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工作机制研究 |
范文 | 孙艺 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操作、教学科研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与高校实验室相关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文中主要从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实验室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而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提出相应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管理 应急救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的一些理工类专业,主要依靠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资金投入量和固定资产额在教学资源配置体系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由于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导致实验室的类别较多。再加上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人员方面,特别是在校级安全管理层面,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类人才的匮乏等因素,导致高校实验室中的不易被发现的潜在危险较多。此外,高等院校还存在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或管理人员的前期培训工作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等现象,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教学实验的安全事故仍有频发之势。 鉴于此,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强调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我部关于切实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统一部署,通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增强师生安全防护能力,提升高校校园安全和人才培养整体水平。”该通知的文件精神,凸显了本文探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相关工作机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都特别强调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早在1998年,教育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中指出:“各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并研究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安全生产理论、监管体制和机制、监管方式和手段、安全科技、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另外,各省市主管单位等都有相应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然而,自2015年以来,有关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案例仍有发生。2015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2015年12月,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一名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内使用氢气做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当场死亡;2017年3月,复旦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现场一名学生手被炸伤。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2013年,公安消防部队对100起典型实验室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秦峰等人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发生的被国内外媒体曝光的各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了筛选分析,在其筛选的95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包含了中国大陆的安全事故66个,美国 13个,日本2个,中国台湾地区4个,韩国2个以及加拿大2个。[2]其中,所涉及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火灾事故和生物安全事故等。通过这些案例以及相关的研究足以让我们看到,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某些实验室平时存在疏于防范、管理体系混乱、安全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旦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经验,探索了一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即以安全防范意识为基础,以安全管理制度为主线,以应急救济体系为保障。 2.1相关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有序的实验室环境,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事和制度。一套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如果在不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人员那里,依然难以产生既定的效果;而人的因素,一方面在于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就在于相关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由于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持久的工作,实验人员容易出现一些侥幸心理、惰性心理和轻视心理。因此,要经常性地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增强相关实验人员的安全观念。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讲座培训展开。比如,相关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前都要进行校级、学院级、实验室级的三级安全教育,按时对涉及易燃易爆科研教学实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安全培训。除了这些常规动作之外,还可以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开展多样化的安全防范意识培训活动。比如实验操作技能大练兵、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讲座、安全实验室评比奖励等活动,以此来增加相关人员的安全防范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3]。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要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手段,刊播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内容。比如建立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与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有关的文章。 2.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 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2.2.1建立多级安全检查制度 制定校级、学院及实验室层面的安全制度体系,做到制度之间不冲突、不扯皮、不留死角。做好实验室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在具体形式上,要做到他检和自检相结合。做到实验室每天查,学院每月查,校级层面每学期查,并要求每次检查前实验室都必须先形成自检自查报告。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排除解决,并做好排除解决的相关记录,以备检查;对相关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必须作出书面报告并及时上报,由校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对于部分涉及危险品较多的实验室,在常规检查流程外,还要重点突击检查,确保危险化学品在实验室各个环节的安全和规范。对检查工作执行不力、安全工作管理不到位的实验室,将给予警告、责令整改等处理。 2.2.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奖惩制度 为减少实验室使用和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存在的懒惰心理,在高校实验室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分配相应的分值用于考核实验室所在部门的年度工作。重点考核安全隐患及整改的记录情况,考核结果与所在部门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予以惩戒,对安全事故责任人视情节予以处分。对学生的奖惩方面,对安全实验的学生予以奖励,在各级评奖中给予倾斜,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处分。 2.3应急救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合理严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仍然要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应急救济体系,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高校实验室安全应急救济体系应包括组织體制、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以及事后心理疏导、网络舆情引导等方面的内容[4]。 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加强实验室应急预案的演练,做到工作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增加实战经验。当确认实验室安全事故已经发生后,工作小组应按照“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快速应对”的工作方针,立即启动预案,组织开展处置救援工作[5]。 实验室事故一旦发生,势必会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尤为重要的是,安全事故相关人员将会有极大的心理动荡,为了尽快恢复其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心理干预机制。借助高校原有心理辅导中心,建立合理的心理调节网络,实验室相关人员的日常心理状态评估,以做好实验室日常心理预防与干预;安全事故发生后,要加强后期相关人员心理的疏导与调适,确保人的心理因素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6]。 由于新时期网络的普及,舆情的蔓延主要通过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进而形成网络舆情。[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然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因此,一旦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所在高校党委宣传部应负责做好宣传工作,向外界及时通报事件情况,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监管、预警,并进行正确地舆论引导。 3 结束语 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是顺利进行科研教学实验的首要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当前各大高校必须重视的基础工作。要从以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事故中吸取教训,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救济体系,努力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210- 213. [2] 秦峰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件的原因浅析与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302- 306. [3] 李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9):311- 314. [4] 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1- 84+87. [5] 罗民超,应得标,娄军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93- 197. [6] 高远,张惠芹,周骥平.高校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管理的心理干预机制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2):292- 29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