷等,积极培育现代市场观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凝聚中小企业合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经营,为经济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821377件,同比增长7.76%,解决614246件,投诉解决率7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7722万元②。行业协会商会通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对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起了导向作用,在与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市场经营主体经营难题、发展需求等,并通过向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等方式,搭建企业与政府间沟通的桥梁,促进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9〕9号),提出在制定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③。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各界中的宣传、联络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组织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宣传工作,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出新的更大努力。例如各级社會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积极响应号召,发挥组织优势和专家优势,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科技类社会组织通过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同时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建立合作关系等途径,帮助市场主体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新产品等,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中国化工学会成立90余年来,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创新驱动工程、学科建设、人才举荐、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国际合作等工作,不仅促进了国家化工科技事业发展,而且发挥行业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为化工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④。

    3.充分发挥研究类智库机构的参谋咨询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双循环”提出后,引发了理论界大讨论。我国社会组织类研究机构或智库受公权力约束限制相对较少,在研究领域方面更具自主性、灵活性等优势,可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规划布局的重要角色。国内专家学者在社会组织的经济效益、作用方面研究成果较丰富。例如,王玲玲等通过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模型量化测度和分析发现,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容忽视,且有较大提升空间[1]。周江平认为,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立过程中发挥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智力支持、社会补充的作用;在完善过程中激发社会活力,培育现代市场观念,推动经济全球化,培育现代公民[2]。社会组织智库能丰富“双循环”相关理论,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彭小兵等认为,要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三社联动”是完善“双循环”新格局治理的关键机制[3]。

    4.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为扩大就业、扩大消费创造条件。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从直接吸纳就业方面来看,民政部公布的《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6.6万个,比上年增长6.0%;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037.1万人,比上年增长5.8%⑤。从间接促进就业方面来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有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需要解决就业,还有转业复员军人、各行各业下岗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光靠政府部门和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稳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发达国家非营利部门的就业人员一般占10%~12%,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我国目前在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比例仅1%~2%,差距非常大。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可为年轻人、大学生、转业复员军人、下岗人员及社会上其他需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社会组织通过培育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增加就业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普及等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解决我国就业难题。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是依靠国内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刺激消费,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社会组织在扩大消费方面,刺激消费、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社会组织在养老、教育、卫生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极大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优化了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人们改变了消费观念,越来越多人注重养生、保健、锻炼等,防患于未然,逐渐增强了人们的消费意识,消费结构日趋多样,从单纯的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品质消费转变。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合作中的作用,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贡献力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虽以国内循环为主,但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目前,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通过政府开展国际合作存在一定难度和弊端,此时,需要具备公益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特征,保障社会组织在对外开放中有比较独立的地位,使其在全球往来中更为顺畅、便捷、高效。基于此,我国的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规范,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等,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全球市场环境。例如,中国国际商会(CCOIC)的主要职责是“促进中外经贸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工商界向国际组织和中外政府部门反映利益诉求,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推广等”⑥。另外,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研讨、研发等活动,将先进技术、人才引入我国,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为国内经济循环提供高质量的科技要素。例如,山东省企业管理研究会举办首届中国匈牙利科技合作交流大会,探讨量子生物、医养健康、大数据、现代农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签约成立中匈量子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合作中心,促进中匈两国在量子生物领域的科学合作研究和技术推广等⑦。

    三、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社会组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社会组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破解社会组织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面临的困境,将社会组织纳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布局中,发挥其在经济社会领域的独特优势,是弥补政府和市场职能不足,刺激国内经济循环、助力国内国外双循环的重要路径。

    (一)社会组织的规模与实力尚不适应“双循环”要求,须优化发展环境,壮大整体实力

    一是社会组织总量不足。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0005万人,社会组织总数为86.6万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仅为6.2个,而西方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在50个以上。二是地区分布不均。根据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公布的社会组织区域数量可以看出,华东地区社会组织总量最多,东北地区社会组织总量最少,华东地区社会组织总量是东北地区社会组织总量的5.5倍。具体详见表1。

    社会组织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导致社会组织在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存在差异,服务对象、覆盖范围存在明显不同。因而,政府在规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整体布局时,期待社会组织在我国各地区均能发挥持续、优质、理想的作用并不现实。因此,建议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支持。

    1.强化简政放权理念,持续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营造适当宽松的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逐步探索更大范围的基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让更多民间组织转化为合法化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组织建设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2.发放社会组织人才专项补贴。到社会组织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按照不同层次享受不同水平的补助,鼓励更多人才到社会组织就业。

    3.提供场地支持。政府应积极倡导企事业单位、居委会等向社会组织开放公共资源,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为社会组织提供固定经营及活动场所。通过提供房屋租赁补贴、减免房租等措施,减轻社会组织运营负担。

    (二)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亟待加强,须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合规运营

    社会组织要参与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需要保障自身能力建设符合布局要求,要有人才、财力、物资支撑。但是,目前社会组织因缺乏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缺乏多元、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缺乏活动场所、设备资源等,因而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容易出现参与范围、领域受限,直接拉动就业的能力下降,从业人员消费需求下降,社会组织过度依附政府等问题。因此,建议社会组织增加收费来源,加大人才储备,加强合规运营。

    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专业人员的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自身要从过于追求“向上负责”向重视“对下负责”转变,通过提供群众欢迎、契合实际需要的社会服务,真正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基层治理网络。

    1.增强财力保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机遇,也为社会组织增加收入提供了契机。社会组织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更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职能转移,积累资金。应依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需,增设服务性收费项目,用于强化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形成自身建设与作用发挥间的循环互促。在服务会员、发展会员方面积极作为,扩大自身筹措资金的能力。

    2.加大人才储备。社会组织应不断提高专业人才薪酬、福利水平,加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职业化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对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要重视内部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高其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要加强与志愿者、会员间的联系,发挥志愿者、会员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

    3.强化合规经营。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日常巡查与“双随机一抽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实地调研、随机抽查等方式,反省自身作用发挥情况。积极参与对社会组织开展的等级评估、财务审计等,规范社会组织自身财务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三)社会组织相对独立性不强,须建立联结机制,强化合作关系

    我国的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受政府干预过多。目前国家积极构建多元治理格局给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尚不发达,服务性收入缺乏稳定渠道,使得社会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即社会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加之我国对社会组织监管仍采用双重监管体制,社会组织参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缺乏独立自主。因此,建议政府与社会组织要强化合作关系,建立联结机制。

    1.建立联结机制。政府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优势,主动建立联结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通过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新发展格局提供平台。

    2.激发市场活力。社会组织要抓住当前国家倡导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方法。例如,开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增强理论支撑等。

    (四)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须树立品牌形象,巩固国际地位

    目前还没有构建社会组织服务的统一服务平台,不同类型的服务散落在不同部门中,加大了社会组织获取信息的难度。一些社会组织采取短期工具主义的策略到处找项目,组织的发展目标围绕资源获取频繁切换,不利于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大部分社区对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服务没有评价能力,部分社区居民對购买的服务没有获得感甚至毫不知情。同时,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少,其在国际中的地位还不稳固,缺乏优质品牌。受政治、科技实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因此,建议社会组织强化品牌建设,明晰自身发展方向。

    社会组织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和使命,明晰机构自身发展的方向,做好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将品牌建设纳入机构预算,强化品牌建设所需人才,挖掘品牌效益。要定期跟踪、评估品牌建设情况,了解品牌建设现状。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结合、国内与国外宣传结合做文章,依靠融媒体开展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承接政府项目或自主进行等方式举办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主体间的联系,增强品牌影响力。政府也要通过健全的奖励机制,激励推进社会组织的品牌建设工作,扩大社会组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21日)。

    ②数据来源: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③资料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9〕9号。

    ④中国化工学会官网学会简介。

    ⑤数据来源: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⑥资料来源:中国国际商会(CCOIC)官网。

    ⑦资料来源:山东省企业管理研究会官网。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李芳林.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量化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3):42-49.

    [2]周江平.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95-99.

    [3]彭小兵,韦冬萍.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6):35-4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