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朋辈心理“微辅导”实践例谈 |
范文 | 张希龙 【摘 要】高中生朋辈心理“微辅导”必须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即不仅仅对学生的厌学心理等进行矫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重建;不仅仅是普通心理的正常化,更是“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等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高中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厘清微文化、微心理、微辅导之间的负向和正向关系,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发展的朋辈心理“微辅导”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以此拓展中学心理健康之路和大德育之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朋辈心理;“微辅导” 新的时代发展和新技术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在“微”时代下,高中生心理问题诸多,表现得更隐蔽,但一旦爆发出来其危害性更大,而传统心理辅导已经过时;另一方面,高中心理辅导也到了必须创新和突破的时候。从辅导对象上说,不妨从长辈变成同辈;从辅导形式上看,不妨由面对面的传统方式变成以“网络传递”为主的“微辅导”。这样的“微”不再是单一的口头说服,而是融“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因而能够更快速更有力地被高中生认可。同时,这样的“微辅导”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即不仅仅对学生的厌学心理等进行矫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重建;不仅仅是让普通心理的正常化,更是“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等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一、“微”环境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微博、微信、微课程、网络的信息已多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确,一方面部分高中生在上学路上、吃饭桌上、商场购物、上卫生间等等都“机不离身”,甚至学校里的课内都在刷朋友圈、刷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偶尔聊微信,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偷偷用手机玩游戏。另一方面,因为手机,因为虚拟网络占用了学生的太多时间,他们反而没有时间和现实中真实的人进行对话,因而缺乏亲情的体验,缺乏真实的感动。如果家长强行没收手机或者断网,这些“低头一族”反而无所适从,怎一个“急躁”了得?“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反而是现实中的软弱;“空心病”带来的是对未来的迷茫。这一切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视力的下降、身体的虚弱和时间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高中生心理的疲惫、心灵的颓废和精神的畏缩。 另一方面,就这个快餐化的网络时代而言,或真或假的信息,带给人们尤其是高中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伤害和负效应,使之成为“货真价实”的“心疫病毒”:紧张、恐慌、焦虑、过度兴奋或过度悲伤等等。于是,利用“微辅导”,经由值得信任的“朋辈”介入,引领高中生科学理性辨析各类真假混搭的信息资源,截断经由虚拟环境传播的“心疫”,增强心理免疫能力,提高社交能力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头戏”。 二、“微”环境下朋辈互助的优劣比较研究 “教育就是生命的能量连接、流转、唤醒!”如何“连接、流转、唤醒”?这项心灵大厦的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仅靠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可能是不行的。于是利用朋辈之间“容易接近、容易沟通和容易反馈”等特点进行心理辅导不可或缺。当然这样的朋辈心理辅导,不是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大张旗鼓,不是大面积的宣传,而是个别的、临时的、短小的、精悍的,可以利用手机等自媒体随时随地地进行,在一个“微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正效应,因而被称之为“微辅导”。 這样的微辅导相对于过去的传统辅导而言,无疑具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过去,成人和学生之间因为“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不一样,总是有抵抗,缺乏共情,无法沟通,难以真心敞开。现在不一样了,朋辈之间接纳性容易,彼此能够更快地敞开心胸;说服力高,总觉得彼此的方方面面有相似之处,应该相信才对;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操作简单易行,随时随地可以沟通,线上线下皆可完成;互济性强,帮助别人的同时,不经意间提升了自己,真正让“助人者自助”成为“货真价实”的德育新风景。 例如,高二(3)班的吴**受命于班主任,去开导一个在“疫情期间”被不实消息弄得内心焦虑的学生。可是,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呀,怎么办?班主任首先提高他的倾听、尊重、理解等能力,教给他一些基本的技巧:如不要武断地阻止对方的说话,不要用纯理论开导,从同理心出发,尽可能“共情”……然后,吴**把一些言论如“面对谣言,不可轻信呀。”“与其沉浸在虚假信息中执迷不悟,不如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进行截图,又制作了美篇《理性应对“信息过载”——我们有办法》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中,发布给那个内心焦虑的学生。然后在微信中时刻关注对方,观察后效……慢慢地,这个学生变了,变得正向、阳光、积极。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虚假信息自然烟消云散,而真相自然大白于天下。 三、“微”平台建设和“微技巧”策略实施 朋辈心理“微辅导”牵扯到诸多因子的糅合:平台建设是前提,专业支撑要随后、技巧掌握不可缺。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应该俯下身子,关注细节,走进心灵,高处把握,细处引领,做精做细做实这些因子的建设与实施。 (一)平台建设不可或缺 平台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一对一”“微辅导”需借助家长的手机(部分高中生已经有自己的手机),可以通过QQ、微信或钉钉等进行交流,可以制定一些注意事项来规范平台,如上课时间不发信息,不发虚假信息,不玩网络游戏。二是班主任和心理健康老师建立公开的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如贴吧、论坛、社区等网络载体,其中包括班级的,也包括年级组的,全校的等“群”平台,可以设置“主体对话框”,也可以设置“临时对话框”、群口号、群规定等等,力争让“微辅导”发生在一个清清爽爽而又高效快捷的环境中。 (二)专业支撑不可或缺 朋辈心理“微辅导”必须需要一些专业支撑:专业的学生,专业的辅导,专业的心理,专业的培训,专业的反馈,专业的总结……首先要选择专业的学生:有活力,真诚,善良,公德心强,喜欢带着爱心和耳朵善于倾听,能够为被助者保护隐私,具有同情心、良好的交接能力和揣摩别人心思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如暗示法、情境法、顺藤摸瓜法、激励法、将心比心法、欲擒故纵法……而这一切,需要事先进行培训。另外,还需培训“助人者”的“微辅导”技能:如何做作短小精悍的美文,如何进行文字互动,如何上传资料,如何“一对一”进行即时互动,如何发送邮件等等,通过熟练使用各种“微手段”,走进“被助者”的心底,发现其隐秘的生命真相,进而找到可以突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渠道。 (三)技巧掌握不可或缺 一是善于从“小处见大”。即“助人者”善于发现“被助者”的细微心理,梳理出其心理、情绪、情感的变化轨迹,让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而这,也正是“微”辅导不可或缺的前瞻性工作。 二是积极传递正能量。千万不能传播“坏情绪”和“负能量”,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渠道和平台,递过去“坚定的眼神、积极的自信和浓浓的正能量”。当然这种传递不是尖锐的,而是平易的、自然的、“润物细无声”般的。 三是善于使用“微语言”。“我们永远在你的身后关注着你……”“好朋友能够共同承担责任……”“相信你自己,一定能够从阴霾中走出来……”也许就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幅画,一首诗,已经发挥了“微辅导”的这种作用。 四、“微”辅导与发展核心素养之正向关系 朋辈心理“微辅导”并非单轨道,而是融“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责任担当”等于一体的多轨道,而这恰恰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法一脉相承。因为触及到了“微心理”“微空间”“微技术”,因而其生命成长体验更能接地气,更能深入到助人者和“被助者”的心灵深处,所以,关于很多辅导渐渐超越了学校生活,逐步深入到友情、生命、孤独、理想、青春等高中阶段特有的话题中。 以下是朋辈心理“微辅导”的一些内容: 助人者:“通过近几日和你的交流,渐渐得知,你竟然是那么孤独。一个不理解你的妈妈,一个不管你只知道打麻将的父亲,一个因为误解你远离你的朋友……为此,你感觉迷茫,你无力,你觉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我想说的是,一切都会过去的,你失去了一个朋友,但未失去所有的人;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但并非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至少,我是理解你的;你失去了一朵花,但还拥有整个春天……” “被助者”:“谢谢你的开导,你的一句‘失去了一朵花,但还拥有整个春天让我醍醐灌顶。是呀,这个世界这么辽阔,失去一点点,我们有什么理由就沉沦下去呢?风雨过后不就是彩虹吗?相信我,一定会振作起来,一定会拥有满满的正能量。谢谢你,是你,在我孤独时分陪伴我,在我伤心之时帮助我……” 这样的“微辅导”已经与成绩无关,与考试无关,与学习无关,而与发展核心素养有关,能够更好地让“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等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微辅导”并非仅仅以上,还包括“微创新、微辩论、微调、微采访、微整合等‘微方式”。不论哪种方式,都应该以生本位,以高中生的真实心理为出发点,深刻把握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诸多复杂心理问题,厘清微文化、微心理、微辅导之间的负向和正向关系,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发展的朋辈心理“微辅导”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以此拓展中学心理健康之路和大德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影.一场书斋里的“微革命”[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28. [2]王銀芳.教育是唤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4):1. [3]田奇述.“微理念”激活教研[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3):30.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朋辈心理“微辅导”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3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