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
范文 | 张青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的涵盖面非常广,但内容却不会涉及太深,正好适合小学生群体的性格与思维特点,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让学生建立对世界奇妙现象的理性认知,有助于完善自我人格,提升学识修养,可以说意义重大。由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单一化问题,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 提问; 有效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237 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尤其是在科教兴国战略下,对于小学科学的重視程度也越来越高。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养成的良好科学习惯与科学精神,能够为其后续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型科学人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忽视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现实意义,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十分缓慢。本文将论述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率。 一、构建多元化小学科学课堂 1.优化课堂导入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由于在年龄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学习行为往往受到兴趣驱动,只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实现多元化课堂的构建。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效果会对教学任务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该环节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整合,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导入内容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出现走神等现象。导入形式应该确保多样化,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审美疲劳的问题,促进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教师可以运用科学小常识、小故事等进行导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探索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发现科学世界的乐趣与魅力。与此同时,课堂导入需要以调动课堂氛围作为重点,增强课堂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应用是构建多元化课堂的关键,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科学概念融入特定情境当中,使学生消除陌生感与疏离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仍停留于形象思维中,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也是限制其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原因[3]。在丰富的教学情境当中,能够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情境构建应该与科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情境的多元化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认知体验,引导其从不同角度认知事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情境创设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实现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充分调动,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中感受科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在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当中开发思维。 二、依托兴趣教学法,让小学科学课堂丰富起来 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不够丰富的问题,以后有具体的策略与建议。 1. 创设情境 合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思考。例如,学习《斜面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在山顶,怎么快速且安全地下山的问题。 2. 使用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上能有效标注力的大小,或将化学实验中的化学反应用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 3. 小组合作学习 同龄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频繁,也会更有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会大大增强,这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否则很容易偏离正轨。 4. 寻找生活中的常见例子 让学生寻找知识点反映到生活中的例子,小学科学本身就是研究世界和生活的学科,这样的例子会很多。 三、提问本身有奥妙,加以区分很重要 1.提问类型可多样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简单的,即根据答案的回答范围,将提问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是将答案限定在具体的范围之内,往往有固定的答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答案”,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敛聚性”的问题。而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明确的框架限制,往往是学生经过讨论与思考,然后给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由此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也被称为“发散性”的问题。 封闭性问题常出现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堂中,学生需要教师提出指向明确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教师出示一只放大镜,问学生:“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学生能快速做出回应,再从这个问题出发,拓展到放大镜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开放性问题更多地是出现在高年级课堂中。同样以放大镜为例,在教学六年级“放大镜”一课时,学生已不需要再认识基础的放大镜了,因此,在出示放大镜的时候可以提问:“大家见过哪些不同造型或用途的放大镜呢?”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第二种分类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目标来划分,通常将教师课堂提问中呈现的问题从低到高划分为6大层级,依次是: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课中,“物体是怎样振动的?”“运动的物体就会发出声音吗?”等都属于低层次的问题。这类问题尽管在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但仅停留在“记”的阶段。“如何使音叉振动的现象更明显?”“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振动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一类问题就属于高层次问题。高层次问题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化,并与其他已有知识结合之后才能做出回答,综合性较强,也不会有确切的答案,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就能在这类问题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宝忠.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策略分析[J]. 散文选刊:中旬刊, 2019(1):11-11. [2]曾成根. 如何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J]. 中外交流, 2018, 000(004):296. [3]王业红. 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 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