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初中电路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
范文 | 覃洪灿 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对学生来说有难度。要想突破难点,教师得引导学生理解贯穿初中电学的解题思路,然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应用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电功率、电功公式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里,笔者深入分析一下从“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的原理”引出的一种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概述: 如图0所示,分析:首先认清这是一个串联电路,知道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规律,然后把这个电路看成三段电路,即R1、R2和总电路,应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R2变小,在总电路中根据Ι=U/R,R=R1+R2变小,总电压不变,电流变大;对于定值电阻R1,U1=ΙR1变大;再根据三段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U=U1+U2,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减小。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则相反。并引导学生弄清楚从总电路——R1(定值电阻)—— R2(变阻器)的思路,实际上是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分析问题,即使一个等式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可以进一步概括为“电阻的变化——总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各串联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各部分电路和总电路的电功率的变化”。下面通过具体的习题进行分析。 例1:如图1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S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从最大变化到最小,两个电阻的“I-U”关系的图像,如图1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为10V B、调节滑动变阻器R2阻值变化范围为0~10Ω C、定值电阻为R1的阻值为20Ω D、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3A 解析:先根据这样的思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R2的阻值减小,总电路中电流增大,R1两端的电压U1增大,R2两端的电压U2减小,可以看出图1乙中直线乙反映的是R1“I-U”关系,直线甲反映的是R2“I-U”关系。 然后根据直线乙可以算出R1=10Ω,根据直线甲在电流最小时,I=0.2A,求出R2的最大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R2阻值变化范围为0~20Ω,同一状态即电流相等时,将R1和R2的两端的电压相加即可求出电源电压为6V,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3A。所以应选D。 例2:如图2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12V.闭合开关S后,当滑片P从最右端滑到最左端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关系图像如图2乙所示.求: (1)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多少W? (2)电源电压为多少V? (3)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多少Ω? 解析: (1)如图乙所示,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12V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2.0A,P=UI=12 V×2.0A=24w。 (2)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2V,所以電源电压为12V。 (3) 滑片P在最右端时,I=1.0A,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L=3V,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滑=U-UL=9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最大=9V/1.0A=9Ω 例3、如图3甲所示,R1为滑动变阻器,R0、R2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电流,纵轴表示电压.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将电压表V1、V2的示数随电流表A示数变化的两条图线分别画在坐标系中,如图3乙所示.求R2、R0的阻值和电源电压U各是多少? 解析: 根据图3甲分析得出,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R1连入电路中阻值减小时,电路中电流增大,定值电阻R0、R2两端的电压增大,V2的示数增大,而V1的示数减小。所以图乙中下方的直线表示V2的示数变化规律,上方的直线表示V1的示数变化规律。 R2=1V/0.5A=2Ω,U=0.5 R0+10,U=2R0+4,解得R0=4Ω,U=12V 例4、如图4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动到A端时,测得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阻R1的电流的变化关系如图4乙所示.则电源的电压为V,R1的阻值是Ω,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Ω。 解析: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动到A端时,R2阻值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R1两端的电压增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B端时,电流I1=0.5A,U1=4V。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端时,I2=1.5 A,U2=U=12V,R1=U2/I2=12V/1.5 A=8Ω,R2=(U-U1)/ I1=16Ω 所以答案为:12V,8Ω,16Ω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中心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