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美国启示 |
范文 | 魏晶 摘 要:通过梳理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现有文献,结合清华大学赴美国高校开展的海外实践调研成果,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并进一步提出建议。试图展现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逻辑,并结合实践经验论述资助工作中的不同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海外实践成果,促进国内外资助体系建设经验的交流与借鉴,健全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资助体系;中美比较;学生事务 博观国外的学生资助体系发展之优劣,认真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国外高校资助体系之间的差异,找到存于中国和美国学生资助体系之间的异同,能够帮助我国国内高校完善现有的资助体系,更好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高校中的学生事务工作。 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学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强国战略紧密挂钩,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对于迎合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青年人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然场所,作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象牙塔,在学生资助工作总体布局中占有关键位置。人才振兴战略的推进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效推进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学生资助手段,则有助于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学生資助工作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比例,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更应当充分认识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不断促进我国学生资助工作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美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现状 1.资金来源。美国用以资助学生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广泛,相较于国内而言也更具规模。美国高校学生资助资金来源可以简单分为公共资金募集渠道、民间和私人资金渠道。公共资金募集渠道,即政府主导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有联邦政府拨款、州政府资金;民间和私人资金渠道,主要有学校基金、私人捐赠和企业事业团体捐赠等。 在公共资金方面,分为联邦政府资金以及州政府资金。与我国的高校资助政策类似,美国的政府在资助体系中同样占据主导地位。在美国高校资助之中,联邦政府对于学生资助的资金支持占据主要部分,其次则是州政府以及民间和私人等的募捐渠道,这与美国对待高校学生的资助理念不无关系。联邦政府主导的资助体系是出于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的理念而设置的,主要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考量。 除去公共资金支持美国学生资助之外,众多社会团体也支持着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教育中的学生资助体系不能单独依赖政府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团体承担部分的学生资助资金。 引入社会资本对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其在扩大资助资金总量的同时,能够加大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且缓解了政府用以学生资助的财政压力。站在资助者的角度而言,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扩展资金融通渠道,分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所承担的资助压力;从受资助者的角度而言,资金渠道的增多会带来资金资助额度的增加,且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纽带,有助于培养学生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念。 2.受助资格认定。基于高校“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机会平等”的理论基础,美国高校按照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来认定受助学生资格,公式可表示为:资助需求=入学成本-预期家庭贡献。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将高等教育视作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既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进步,因此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需要承担投资成本。家庭的投资主要由家庭满足基本需要后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社会承担则体现在资助资金上。“教育机会平等”则要求公平地分配资助资金,这是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的核心价值。高等教育资助资金的分配属于二次分配,应该服从公平目标,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按需资助”的原则,即完全根据受助学生的基本需求来决定获助额度。 该资助需求公式中,入学成本主要由学杂费、食宿费、交通费、学习用品费(包括书籍、文具、计算机等)构成。通常而言,入学成本由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学杂费标准、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决定,学校官方网站会提供一个参考数值。预期家庭贡献=父母的贡献+学生本人的贡献。父母的贡献=(家庭收入产生的可用收入+家庭财产产生的可用收入)×贡献系数/当年供养的大学生人数;学生本人的贡献=学生收入产生的贡献+学生财产产生的贡献。 3.资助模式。美国高校在配置资助资源上充分考虑学生需求,资助方式多样化,并且设置了较为灵活的资助模式。就资助方式而言,学生资助包括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方式。直接资助分为无偿提供资金的赠与型资助以及需要偿还的学生贷款。美国高校目前的趋势是力争实现“无贷款,零债务”,减少学生负担。间接资助形式多样,如提供路费补贴、生活补贴、发展性课程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校通常倡导学生工作,要求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部分资助,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美国高校为了落实多样化的资助模式,采用“一揽子资助办法”的“资助包”形式。具体而言,“资助包”为学生匹配全部资助,将直接资助、贷款、学生工作按一定比例与额度打包,各种方式协同全方位解决学生困难。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充分匹配学生经济需求,精确解决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实现资助最优化。“资助包”这一资助形式的核心要旨在于“多样化的组合”能够更加精确灵活地匹配学生的资金需求,也能够解决学生更多的实际困难。 4.机构设置。美国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总体而言层次较为清晰,机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理, 职权明确, 有健全的审查和监督机制。资助以申请为基础, 一般有经济需要的学生只需要在网站上填写《联邦学生资助自由申请表》,简单便捷。为了保证公平,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和实施,机构健全。出资方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接学校要求,通过审查资金使用情况来监督资助实施。美国高校也设立资助委员会和学生资助办公室。资助委员会通常由一名分管副校长负责,行使学校董事会权利,主要职责在于确认外界的捐赠,代表校长和出资方密切关注资金捐赠的实施。具体职责包括引导外界捐赠、制定资助计划、记录捐赠记录、监督资助办公室的工作等。学生资助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资助的咨询与实施工作,一般规模在十余人,是具体的执行机构。 对中国完善现有资助体系的启示 1.高校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渠道不仅影响着学生资助规模的大小,同时影响着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广泛的资金来源能够有效减弱政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财政压力。获得广阔的资金来源,使得美国高校获取渠道多样化,并能够帮助学校搭配更加多样的资助组合,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资助需求进行匹配。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高校资助体系的同时,融资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资助资金来源的渠道。在我国现有的资金融通渠道上,存在着多方问题,如缺乏通盘的考虑和整体的建构,拓展我国国内高校资金来源的渠道,需要考虑高校资助体系发展的总体性、结构性等特征,需要结合当下具体的社会背景进行考虑。 2.完善学生资助资格认定模式,健全信息衡量机构。由于美国的信息基础坚实,资助需求公式有着客观数据的支撑,数据主要来自于家庭纳税表、政府统计等,从数据到公式都公开化、透明化。相较之下,中国的资助需求主要通过家庭工资以及花费等较为单一的指标,且主要通过学校与受助学生访谈、受助学生提供贫困證明的方式,没有达到量化的标准。借鉴美国高校资助体系中的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我们可以发展完善大学生资助资格认定方式。当我们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资助时,应当采用公式计算资助需求,这样做的首要前提是必须了解资助的群体额度、受资助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信息等。中国的信息统计还相对不完善,在这种信息化水平下,我们在制定公式时可以采取用替代变量间接计算的方法,将家庭所在地、职业、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人口结构、流动资产等按一定的标准量化为具体数据,将公式公开化。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资助的客观性,进而有效避免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挤占稀缺资助资金的现象。 3.加强诚信意识引导,完善诚信体系架构。美国高校极其重视学生的诚信与公平的意识培养,这是美国资助体系能够公平、高效的一个原因。中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使用监管上还存在困难,为了减少“贫困生不贫困”的现象,需要从源头上加强引导。 4.将学生作为学费承担主体的一部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用。美国高校在衡量家庭贡献时,将学生个人贡献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个人贡献主要通过校园工作、暑期工作或者申请外部奖学金来完成。相较之下,中国高校则缺乏对于学生责任的引领,更多看重社会、家庭的责任。中国高校可以发挥学生主体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承担意识。 5.多样化的资助模式。中国和美国的资助政策体系比较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进行选择。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美国资助工作相比还存在差距。应当继续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了解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资助方案。目前的趋势导向应当是弱化助学贷款的比重,减轻学生毕业后的债务负担;加强发展型的资助,为家庭困难学子匹配更多资源,促进未来发展。发展型的资助有助于促进公平,在综合能力与未来发展上缩小差距。 总结 借鉴具备高下之分,停留于表面的借鉴则是照抄照搬,深入根本的借鉴则是学习经验背后的底层规律。唯物辩证法教会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国之间的基本国情存在差异,高校资助体系所依托的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不考虑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前提之下,照搬照抄经验的方式只在条件前提一致下具备有效性,当前提即社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时,照搬照抄国外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经验只能发挥作用有限的短期效应。在今后推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事务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继续丰富大学生资助形式,并制定合理的贫困认定标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此外,我国也要提升社会资助体系的发展水平,建立多渠道社会资助帮扶工作,让更多社会团体与贫困生联结在一起,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大学梦。只有尊重客观差异,立足实际,分析国外高校资助体系建设的底层规律和思考逻辑,才能够真正地以“他乡之镜”正“自己的衣冠”。 参考文献: [1]郭珊珊.中美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2][4]胡元林,赵炳起.美国大学生资助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2):84-87. [3]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5]杨柳,孙丽霞.中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9-10. [6]袁连生.美国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3):66-69.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学生工作处) [责任编辑:苑聪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