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县域特色经济内涵要点及认识误区 |
范文 | 唐贵伍 康正晓 [收稿日期] 2009-02-08 [摘 要] 本文解释了县域特色经济的内涵的要点,并指出了开展工作中县域特色经济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 县域;特色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26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81-0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乡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乡镇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沿海县域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等省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 “特色经济”是县级行政单位推进经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推出地区“特色品牌”,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更能凝聚人气,吸引外来投资。西部欠发达省份,学习东部经验,近期也推出一系列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措施。然而,县域特色经济课题组在与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中间发现,对于“特色经济”内涵,特别是“县域特色经济内涵”,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许多理解上的误区,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深刻把握“县域特色经济”内涵,是制定和实施县域特色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方向性问题。本文旨在解析“县域特色经济”内涵要点,提出政府工作中对“县域特色经济”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以供政府人员在工作之中参考。 1县域特色经济内涵解析 关于特色经济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宁夏统计局课题组认为[1] ,“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王一鸣[2] (2001)指出,特色经济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差异发展、比较优势原则,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通过竞争确立优势,从而造就区域特色经济。苏昌培[3] (1993)认为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优质部分,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要素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能使资源、科技和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吸引,使优势要素得到放大和扩张,并进而使区域体现为本身的区域特色的经济。张君丽、李澜[4] (2002)认为所谓特色经济,就是指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扩大,形成一定的规模,获取高效益的经济。总的来看,以上定义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描述上的不同,或者强调的重点不同。 本课题组认为,各行政县在推进本县特色经济发展时,应对现有定义进行修改变通,这样才能更加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以下4点尤为重要: (1)强调“县域≠行政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县域”定义应以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依据进行划分,排除“行政县”概念的干扰。正确理解“县域”概念对于不同行政县之间协同开发同一种“特色资源”,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和行政县间恶性竞争,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有重要作用。 (2)强调“资源禀赋”的多样性。特色资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多角度思考各县的特色资源对于开拓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3)强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产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更新换代。 (4)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任何产业的产品最终出路都在市场,市场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唯一场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实现效益的前提,政府部门要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工作,为地方企业做好服务。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县域特色经济是指在县域层面上,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具有比较优势、可持续性和鲜明特色的地方产业。 2 政府工作中对县域特色经济内涵理解的误区 课题组在调研访谈过程中发现,在政府当前工作中,对县域特色经济内涵认识主要有以下3个误区: 一是对“县域”概念把握存在理解误区。政府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县域”=“行政县”。这种错误理解直接导致在推进特色经济建设时,各行政县之间缺乏协同开发意识,各自为政,产业重复建设,县与县间恶性竞争,争夺自然资源,不断的内耗导致优势变劣势。以广西梧州地区松香业为例,数据显示,中国松香产量占世界的50%,广西松香产量又占中国的50%,而梧州地区又是广西松香产量最高的地区,然而,在松香产量最高的地区,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松香加工企业原料不足。下举一例,梧州市苍梧县的日成化工(公司)掌握了松香深加工技术,拥有百余项在业界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然而,它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松香原料不足。为什么在松香产量居全世界之首的梧州市苍梧县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通过调查得知,其他相邻县或区,均以松香资源为依托,加大松香产业建设,由于其加工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邻县或区的松香加工企业效益日下,最终其他县区,将松香资源由加工转外销,这是导致苍梧县日成化工无松香可用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县域”概念理解误差,行政县之间不能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相互协作,才出现这种不能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现象。 二是对“资源禀赋”理解存在误区。在座谈中,许多工作人员强调发展特色经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软实力”的重视。“软实力”是宝贵的财富,主要包括人才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以岑溪县为例,岑溪并没有手工制造业的基础,而他们却建立起一个小家电产业园区,园区一期投产,二期项目用地早已预订一空。小家电产业在岑溪大有可能成为一个特色产业,课题组了解到岑溪一直就有“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岑溪人被称为“广西人中的广东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有取之不尽的潜力,可以创造任何产业;“社会资源”也是资源禀赋的一种,再以岑溪为例,众所周知,广东至广西公路网,因种种原因,并未对接。作为距离最发达省份广东最近的岑溪县是最大的受害者,公路问题让它们多次错失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机会。岑溪领导人则以领导人关系为突破口,最终与广东达成公路网对接的意向,建成广西与广东对接的第一条二级公路。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有时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它可能带动一批有特色的产业成长。 三是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工作人员认为“绿色产业”即“可持续发展产业”。以砂糖橘种植为例,砂糖橘含糖量高,味道鲜美,市场前景好,且只适宜在广西梧州、贺州几个地区种植,具有比较优势,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然而,事实证明“绿色产业”未必就是“可持续发展产业”。据了解,砂糖橘最早在广东省西部大面积推广种植,富了一方经济,然而随着种植时间增长,砂糖橘患上了“黄龙病”,这种病害无法治愈,只能焚烧植株,焚烧也意味着这一产业的彻底消失。再举一正面例证,广西恭城月柿产业最初产品仅有柿饼一种,这种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在政府指导下,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出柿子粉这一新产品。新产品迎合了日本市场的需求,迅速占领日本市场,每年出口量供不应求,政府与企业实现双赢,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可持续性。因此,如何保持已有特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极为关键。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产业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环保性,二是科技投入持续创新性。保持特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从事前、事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前期引入产业进行全方位考察,引入不造成当地环境污染的产业;二是对已有的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业更新和升级。两者之中后者更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宁夏统计局课题组宁夏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培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1(5). [2] 王一鸣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几点认识[J].西部发展评论,2001(1). [3] 苏培昌特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 张君丽,李澜西北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