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历史贡献研究 |
范文 | 摘 要:陕甘宁边区的地位与所面临的形势决定着势必要有一支靠得住的军队来驻守,这支部队就是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该部肩负着清剿土匪、粉碎日军、河防守备、保卫边区的重任。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历史贡献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陕甘宁边区曾一度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但随着抗战时局的发展,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坚持抗战,保卫边区,中共中央加强了边区的武装力量,而留守部队这支红色“御林军”则责无旁贷的担起了保卫边区和党中央的重任。毛泽东极为倚重和信赖这支部队。他说,党中央要想在西北立足,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前方要靠英勇作战的部队,在后方靠的就是留守兵团。“军队是根据地赖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武装力量,要把留守任务看的同前线抗日救国一样重要。”[1]他还曾风趣地拍着萧劲光的肩膀说:“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团吃饭。”[2] 1 肃清匪患,维持边区秩序稳定 “在现在抗战发动之后,边区土匪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内应。”[3]1939年11月18日,萧劲光在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时,讲到“双十二”事变后,国内形势由国共两党内战转向共同抗日作战,原来包围着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撤走了,但不少国民党羽翼下的地主武装、土匪汉奸的破坏行动在边区内仍然存在着。这些土匪在边区境内外大肆进行破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人民群众生活不得安定,地方党政机关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为此,毛泽东、朱德电示各部队及地方机关:“今后的剿匪任务,仍然严重的放在我们的面前”,“必须深入一切地方工作,发动群众,才能彻底肃清匪患,否则仍有再行集合为匪之可能。”[4] 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 为保卫巩固边区,八路军留守兵团和边区保安部队在边区党和政府的领导及人民的拥护帮助下,开展了肃清土匪的工作。在剿匪过程中,留守兵团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并总结了一套剿匪经验:第一,战术上采取灵活的方法:猛打穷追稳据活击。用相当的兵力去消灭它的一路或一股,它跑便追,取得地方就派兵固收,有机会便出击。第二,消灭土匪单依靠军队力量不够,还要依靠地方的党组织和民众。第三,从政治上去争取。有些土匪是散匪,有时当老百姓,有时抢人。我们的办法是政治上争取,经济上消灭。 留守兵团集中力量, 放手发动群众,采用军事战术与政治政策相结合,对土匪汉奸开展坚决的斗争。经过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成效显著,共消灭36股土匪,击溃10余股,缴获各种枪支1700余支,俘匪900余人,从而使边区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2 戍守河防,粉碎日军进攻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兵力、财力不足的困难更加突出,开始采取以共产党为打击重点的策略,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推行其所谓“总力战”,向各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并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使用化学武器来摧毁解放区军民的生存条件。对于陕甘宁边区来说,则突出表现在其妄图消灭延安这个抗日的中心堡垒,从而不断的向边区河防发动进攻。 中共中央密切关注河防问题。1938年3月,由于日军频繁在黄河东岸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威胁到黄河以东整个军队的归路,经过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討,毛泽东指示各军主要负责人,命令他们部署兵力,保卫河防。在延安,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这支红色“御林军”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巩固河防的重任。 留守兵团坚决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主动、灵活、积极、坚决、机动”的作战原则,并结合战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一是半渡而击。即在敌方未到达我方火力地带前,要善于隐蔽,顶住敌方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待敌方进入我方的火力范围之内,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方的火力,或击敌方于登船之处,或击敌方于渡河之时,或击敌方于登陆之际。二是主动出击。即在准确的掌握敌情的前提下,适时渡河袭击敌人。 在晋西八路军部队的参与配合和边区人民的积极支援下,留守兵团各河防部队及增援边区的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抗战8年中,多次粉碎了日军对河防进攻,顺利完成了保卫河防的任务,保卫了西北大后方,留守兵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保卫边区,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武汉失守的这一段时间内, 国民党抗战比较积极,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也比较正常。自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变得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他们散发反共文件,制造反共事件,破坏团结抗日。对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活动,党中央进行了坚决反击。 1938年5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联合发布的《布告》中严正指出:“当此抗战紧张期间,凡在边区境内从事阴谋破坏,或肆意捣乱,或勾引煽惑,惑暗探军情的分子,准许人民告发,证据确实者准许就地逮捕,一经讯实一律严惩不贷。”1940年3月11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提出同顽固派进行斗争的采取有利、有理、有节的三条原则。边区的党、政、军、民坚持了原则,对于进犯、破坏边区的顽固派,坚决予以还击。 在这场反击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八路军留守兵团和地方保安队共消灭顽军和匪徒4000多人,先后消灭和击溃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庇护的30余股土匪,结束了双重政权并存的统一战线区,维护了社会秩序,给予顽固派以有力的回击保卫和巩固了陕甘宁边区。 4 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 陕甘宁边区本就地处高原,土地贫瘠,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政策,以及连续遭受的严重的旱灾、水灾以及虫灾,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在1941年和1942年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困难。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指示部队着力要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尽力改善部队生活, 努力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指示部队要学会自己搞生产,边战斗边生产。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38年7月,留守兵团召开首长会议,提出了“生产、学习”的口号;12月,在留守兵团党代表会上,又提出“以战斗的姿态加紧生产”的口号,要求部队参与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常规训练。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立足点转到军队自己养活自己上来。为改善军民生活,战士们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开展生产,种菜、纺线、织布、养猪、打草鞋开磨坊等。中央机关各级领导也都以身作则地加入了这个行列。经过党中央和留守兵团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1938年7月至12月,仅半年的时间,部队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保证了蔬菜自给,每周可以吃上两次肉;部分单位解决了生活基本需要问题;补充了部分军需用品。第三八五旅每人自制汗衣一套,个别团还每人自制军服一套,解决了战士部分生活和军需用品。 在生产运动中,留守兵团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许多劳动英雄和先进的班、排、连单位,为部队以后的生产提供了经验,打下了有利的基础。八路军留守部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一种在战时以兵养兵的尝试,在当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俊岐《萧劲光大将》[M].河南:海燕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2]霍志宏.记陕甘宁边区河防保卫战[J].文史月刊,2006(07):4-7. [3]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273页 [4]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269页 作者简介 王欣然(1994—),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