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青春偶像剧:美育的尴尬 |
范文 | 鲁阿庆 刘丰伟 摘要:作为大众文化代表的青春偶像剧,以视听觉形式的完美结合,制造出缝合世俗欲望的青春梦,抚慰大众情感。如果偶像剧不能在青春、爱情的本质内涵上进行开掘,对现实生活进行合逻辑的深入提炼,则其审美教育功能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 美育 内涵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如果要从类型剧的本源上来讲,青春偶像剧固然有迎合受众心理、造梦、宣扬时尚动感的生活细节,借助偶像的光芒及画面构图、原创音乐来满足视听觉的感官享受等特点,似乎一眼能被人看穿,带有强烈的消费青春、贩卖偶像的意味。但是,假若青春偶像剧真的能抓住“青春”特有的丰富内涵与特色,能反映爱情的纯真忧伤本质,勾起人关于美好短暂的青春的共鸣,激发人对于爱情的体验与思考,那么,青春偶像剧在审美上,是成功的。成功的净化了人的情感,启迪了人的理性,教人在回味与遗憾中体味青春、爱情独有的纯净向上的审美意韵。 但是,基于青春偶像剧从属于大众文化的商业消费性、类型复制性特点,青春偶像剧的审美性,更多的建立在她对一切外在形式美的追求之上,建立在塑造成人爱情童话以满足受众在世俗生活中难以抚慰的情感渴求之上,是好莱坞式的造梦工厂。那么,她的审美教育价值,仅仅建立在感官享受带来的心理放松,建立在一个个肥皂泡般的幻彩来刺激疲惫的情感神经、抚慰干渴的情感需求上,尚不能达到美育所追求的“激发陶养情感”的作用。 青春内涵、爱情本质的失落 德籍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有一篇仅400字的文章:《青春》(《Youth》),篇幅虽小,却道中青春真谛:“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翰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青春不是年龄,更是心境。青春本质是激情、是燃烧,是懵懂幼稚犯错但希望永在;是心的荷尔蒙在燃烧,是成长阵痛中的化茧成蝶。是化茧成蝶后的轻舞飞扬。 青春偶像剧少见能表现出这种内涵。无论日剧、韩剧,或者港台大陆剧,青春似乎更多的是俊美容颜、出格行为、模式爱情的复制。偶尔有成功的作品,亦不能做到叙事与审美的尽善尽美。《悠长假期》是日剧经典,16岁木村拓哉扮演的瀨名秀俊,内秀、害羞,青春感逼人。他青涩的爱情,稚嫩的初吻,还原了青春的纯真本色。但剧本对他音乐梦想实现的奋斗历程处理的太模式化了,缺乏生活真实感,削减了剧作审美感染力。 而且,从整体的格调来讲,青春偶像剧倡导的价值导向,存在简单化、概念化、柔美化的倾向。韩剧最明显的喜用“悲伤美学”,造成哀婉动人的情感流向。大陆偶像剧亦有宣扬肤浅个性、套用所谓前卫概念迎合受众的倾向。前不久颇为风靡的《奋斗》,搭建了一个有奋斗之名、无奋斗之实的所谓“青年公寓”,张扬80后所谓的肤浅个性与自我中心的爱情观,缺少现实感,缺少对80后一代真正的奋斗青春的现实提炼。 至于青春偶像剧对爱情的表现,大多数在煽情手段的使用、经典桥段的复制上下足功夫,却忽视了对青春爱情纯真忧伤本质的开掘及爱情复杂性的表现。大多数偶像剧误以为三角、四角恋爱能描绘爱情的幽微曲折,能增强故事的可看性。殊不知缺少对生活体验的尊重与提炼,再具唯美形式的爱情,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东京爱情故事》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表现了莉香忧伤的爱情:忧伤不是因为完治的离开,是因为主动去追求、用心去表达的爱情,最终还是敌不过男人本性中的征服需要、对传统温柔女性的不由自主的爱慕。这是人性的复杂吧。其实莉香爱完治胜过里美,但完治在莉香明朗外向的映照下,深情无私的付出中,无法活的轻松。男人的自私与无奈是有代表性的。 不套用上面苛刻的标准,青春偶像剧更贴切的表述是采用唯美的视听工具,启用气质各异的偶像明星,套用灰姑娘、野蛮女友、金三顺等经典“爱情+奋斗”模式,为受众精心炮制一出出抚慰情感、缝合欲望的梦幻。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这种效用被称为“心绪转换效应”。青春偶像剧采用的灰姑娘这种世俗化的爱情叙事模式,就是满足了观众最简单的日常心理需求和审美愿望,使观众将自我无意识的投射到剧中主人公身上,随主人公一起“完成”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幻情感之旅,用代偿法巧妙的抚慰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完成了心理宣泄。 显然,受众心理情感的抚慰与宣泄,与美育本质的情感教育内涵,是有偏离的。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阐述,艺术的本质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我之关系的。青春偶像剧的商业文化属性,决定了他要最大限度迎合大众的接受消费心理,满足大众的文化心理、情感需求。在制作上,难免带上功利性的目的,迎合大众,讨好市场,消遣心理及感官需求。这使偶像剧的审美性与思想性不可避免的带有模式化的肤浅套路。大陆跟风日韩照搬的偶像剧就是典型。 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青春偶像剧要实现自身发展与美育的有力结合,尚需在题材与内涵挖掘、现实生活的提炼方面再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2]【德】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