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
范文 刘雨婷+季善威
摘要:“三冗”问题是指宋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增设官职,扩大军队数量并提高待遇,所造成的“冗兵”“冗官”“冗费”的严重弊政。本文通过分析 “三冗”产生原因和宋朝改革尝试及成败,以期更深刻地把握宋朝政治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宋朝“三冗” 王安石变法 历史规律 思考
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他把唐的覆灭归因于军权、人事权、财权的外移,因此,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成为新生宋朝制定国策的基点,即“杯酒释兵权”,严格控制军权;“重文轻武”,重用旧官僚,广任文人为仕。不可否认,宋前期的军政集权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但随着局势变迁,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造成军队多而战斗力弱,官吏众而行政效率低,花费多而无甚裨益,“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宋“富而不强”,加速灭亡。
1.“三冗”原因分析
1.1“冗兵”
“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宋建都开封,面对辽、夏、金的威胁,无历代都城长安、洛阳天然防线的优势,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其次,宋太宗数次亲征失败,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裁兵、不能复员,也不敢再战。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实际上,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而在军中十年又无仗可打,精神倦怠。此外,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制进一步削弱了軍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有名无实的军队只有再招青壮年,以“多数量”替代“高质量”。在地方动乱时,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时时加优以防叛乱。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1.2“冗官”
历史遗留是宋官员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以达分权制衡、巩固皇权的目的。在中央,统治者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兵权,设“三司三部”分割其财权,设“政事堂”分割其行政权;在地方各路设“监司”掌管“兵民”“财赋”“司法”“救恤”之事,把地方兵权、财权、司法权、事权直接划归中央,中央还派遣官员至各州担任知州,“三年一替”,后又在各州设立通判官以削弱知州的权力。宋还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观察使、曹掾官、幕职官等名存实亡的官职以分权制衡。
“恩荫制”和广泛的“科举取士”也是“冗官”的重要原因。据考,一个学士便可“荫”几十人,即一人当官,家族沾光,不仅儿子可以当官,其他亲属也可以,实际上,这是统治者笼络人心、巩固自身统治的手段。其次,为压制武将势力,宋科举取士人数远多于历代,甚至比明清两代还要多,还专为久试不中、年老无成的举人设“特奏名”一科,使其不致于积怨造反。
1.3“冗费”
“冗费”是“冗兵”“冗官”造成的必然后果。据统计,宋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文武官员总数为9758名,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间,增加为17300名,至宣和元年高达48377名,这还未算上数倍于官的吏,和百余万长期需要国家财政供养的士兵。统治者对文官、士兵的尽力优待,使得北宋政府在税收收入连年增加的情况下,依旧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2.宋朝的改革尝试
2.1裁撤军队
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有宰相文彦博、枢密使庞籍等人指出“世养兵务而不精”,奏请“汰其罢老者”,仁宗听取了建议,下诏省兵,放山西禁军“年五十以上”和“短弱者”归农,但裁军数量仅“数万人”而已。之后,王安石变法极力主张彻底减裁冗兵。首先,裁减老弱士兵,规定年四十五以上的体弱者和五十岁以上年老者一律裁掉。其次,定编定额、并省军营,确定各地方、各营部总兵力数额,多余编制都要裁去;将参差不齐的各军营进行合并,溢出兵力补他军之缺,保证各军营兵力维持常数。此外,实行保甲法,由各地农民充当维持当地治安的角色,闲时练兵,忙时生产,以民兵替代募兵等。
2.2裁减官员
宋朝曾十余次试图改变官员繁冗的现状。宋太祖时期“开宝省官”规定,官吏数量由各州县户口和人口来确定。又如宋高祖在李纲建议“省冗员以节浮费”后,裁并了一些机构,并"大省淮南冗官"—秘书省、翰林天文局、各路都监、巡检监等机构被废除,太府司农归户部、卫尉归礼部、宗正寺归太常寺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事隔数年,宋高宗又将废罢的机构"复置"。
王安石在处理“冗官”上也有独特见解,他不裁减官吏,反倒增其俸禄,即现在的“高薪养廉”政策。在他看来,财政亏空不由官员数量多造成,而是贪污受贿,“高薪”不但可以激励官员提高行政效率,还可防治腐败。此外,王安石还建议对胥吏也实行俸禄制,一是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以底层胥吏办事效率的提高带动整个官僚机构的运转。二是“设重法以绝请托之弊”,将贪污受贿的无形财产转为国家所有。经过王安石变法,官员的俸禄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并没有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有一定的减少。总的来说,宋朝裁官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成效,但都未从根本上改变“耗无穷之经费,竭民力以养冗员”的处境。
2.3缩减开支
宋朝财政制度改革首推王安石变法。在贡输法废除之前,各地方贡送给中央的兵器、生活物资不论剩余、匮乏都是固定数额的,这导致富商大贾通过收购转卖而手握“轻重敛散”之权,收成欠佳的农民只能高价从中购买物资以纳税,这给国家财政造成损失,给农民以沉重负担。此外,高人力、物力消耗也是问题之一。因此,王安石实行均输法——扩大发运使权限,对六路所供物资通盘筹划、灵活处理;物资采购遵循就近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损耗;发运使有权了解京师库存、支出情况,并赋予其添办裁减之权,坚持供求原则,克服盲目发运;对于非产地和歉收农民,允许上交钱币替代粮食、实物;扩大业务范围,举办商业业务,限制了商贾对贡输物资的收购,还把地区间很多商品贩运贸易由私营变为官营。可以说,均输法类似于现在的“政府采购制度”。除了上述措施,王安石还对教育、科举、兵器制度等进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开支。
3.对宋朝“三冗”问题的思考
3.1宋朝“三冗”改革的成效
宋朝对于“三冗”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效,首先表现在“节流”上。仅裁减冗兵一项,从熙宁三年至王安石改革,共节省财政开支至少一百余万贯石匹。虽然历史文献中缺少对北宋裁军所节省数额的完整记录,但从地方文献中可以推测大致情况,如,陕西地区减去一百营共五万人,分别省钱750万贯,粮665万石,绢350万匹,布50万端。由此可见,全国总共减少的开支是非常大的。此外,均输法的实行直接将富商收购转卖的收入转移至国库,减轻了农民负担、减少了开支,还增加了财政收入。“量入为出”的原则改变了之前收入多少使用多少的政策,国家财政有了计划与控制。
其次,表现在国家财政振兴上。北宋中叶,除用于“增吏禄”“兴水利”“支军费”等支出外,國家还存有大量的财政积蓄和战备储存,不仅中央财政丰盈,地方财政也十分充实。《宋史》卷328《安焘传》中载:“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天下诸路,州州县县,各有蓄积。”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贯朽不用,利不及物”的程度。
3.2宋朝“三冗”改革的失败
宋朝对“三冗”改革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改革的不彻底是重要原因。如,在裁减老弱病残士兵后,军队数量依旧庞大,宋朝改革却只停留于此,并未进一步精简。应对冗官,宋主要采取“高薪养廉”的办法,但高薪并不能完全杜绝贪污腐败的发生;改革后官员的数量与改革前差别不大,熙宁末年,官员俸禄总开支达227万余贯,可见俸禄费用依旧是巨大开支。打击腐败未能与裁减官员共举,使得改革的预期成效未能完全实现。
可以说,宋朝“三冗”改革中,裁官、裁军改革都不彻底,仅减少“冗费”上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冗费”产生于“冗官”“冗兵”,因此,在“冗官”“冗兵”弊病解决之前,“冗费”问题是无法根除的。分析“三冗”改革失败的原因,需要融入到当时的历史现实中。军事上,北宋虽与西夏、辽签订了和约,但南侵的威胁依旧存在,立国无天险的宋朝只能依靠“人海战术”以备不时。裁官的不彻底是因为财政改革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以司马光、文彦博为首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实施。封建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和改革派的软弱性无法根治帝国的弊病,直至宋末再度产生财政危机,帝国气数尽矣。
4.结束语
宋的开创者认为分化事权、以官制官可保统治千秋万代,却不料想由此产生的官僚机构膨胀,直接影响整个帝国运行的灵活性、有效性,积贫积弱正在慢慢蚕食帝国的生命。
“三冗”作为封建上层建筑的传统弊端,与整个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共同生存。我们不能跳出宋朝所处历史环境而枉谈改革。一定时期“变法革新”的所谓实施,“繁荣安定”的所谓实现,只是封建王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弥补和暂时现象,难以逃出历史周期律。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 林哲敏.刍议宋朝的“三冗”问题[J].科教文汇,2009(10):239- 24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