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STEM理念下幼儿园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
范文 | 黄智明 【摘? 要】幼儿阶段更高水平的科学素养教育,决定了我们需要将STEM理念引入学前科学主题探究活动中。基于STEM理念下幼儿园探究活动的实践,可以尝试基于低结构材料的项目化教学策略、基于具体生活化情境的发明创造教育策略。 【关键词】STEM理念;幼儿园探究活动;科学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0?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4-0133-02 【Abstract】 A higher level of scientific literacy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determines that we need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STEM into the preschool science them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STEM concept, the practice of kindergarte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can try project-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ow-structure materials, and invention-creation educ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specific living situations. 【Keywords】 STEM concept; Kindergarte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Scie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从公共管理教育角度来看,学前教育是一种带有明显公共性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学前)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大体上从“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开始,我国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基础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体制变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方位。基于STEM教学理念,将幼儿园探究教育活动锚定于“科学——技术——工程——设计”的框架下,可以显著提升幼儿跨学科掌握综合型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学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生动的注脚。在我国教育序列中,学前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启智教育形态存在的。基于一种教育经验感知的范畴,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具有自主式教育、启发式教育、生活化教育等特点,总的教育逻辑是用一种外在的教育资源、教学资源体系转化为学前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社会认知。 一、STEM教育理念的主要內涵 进入现代性社会之后,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类教育逐步进入了学科分化、专业分化的新型发展阶段,建制化、体系化的知识被以“学科”样式为分割界限进行了人为的分裂,原本属于整体性、总体性的知识就这样被分割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为代表,在知识界、学术界、教育界等不同的知识领域兴起了一场“去边界化”运动,STEM教育理念正是这个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因为其教育具有极强的“生活化世界”特点,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教育应当适当淡化其“学科属性”,STEM教育理念恰好填补了这个教学过程。 一是本质: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化、跨学科知识体系。按照最初的概念设定,STEM教育理念指的是融“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当然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根据特定的学术问题或实践问题而展开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进入21世纪,又有学者在STEM教育框架下增加了“ART”教育的元素,倡导在原有的STEM教育框架下增加“艺术、人文、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了“STERM”教育理念。因此,总的来讲,STEM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贴近于实践问题导向,以整合跨学科知识为方法论的新型教育方式。 二是特征:跨边界的知识资源整合动员。如果说进入现代化社会后知识以“分学科”为现代化的标志,那么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后知识的跨界融合就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知识动员标志。我们知道,STEM教育并不是以一种狭隘的、封闭的视角和立场看待知识动员,无论是围绕着“学科知识整合取向、生活经验整合取向、学习者中心整合取向”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整合,都是一种跨边界的知识动员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主义条件下,原有的现代性提倡的分科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根据外在的教育环境的变革进行调适。 三是主要面向:复杂性的“生活世界”。包括学前教育工作在内的教育行为本质上主要是指向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目标,但是学前教育由于面临着特殊的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基本上是“待启蒙的对象”,还不完全具备独立行事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创新学前教育的时候主要不是基于知识化的“科学世界”开展教学,而是基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育”知识开展文化的社会化启蒙。在这里,“生活世界”大体上等同于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共同体,也可以理解为幼儿生长的全部活动。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世界的把握,在创新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我国学术界无论是基于教学经验还是基于教学理论的范式转换,都将“生活化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趋势看待。 二、将STEM理念引入学前科学主题探究活动的主要依据 早在我国学术界探索STEM教学理念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了明确的STEM课程指导方案。当然,从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系列的角度来看,STEM的理念在实践层面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具体到学前教育而言,主要是以下几点因素使我们要重视引入STEM教育理念: 一是幼儿阶段的教育呼唤更高水平的科学素养教育。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提出了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要加强基础性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幼儿的成长奠定一个均衡的核心素养。根据学前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内容差异,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探究”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指向幼儿生活世界中的“常识性的知识”;后者则指向基础性的数学知识。这种来自科学知识本身的跨学科、跨边界属性,内在地要求我们重视利用STEM之类的教育方法。 二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越来越制约幼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下,尽管幼儿园的教育本身不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但是教学过程中却带有明显的灌输性、说教性、告知性,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设问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并不是定位于培养科学家,而是致力于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为幼童未来的知识均衡提供坚实的“探究基础”,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而STEM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系统性提升幼儿学习效果、求知欲望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我们提升幼童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备选。 三、基于STEM理念下幼儿园探究活动的实践策略 3~6岁的幼儿对现实生活具有极其强烈的好奇感、兴趣等,在对待“科学主题”方面的知识方面具有典型的、符合STEM框架的受众心理,因此“科学主题”的实例探究思路应当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进行,从幼儿的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事物、生活中的例子等进行。 上文有所述及,STEM教学理念的核心是“问题导向,知识跨边界组织”,鉴于学前教育孩童的身心结构特点,教师在设计科学主题的探究活动时,可以借助于“低结构材料”,以“项目化”的方式设计教学。例如,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神舟飞船“探月工程”,为了激发幼儿的科学创造积极性,可以使用废旧矿泉水瓶子、气球等制作神舟飞船模型;可以用橡皮泥搭建神舟飞船的发射载体等,调动幼儿在专门钻研登月工程中的科学思维和跨學科、跨边界调动学习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严仲连.从《规划纲要》看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J].教育导刊,2010(09). (责任编辑? 王小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