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分析
范文

    李万里

    [摘 要] 为了顺应时代趋势,教师的教育教应该何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利用好课堂时间,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就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课程思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高职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职类学校得到了广泛关注。“课程思政”符合时代的要求,任课教师要让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携手并进,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利益,是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我国自进入新常态以来,施行“一带一路”并扩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范围,扩大国际影响力,目的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可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优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让国家目前急需一批国际贸易人才来配合战略,鼓励经济发展。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方面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既需要丰富的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很高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正常和人格品质健全,以此来满足国家发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程中的思想家教育被完全忽略,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这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不能同发展的需要相吻合,许多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具有缺乏诚信精神,社会责任感薄弱,法律风险意识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发展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以“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相结合”为目标,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如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目标。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思政教育指标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专业人员培养的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设立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在学生的专业课程方面存在空缺,在专业课程上没有设置相应指标。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如尊重道德、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必须重视课程教学作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的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单纯的知識教学,缺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标,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偏低,不利于达成“育人”的目标

    (二)重视理论而忽视德育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德育目标缺失,师生也并不重视。这样会让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1]。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设置课程目标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具备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业务中各种纠纷的能力。并没有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导致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

    (三)教师缺乏认识

    教师授课的方式没有显著变化,还是以课堂授课为主,但对思政内容的融入有有所欠缺。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不足、方法运用不当、能力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比较碎片化,没有系统的学习理念,让老师在授课中加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了困难,无法做到在课堂上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广大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探寻本专业领域下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乐于接受,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和课堂教育相融合和,保障教育水平,培养出真正的可以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四)学生职业素养欠缺

    通过对于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刚毕业的学生具有试岗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承受能力弱、不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出现频繁跳槽的问题,让企业老板不胜其烦。主要原因在校学习期间,老师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而忽略了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就业观的培养和正确引导,这导致学生与企业岗位,企业所需人才脱节,影响就业率,影响经济发展。

    三、课程思政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融合的措施

    (一)明确思政教育指标

    国际贸易专业所有课程的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而展开的教学工作。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也应该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当中,让思政教育发挥作用。整体规划中,从课程聚焦到专业,确立“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并让该理念融入到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去。加强德育建设,让学生在国际贸易岗位拥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可以得到真正的“育人”的目的。因此,从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让德育成为一条主线。国际贸易专业根据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科学地梳理了德育工作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

    (二)理论和德育相结合

    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想政治改革应深入挖掘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想政治基因,把国际贸易课程的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二者协调发挥作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把传授知识纳入教学育人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国际贸易知识背后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制度取向,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此外,国际贸易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学科。国际贸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如果局限于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价值导向,那么改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体会不出来改革的优越性。通过国际贸易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总结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提高该专业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理论和德育相结合,从而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国贸专业课老师应积极开展思政课程研讨,将国际贸易课程内容更好地與思政元素相结合。发挥模范的作用,率先开展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2]。对于各门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进行反复推敲,丰富其中的固化内容。让学生在认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职业道德,树立大国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种子和梦想根植在学生心中,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同时,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并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把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例如:运用案例分析,讲解案例中所含的背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外贸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组织实地考察保税区或者跨境电商等地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外贸业取得的成就,自愿加入到国际贸易岗位中来,拥有积极的职业态度,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奉献自我

    (四)根据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素养

    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围绕“适应职场的职业素养”展开内容,将正确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观融入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学生关心的兴趣点,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实现传统教学的突破[3]。介绍相关的职业岗位,让学生对于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沿着这个要求进行努力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职业,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四、结语

    教育是立国大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是各大院校思考的问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理论课和德育课相结合,可以培养出高水准,高道德,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5(02):29-32,44.

    [2]郑军锐,李敏华,任铁争.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财富时代,2019(11):153.

    [3]崔蕾,徐颖.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19,35(11):174-17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