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 |
范文 | 汪龙凤 【摘 要】仡佬族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积淀厚重,民族文化流光溢彩。“伏噬”即一种吉祥语的说唱艺术,是民间方言的谐音。本文将对石阡仡佬族的民间说唱艺术进行简要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石阡仡佬族;“上梁伏噬”;“拋梁伏噬”;说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66-01 一、石阡仡佬族概况 学术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同“老”)人有关,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仡佬族是少数民族中的珍品,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务川、道真、石阡等地,而石阡仡佬族集中聚居在坪山,仡乡坪山在石阡县南部的佛顶山脚下,是石阡的南大门。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积淀厚重,民族文化流光溢彩;因诸多因素,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二、“伏噬” (一)“伏噬”即一种吉祥语的说唱艺术,寓意民间在修建房屋、生儿育女、结婚嫁娶、喜庆节日等家庭事务活动过程中,帮忙和恭贺的人等即兴说的一些祝贺性的、朗朗上口的“四言八句”,祝福主人诸事顺心、家业兴旺、吉祥如意,以烘托主人家办喜事和节日喜庆的热闹气氛。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友好往来、和谐共处。 (二)建木房“伏噬”是仡佬族人民在修建木房子时为百年大计所说的吉祥语,所说的伏噬很多贯穿于修建的全过程。如“开山”“伐木”“立柱”“发锤”“开梁口”“祭梁”“上梁”“拋梁”等,这些大都是木匠的口诀,秘而不宣。只有“上梁”和“拋梁”必须有亲朋好友、邻寨参加帮忙,众人与木匠对说的“伏噬”,普遍多而长,并且非常有趣。 三、“上梁”和“拋梁” “上梁伏噬”为木房刚架立好后,安放中堂梁木时说的口诀。梁木粗而重,木匠们抬一头,帮忙的群众抬另一头,一穿排一穿排对扛上屋顶安放好。在抬上屋顶过程中,双方一边对说“伏噬”、一边斗智斗勇,看谁先抬上中柱顶梁垛口去。有时先抬上一层穿排的一方卡住梁木,使对方上不了穿、费力吃亏;反过来对方又进行报复,从而形成了长时间的对峙和对说唱的局面,俗称“玩梁”。玩梁时木匠坐东山(称东山下同),帮忙人坐西山(称西山,下同) 上梁伏噬前、掌墨木匠(东山)先开口有“祭梁伏噬”: “祭梁头、代代儿孙做公候 祭梁腰、代代儿孙穿金袍 祭梁尾、代代儿孙高中举” “上梁伏噬”: 东山(1)鸡一叫、天要明、正是主家上梁时, 万丈高楼平地起、起、起、起、起、起…… 西山(2)“一根梁木四丈长,主家请我上黄梁。 自从我今玩过后,儿子儿孙状元郎!” 东山(3)“一上梁,就说起,说得主家心欢喜。 大相公为宰相,二相公为举子。 三相公呀年纪小,正在读书文章好。 西山(4)“头上一穿一尺八,主家儿孙大发达! 连上二一尺五,主家儿孙做知府! 三穿四穿我不说,主家儿孙大发达!” 东山(5)“太阳出来明晃晃,照见主家上黄梁。 九月里,九月間,正是上梁这一天。 自从今日上过后,金银财宝装里边!” 西山(6)“九月里,喜洋洋,正是主家上黄梁。 自从今日上过后,儿子儿孙坐朝堂。” “拋梁伏噬”:仡佬族人房屋建好后在中午撒拋梁粑时对说唱的伏噬。所谓“拋梁”,主人家先要做好大的米粑十二个,称为“榨(压)梁粑”,再做成汤圆形的小个米粑几筐,称“拋梁粑”。这些小米粑一般都是内亲送,比如自己的娘家人或亲兄妹。这些粑粑要全部扛上房顶梁木上,从上面抛洒下来。“榨(压)梁粑”专门抛给主人,抛时男主人跪在堂屋香盒前牵着后衣兜接。小个粑粑是抛给看玩的人群,谁捡到归谁所有,所以“拋梁”隐喻为“抛粮”,寓意主人家粮食多,有吃有剩有“抛撒”。 拋梁前,先说上房“伏噬”。无论木匠、群众,还有扛粑粑的上房,都要每上一步梯子说一句“伏噬”。可以重复第一个人说的,也可以变点新词来说。 在房顶上,木匠的人为一方,帮忙人为一方,坐在梁木的两头对说唱“伏噬”。有问有答,唱来唱去,抛梁粑半天撒不下来,大人们听得有趣,小孩子们等得不耐烦。有的故意说一些撒抛梁粑的段子以助兴等。 东山说:“太阳出来暖洋洋,天气温和人不忙。 孔明能知前后事,太公八十遇文王。 ……” 西山说:“这个“伏噬”说得好,扯张皮纸来包倒, 走在前街打开看,里面装的张果老。 ……” 这样无休止地说下去,时间是不允许的。这时新房四周看玩人有的就来“转弯”喝唱道: 你一篇来他一篇,大家说了老半天。 说得说得心里紧,望得望得脖子酸。 若要分个胜和负,恐怕还要说几天。 木匠解匠遇对手,二回别家又团圆。 快把粑粑撒下去,大家下房好抽烟。” 撒抛梁粑也要说一些吉祥的“伏筮”,说粑粑的“根由”,从正月立春打田栽秧说起,打早谷、入仓、入磨坊、造粑粑,然后说抛四方拣粑粑等。究竟粑粑几时撒下来,还得看房上: “手掌箩筐是粑粑,众位亲友笑哈哈。 若问老少笑哪样,想我手中抛梁粑。 我今粑粑撒下去,脚莫踩来手莫抓。 想必都是一回事,拿回家去哐娃娃。” 参考文献: [1]石阡仡佬族自治县编撰委员会. 石阡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2]走进仡乡.石阡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编辑[M].黔新出版社,2005年08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