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孤独的“战役”到一群人的“家园” |
范文 | 高枝国 2.一群人的“家园” 自此之后,基于论坛的网络备课与深度反思成为每年我省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最受教师欢迎。在网络论坛中研讨、交流,撰写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开展网络备课、网络观评议课逐步成为我省小学数学教师们的网络学习习惯。 当时《黑龙江教育》编辑魏继军老师率先在论坛中建立了“征稿”专栏,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成果展示平台,激发了教师网友撰写原创文章的热情。 为了满足教师们向名师学习的愿望,我们在论坛建立了“走近明师”专帖(明师,即明辨之师、高明之师,而不只是名望之师。我们希望明师们不为“名”所累), 并开展了“名师在线”活动。“走近明师”专帖汇集省内外名师们的经典课例视频、精彩案例以及文章供教师们集中学习;“名师在线”每半月由一名省内名师在论坛中建立主题帖,围绕热点话题与教师们在线交流、指导。这种基于论坛的名师专业引领方式深受教师们喜欢。 为了鼓励教师们撰写教育随笔的热情,我们在论坛开展了“讲述我的教育故事”网络征文活动,希望教师把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自己的职业习惯,“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让自己的声音被人们听到”,通过写故事来研究、积累和传递教育教学经验。这种基于论坛的自我反思方式激活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内生力量,论坛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多,研讨交流氛围越来越浓,这已经成为论坛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征文中所有一等奖作品都刊发在了《黑龙江教育》杂志上,杂志与论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为了解决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在论坛建立了“有问有答”专帖。论坛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一直没有结果。为此,我们在每月最后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中抽出半小时的时间,由论坛版主将大家的讨论结果以及我们所能收集到的相对权威、可靠的讨论意见汇总并汇报,所有的问题汇总都会发布在论坛“有问有答”专帖中,供教师们查询、学习。这种基于论坛的答疑解惑方式得到教师们的热烈响应,也成为版主工作的最大挑战。 为了促进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我们在论坛及视频教研室开展了“教材主编答疑”活动。在论坛中发布关于教材使用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问题分类汇总,提交给教材主编。我们邀请教材主编在视频教研室“小学教研在线”中进行网络答疑,全省小学数学教师与教材主编跨时空互动交流,既解决了教师们关于教材使用的困惑和问题,也为教材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可谓双赢。 为了破解偏远乡村教师们“单兵作战、无法开展集体备课”的难题,我们在论坛上建立了各年级备课室,鼓励城乡学校结对教研,开展“同备一节课”活动,这种基于论坛的同伴互助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便捷、开放、跨时空的优势,以及“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团队优势,解决了薄弱学校以及偏远乡村学校平行班级少,教师经常单兵作战,无法开展集体备课的问题。 在这些丰富的网络研讨、交流活动中,教师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喜欢我们的论坛了。 提起论坛,总是说不完道不尽,6年里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味,有太多的感动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感谢想要诉说,有太多的感受想要表达。今天,我想对各位同仁说,让论坛成为你的精神和事业的家园;累了,倦了,你可以来这里,这里会给你注入新的力量让你再次起航;收获了,成功了你可以来这里,这里有那么多双手在为你鼓掌,让你胜不骄败不馁风度依然;遇到难题你可以来这里,同行们随时给你出谋划策,让你头脑睿智思维练达;需要资源你可以来这里,大家会互惠互利,资源共享。总之,我想对大家说,论坛,真好!找到了论坛,你就是找到了人生的子期!(摘自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第一小学朱庆金老师、网名点尘香撰写的随笔“伯牙与子期”) 论坛发展越来越快,原创作品多了,参加网络备课的学校多了,论坛的帖子越来越多了,论坛已经成为教师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网络教研的实践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艰辛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网络教研活动的精心策划与设计、论坛与视频教研室的维护与管理任务非常繁重,几乎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好在有40余位热心网络教研的论坛版主和UC管理员与我们并肩作战。 在繁忙与充实的工作之余,我写下了博文“累并快乐着”(文略),记录了当时的心路历程。 下面是网友丽君在此博文后的回复: 网友丽君2006-7-25 18:14:00: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期望在孤独的教育旅程中能找到一些同行者。真的没有想到,一个个陌生而亲切的名字,给了我很多鼓励。 而在今天,无意中又撞入您的博客。请不要怪我的孤陋寡闻,我真的不知道——高枝国,是何许人……我在论坛的帖子里,看到了您的回复与鼓励,还有头像图片上那枝闪动的红烛,都带给我一层暖意…… 此刻,看了您的文章,体验到您的那份对教育的态度——放着轻松不轻松——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给了我强大的震撼! 如果说,以前的我,总觉得教育是孤独的,那么现在,我已经不这样认为了,走到这里,我看到了那么多富有激情的教育者,一个个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 感谢网络!让我结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谢您!为我们造起了这个天堂! 四、推进网络教研 1.传播教研经验 几年的坚持与努力,我省的网络教研从草根教师的自由参与逐步发展到教研部门的系统组织,从普及发展逐步走向内涵发展,同时也辐射到其他学科、其他学段,放大了网络教研的价值,并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我应邀先后在天津、新疆、吉林、山東等地介绍我省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和培训经验。 2007年,在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上,我做了《网络改变了教研的行走方式》主题发言,引起与会的全省各地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对网络教研在全省的普及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篇经验刊发在《小学青年教师》杂志上,并被中国教育资源平台“新思考网”列为首篇推荐文章,引发关注,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同年,我应邀在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培训会上,以《立足课堂教学、推进网络教研,谱写教研工作新篇章》为题介绍了我省网络教研与现实教研融合发展的经验。 2008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上,我向全国小学数学教研同行介绍了我省网络教研的经验。 经验的总结与传播,推动了网络教研在全省的大面积推广,也让黑龙江省的网络教研在全国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全国优秀的教师和教研员驻留在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和每周一次的网络研讨中,大大提高了网络教研的活动质量和水平。 2008年和2010年,我两次组织召开全省小学网络教研经验交流会,总结各地经验,表彰先进,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2015年,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大会,我在黑龙江展区向国际、国内的教育专家介绍了我省的小学数学网络教研经验。 同年,在第23届全国教育学院书记院长协作会上,我做了《把网络技术植入教研,探索信息化教研新模式》发言,经验材料刊发在《黑龙江教育·小学》2016年7~8期上。 2.物化教研成果 十几年来,我省小学数学学科不断创新网络教研方式,全方位、系统地组织开展丰富的网络教研活动,拓展了教研功能。 在丰厚的实践积累基础上,在扎实的科研课题引领下,在网络技术与学习理论支撑下,我们构建了旨在促进教师主动参与的“引领(Leading)、合作(Cooperation)、研究(Research)交互型网络教研模式(简称LCR网络教研模式)”以及旨在唤醒教师主体发展意识的“网络反思(Network rethinking)、网络备课(Network preparation)、网络展示(Network presentation)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简称3N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并整合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双主模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模型。 “双主”模型是由“LCR网络教研模式”和“3N教师成长模式”构成,并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型。突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以网络教研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学习和研究的内驱力,激活教师主体发展意识,并作为行为主体在网络教研中争取表现机会,展示研究成果,促进自我价值实现,实现专业成长。 此项研究经过近10年的实践检验,全省各地市的219所学校参与了模型应用与实践。此项研究成果也荣获了2018年黑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培育教研文化 精心打造网络互动交流平台,营造宽松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释放教师鲜活个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量,不断催生并逐步形成了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教研文化;以文化的力量点燃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气氛和习惯,培育了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收获了教师们团结协作、同钻共研、反思扬弃、挑战自我的精神。这是一个团队、一个学习共同体必须具有的一种力量。相信有了这样一种团队文化,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活动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研思维,实现教研方式变革,使得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的网络教研与直观鲜活的现实教研實现了深度融合,这正是“互联网+”赋能教研工作的最佳契合点。我相信,这种信息化教研必定会让时时发生、处处发生、人人发生的泛在教研成为常态,让所有的研究者在我们共同营造的网络家园中砥砺前行。 编辑/魏继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