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本课堂口琴教学案例 |
范文 | 范继彬![]() 案例背景: 生本课堂,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欲望,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而现实课堂上,一般还是教师强势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即使有生成的火花,也会被教师及时扑灭或置之不理,以防脱离自己的备课思路或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以我上的这一堂课为例: 这是一堂精心准备的小乐器口琴课堂教学课。因为我预设到学生的教学起点,也预设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一切都在和谐的教学节奏里展开,但“不和谐的意外”着实让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案例描述阶段1: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这个旋律非常优美易学,而且这个旋律在小学音乐课学过,名字叫《念故乡》,只是结束部分的旋律略微简化一点。课堂重难点的考虑,很自然的放在了“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掌握,和无附点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的对比和的区别。心里有了谱,满怀自信一堂课的教学开始了,程式步骤一一展开。 先播放了音频旋律,当音乐想起时,有些同学开始小声的嘀咕: “这个旋律好熟悉啊……” 随着音乐旋律进入副歌部分,嘀咕声越来越大了: “这个曲子我们小学好像学过……” “念故乡?好像是这个曲子……” “对对,是的是的……”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了。 这时我心里更为轻松和窃喜了,暗想“不出我所料,我可以更好教了”。但是我還是一本严肃的批评: “听赏的时候,不许讲话” 看到我有点生气,安静了下来,音乐顺利听完了。 “既然你们熟悉也学过这个旋律,那你们听出来和以前学过的有区别吗?” 一个学生马上高举手臂,“最后一点高音,我们以前没学,是直接低音结束的……” 答案“正中下怀”,我马上表扬了他,和小学《念故乡》乐谱怎样的区别,通过谱例我游刃有余的讲解开来…… “搞清楚了吗?” “清楚了” 教唱乐谱环节开始了,跟随着我钢琴弹奏的琴声,同学们深情自如的唱出了旋律…… 案例描述阶段2: “怎么不练了…” 没过几分钟,发现平时口琴吹奏还不错的学生也停下来了,我马上问道。 “老师,我感觉头昏缺氧了……” “怎么了?生病了”我问到 “这四个小节,连续的吸气音,换气不足,憋死了……” “是的是的…缺氧啊老师…” 旁边的同学也开始随声附和了,班级的其他同学也应声而起。 一语点醒梦中人,一个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彻底醒悟过来了,乐曲难度系数不大,但我却忽略了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初一年级的他们,生理还处于成长期,肺活量小……“怎么办?”我在心里问自己。 脑子里突然一闪,想起了吹管乐器经常提起的这个“小技巧”(民族吹管乐器和西洋吹管乐器基本都有此法) 我迅速再看了一下这4小节乐谱,自己用口琴又吹奏了一遍这四小节。灵机突现,本来第二乐段第二小节最后一个音“la”换气的,可以提前到第一小节最后一个音的“la”换气, ※原本换气点: ※调整后换气: 我马上自己按这样的换气方式试着吹奏了一下, “没问题”我心里暗自窃喜。 “大家这样练练看呢……”, 我布置下去,让同学们自主练习一下。学生们又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吹奏,而这时我的内心还是有点小忐忑:“这个方法如果不行的话,该如何是好呢?” 几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的吹奏声还是此起彼伏,我的内心也渐渐平复下来。 “这个方法不错,老师你真厉害,我不缺氧了……” 还是刚才的那个学生突然对我说。其他的周边同学也随声应和起来, “是的是的,好多了…” 他们脸上绽开的微笑和前面“缺氧”的痛苦的对比,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分析与反思: 从自信到紧张又到惊喜的一堂课结束了。课堂教学面对的主体是谁?课堂教学的要以谁为主?这不就是“生本”教育的核心吗?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这要求教师的角色、教学观念及课堂评价都相应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观念要由传统“师道尊严”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生本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生本教育课堂的灵活性,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来处理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 这是一堂让我不能忘却的课堂案例,前期的教学设计和构想,自己感觉完美无缺,而恰恰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特点,更加细致的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收获更大的教学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梅山第一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