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自信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范文

    王奕

    摘 要:目前,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一个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分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信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并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最后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自信养成的策略。

    关键词:自信人格;心理健康;问题;关系

    大学生健全的自信即通过正面态度来对待世界,正视他们自身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力求做一个自信、自尊以及自强的进取大学生。健全的自信人格给人们比较美好的生活体现以及幸福心灵,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向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1]。因此,研究大学生自信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心理活动健康发展。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信人格养成的意义

    1)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自信人格形成过程当中还存在较强的可塑性。在大学阶段,学生性格处于活跃高峰期,其心理发展也是比较重大的转折期。他们往往会面临较多的生活和工作不解以及困惑,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暴、自卑、逆反心理和妒忌等[2]。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此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与消除心理问题的滋生,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给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含有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应用相关心理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3]。

    3)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在当前新时代下,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个人除了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若具有较强的自信、耐挫力、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信人格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智育”轻“心育”。目前,大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家庭到学校,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学习成绩似乎决定一切。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严重。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敏锐、求知欲强、勇于探索、知识面广,但不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观突出“利益”二字。有的学生甚至道德品质低下,若任其发展,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独享父母及祖父母的关爱,会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往往会在社会交往中碰壁而痛苦不堪,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甚至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3)自制力较差、心理脆弱。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不少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虽然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能专注学习;很多学生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遇事不冷静、爱冲

    动等。

    心理脆弱表现为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承受力及耐挫力薄弱,在面临巨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受风寒,一旦遇到挫折,易走极端。如有些学生因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自食其力,跳楼自杀。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信人格养成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肯定、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教育自我,悦纳自我。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做出如实评价,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狂妄自大;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自信不足,甚至自我否定。老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己,知己所长也知己所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处之,正确悦纳自己。

    2)不断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及活动,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获得成功,使他们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逐渐克服和消除人格结构中的自卑、懦弱、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自我建构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人格教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3)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核评价标准和课时要求,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合本地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地确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如对大一的学生侧重进行大学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侧重于情绪管理、恋爱心理、生命教育、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另外,围绕校本课程,学校可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

    4)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文化环境。学校要在校园努力创设和营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排练心理剧、心理健康演讲比赛;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愿意并主动寻求引导,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养成健全人格。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信人格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其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引导大学生健全自信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90-94.

    [2]李伟强,郑燕.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44-146.

    [3]王旭丽.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J].中州学刊,2010(06):133-13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