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生自尊、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探索 |
范文 | 胡悦言 摘 要:探讨高中生的自尊与社交焦虑、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做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社交焦虑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北京市102名高中生进行测量,并使用SPSS进行数据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中介模型检验等。结果发现:(1)高中生自尊与社交焦虑、孤独感分别呈负相关,高中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呈正相关;(2)高中生社交焦虑在自尊和孤独感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自尊;社交焦虑;孤独感;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47 1 前言 高中生是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重要时期,也是面临着较重课业和升学负担的学生人群(唐佳欣,2018)。其负担重、压力大的学校生活,使其拥有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缺乏社会交往的时间精力。来自学业、朋友各方面的压力加之高中生自尊心较强的特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及相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孤独感作为一个重要的代表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情况的变量,是指当个体觉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的交往渴望与实际交往存在差距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的不愉快的体验或感受(李传银,许燕,1999)。孤独感存在以下特点:(1)人们不满意现存的人际关系或缺乏社交而产生孤独感;(2)孤独感不是客观孤立的社交状态,而是人们受到自己的预期影响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3)是一种短时间内不会对人们心理及行为造成巨大影响,但长期持续就会负性影响心理健康的消极情绪体验(吴婕,2008)。孤独感较高的个体较大可能性地存在敏感、高自尊等人格特点。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和自身价值(self-worth)的态度、体验和评价,它会对给行为和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自尊可以保护个体免受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焦虑困扰以及摆脱所正在经历的焦虑。低自尊者通常会体验到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从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自尊和孤独感的相关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结果,孤独个体通常自尊水平较低(崔玉玲,彭美,韩玉莹,黄敏侠,2015)。还有研究发现,特质孤独个体相比状态孤独个体,自尊水平更低(Wilbert & Rupert,1986)。国内研究则表明,自尊只与社交自信存在显著相关,准确来说是自尊水平高,则孤独感水平降低。 社交焦虑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即害怕与人对视,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丢面子,害怕在人面前吃饭、写字等(郭晓薇,2000;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2006)。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交焦虑成因及相关变量上。目前相关研究将个体社交焦虑归因于良好社交技能的缺乏。如果个体不具备适当的社交技巧,就会在人际互动中无法取得良好表现,自我效能感较低,并体验到紧张和恐惧的社交焦虑感受(邓衍鹤,向睿洋,张月寒,刘翔平,2018)。还有研究者从条件反射理论角度出发,认为社交焦虑者可能具备适当水平的社交技能,但其之前的负性社交经验会与焦虑情绪形成条件反射联结,导致其实际社交表现仍然较差。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再次面对相似社交情景时或联想到曾经经历过的失败社交经历,会出现社交焦虑体验。来自社交焦虑相关变量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价越消极、缺乏社交技能的个体,会越体会到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研究者发现,自尊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社交焦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研究证实了自尊水平的提高将会有助于缓解个体的焦虑(高凤,2000)。干预研究则运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进行前测,后对参与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干预后,对参与者的社交焦虑水平进行后测,发现在治疗干预后,参与者的自尊水平提高,社交焦虑水平降低(刘国伟,2006)。所以,自尊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体在社交情景中的情绪及行为表现。 目前已有研究比较深入地探究了各个群体的自尊与孤独感以及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但关于高中生群体的自尊、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机制探究较少,研究将探讨高中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三者间的关系,厘清高中生孤独感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2 方法 2.1 被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样调查了了北京市5所高中的高中生。收回了102份问卷,其中37份被试性别、年级数据缺失。剩余65人中,男生21人,女生44人;高一33人,高二21人,高三11人。 2.2 工具 2.2.1 自尊量表(SES) 本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被试根据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进行评分。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本研究自尊量表的α系数为0.91。 2.2.2 社交焦虑量表 社交焦虑量表含有6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0,极不相符,4,极为相符)。量表题目包含主观焦虑和焦虑行为的测查。量表中描述的场合包括陌生场合、被人注视等不同场合。本研究中的社交焦虑量表 α系数为0.79。 2.2.3 UCLA孤独量表 UCLA量表(Russell et al,1978)有20个条目,采用四級评分(4:我常常有此感觉;3:我有时有此感觉;2:我很少有此感觉;1:我从未有此感觉)。本研究的UCLA孤独感量表α系数为0.89。 2.3 程序 采用问卷星形式一对一对问卷进行收集。 3 结果 3.1 北京市高中生的自尊、社交焦虑、孤独感的描述统计 如表1所示,高中生自尊得分均值为3.03±1.07;高中生社交焦虑得分均值为1.78±1.45;孤独感得分的平均值为2.09±1.06。 3.2 高中生自尊、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特点 高中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见表2。 3.3 高中生自尊、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见表3,高中生自尊同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84和-0.470;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505。 3.4 高中生社交焦虑、自尊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自尊、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三者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因此采用回归分析分析自尊、社交焦虑在孤独感的影响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结果见表4。 3.5 高中生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见图1,可得高中生自尊不仅可以通过影响高中生社交焦虑来影响其孤独感水平。高中生的自尊还可以通过影响社交焦虑来间接影响其孤独感水平。 4 讨论 4.1 高中生自尊、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自尊层面,高中生男生女生无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是因为现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女性可以充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女生与男生参加各项学习活动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成功,因此,自尊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此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自尊水平也无显著差异。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已经发展为接近成人的成熟水平,对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评价较为稳定、一致,造成高中生自尊的发展较为稳定。因此,高中生整体自尊水平不存在年级差异。 在孤独感层面,以往研究发现,孤独感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及大学生群体,但整体孤独感水平并不高,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李赛兰,2012)。本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男生孤独感得分略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更内敛,偏好独自处理问题,不愿也不擅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宣泄情绪。但是女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求来自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关心,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不同年级间的孤独感无显著差异,这与孟晋(2002)的研究结果相同。 在社交焦虑层面,虽然以往有研究发现大学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大学女生(黄婧宜,孙群博,张治,2013),但是本研究发现高中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情况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现在无论男生和女生都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没有丰富的认知资源和精力能充分地投入到社交生活中,都产生了社交焦虑。不同年级高中生的社交焦虑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社交环境多数在稳定的校园内,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多为高中生的社交对象,这种熟悉的环境不会使高中生感到社交关系中的焦虑。 4.2 高中生自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自尊分别与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呈正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即自尊水平越低的高中生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越高;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呈正相关,即社交焦虑越高的高中生孤独感越高,这证实了这三者间联系密切并且相互影响。 4.3 高中生社交焦虑在自尊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通过对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可知,自尊不仅能够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孤独感,还能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高中生的孤独感。由此可知,减轻高中生孤独感,可以从提高其社交能力出发,减轻其课业负担,使其能有足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充足的精力去与他人交往,以培养锻炼其社交技能,提高其自信并有效缓解社交焦虑,促进其自尊水平提高,从而降低孤独感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交技能的提升,能使高中生获得更多同伴友谊,减轻其孤独的负面情绪,有利于维持其良好心态,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学业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对于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综上所述,自尊和社交焦虑是影响高中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自尊可通过影社交焦虑对孤独感造成影响。自尊水平低者,社交焦虑一般较高,而社交焦虑高者,孤独感也会趋向于较高。因此,提高高中生自尊,降低其社交焦虑有助于缓解其孤独感。 参考文献 [1]崔玉玲,彭美,韩玉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 (8):1193-1196. [2]邓衍鹤,向睿洋,张月寒,等.社交焦虑者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偏差及其潜在心理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2):131-135. [3]高文凤,丛中.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276-279. [4]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0(1):55-58. [5]黄婧宜,孙群博,张治.大学生性格与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的关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81-84. [6]李传银,许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35-44. [7]李赛兰.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南大学,2012. [8]刘国伟.集体心理治疗对医学生社交焦虑和自尊的干预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5):526-527. [9]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3-116. [10]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11]唐佳欣.高中生心理健康狀况及对策研究综述[J].长江丛刊,2018,(4). [12]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984-986. [13]Wilbert,J.R.,& Rupert,P.A.Dysfunctional attitudes,loneliness,and depressionin college students[J].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1986,10(1):71-7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