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范文 摘 要:彼得一世的改革通常被认为是俄国现代化的开端。以战争为直接目的的军事改革拉开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大幕,继而彼得又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初步的西化改革。俄国社会逐渐由落后愚昧的状态变为吸收了部分西方精神的而又带有独特俄国式印记的社会,与西欧的综合实力差距有了一定的缩小。然而,俄国此后两百多年间断断续续的西化变革终究不够彻底,与彼得一世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不无关系。
关键词:彼得一世 改革 局限性
彼得一世,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作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当时他继承的是一个全面落后于西欧的俄国。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根深蒂固,工商业基础近乎为零,国内矛盾突出,土耳其、瑞典等国也限制着俄国往西的扩张。此时的俄国“只有唯一的保守性占统治地位,没有任何历史进步;俄国人在静止的亚洲式的愚昧中饱食终日,没有文化生活;在传统俄国那里不可能有什么‘独特的民族精神,而仅仅有野蛮性”。1而同期的西欧工商业发达,英国、荷兰甚至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俄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多次失利,以及自身亲自接触到的现金的西欧社会,使彼得一世深切感受到了改革的必要性。
1 改革的具体措施
战争是改革的直接导火索,与瑞典的北方战争则是催化剂。改革的措施,按照战争的需要相继开始推行。首先,军队需要改革,一是建立现代军事制度,二是解决军队补给问题。这样就要求与之相关的国内产业进行变革、人民的劳动方式出现变化。其次,作为进行这些军事、经济上改革的保障,“整个政府机器逐步的改革与这些革新同时进行,有的甚至提前进行。”2最后,上述改革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来推行,更需要整个社会来支持改革的进程。
在军事上,由于彼得一世把得到通往西方的出海口视为俄国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在位期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军事力量。所以他就建立了正规的陆海军,并于1700年推行征兵制。“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彼得一世政府创办了各种军事学校,取消了贵族在军队中的特权。规定贵族入伍也必须从当普通士兵开始,然后再逐级升为军官”。3他还在波罗的海创建了一只拥有数百艘战舰的舰队。在经济上,为满足军事需要,开采矿藏、兴办工厂,冶金、军械制造、造船等军事相关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见识过西欧繁盛商业的彼得一世推崇重商主义,鼓励俄国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扩大与西方的贸易联系。在文化上,“彼得一世干预和推动了对贵族阶级的正规教育,创办了世俗的初级学校和各种专门技术学校以及军事学校,改变了原来只有教会学校的状况”。41702年,俄国出现了第一份报纸,1719年,俄国第一个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建成,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民众的眼界。他还试图改变俄国人生活中的种种陋习,推行西欧的生活方式。剪掉大胡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2 改革的局限性
虽然俄国在彼得一世的大力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西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俄国社会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与彼得一世改革措施中存在的局限性不无关系。
彼得一世改革本是为了其进行对外战争时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因而带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在执政初期,彼得一世就积极地操练军队,学习军事技术,以便掌控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从而对内施压,对外扩张。但俄国孱弱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他进行频繁的对外战争,夺取黑海口的目标也渐行渐远。直到纳尔瓦战役的失败把俄国逼到了悬崖边,彼得一世才真正认识到影响战争走向的军事因素以外的方面,并开始了军事改革。征兵制度和正规陆海军的建立以及军事人才的培养,让俄国逐渐成为欧洲劲旅,成为彼得一世争霸欧洲的有力支撑。改革的的起点便是战争,之后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本质上也是为了军事服务,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马克思则评价,此时的彼得一世的“全部事业都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5北方战争的胜利刺激着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张,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改革的内容也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上。原本是战争的失利迫使彼得一世进行改革,而之后多领域的改革则是其为战争的准备和对霸权的渴望。“乌拉尔的工场手工业,直到19世纪末,一直是俄国军事威力的主要支柱,是开发西伯利亚、远东,征服波罗的海沿岸和黑海沿岸地区的后盾”。6战争在彼得一世改革中具有主导地位,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虽然俄国的工商业在改革后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发展,但由于大部分工场是由政府控制,多以军事产业为主,因而具有较强的依附于国家政治体制的特性,不能与西欧的相对自由的工场手工业相提并论。“彼得这种将经济纳入军事轨道,进行浓厚军事色彩的政治、经济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把俄国引向富强、最终摆脱落后状态”。7改革虽为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对内控制的需要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却没有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
彼得一世的专制手段不仅是推动改革进行的推动力,也成为阻碍俄国发生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方兴未艾,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越不越不适应变化了的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受到新兴贵族和市民阶层的质疑和挑战。而俄国由于传统的农奴制生产关系根深蒂固,旧有的思想文化束缚着普通民众,专制主义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因素只能依附于强大的封建专制制度。当改革需要深入到政治层面时,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此后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反复就印证了这点。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处于压迫状态下的民众对于改革并未表现出西欧那样众人积极参与或响应的情况,相反,反资本主义因素多于封建专制制度因素,使俄国社会上层出现一定的西方化,而下层则固守着专制制度。俄国民众并未如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西欧民众那般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直到20世纪初,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强大,而原先与俄国一起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西欧國家早已步入资本主义制度的正轨,止步不前或者说是前进异常缓慢的俄国甚至在引以为傲的战争方面败给了刚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日本。
3 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改革,目的就是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不断的向外扩张战争作准备。这就导致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只是浅尝辄止,资本主义因素难以在俄国真正扎根。强化后的军事力量由成为彼得一世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而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则成为往后俄国现代化道路逐渐偏离的重要原因。这些局限性,使俄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旦脱离强力封建专制,就很容易成为不可控制的爆发点。事实证明,俄国沙皇封建专制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埋葬。‘
注释
1.[俄] 普拉托诺夫:《俄国历史教程》,彼得格勒1915年版,第431页。
2.[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51页。
3.陶慧芬:《彼得一世改革及其实质》,《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第32页。
4.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页。
5.[德]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6.[俄]波利扬斯基:《苏联国民经济史讲义》,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132页。
7.李朋、谢景芳:《彼得一世改革特质与俄国现代化方向》,《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第110页。
作者简介
霍翔(1991-),男,江苏省常州市,硕士研究生,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