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范文 | 刘中春 袁俊宝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三维价值目标的落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化学;和谐;自由;爱国;法治 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改造原有物质和制造新物质是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化学物质复杂多样,化学知识涉及广泛,同时与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决定了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再者,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社会规范、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到化学教科书中,使化学比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教育内涵更丰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感想,以化学教学为载体,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具体体现。 一、和谐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如 既有氧化反应,也有还原反应;既有得到电子的元素,也有失去电子的元素;既有化合价的升高,也有化合价的降低。这些相互对立的方面却同时在同一反应中进行,恰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同样,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就是化学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实则就是一种反应的和谐状态。当改变反应的条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平衡,引起平衡的移动,达到该条件下的化学平衡,亦即达到新的和谐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绿色发展,其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同样,我们的教材也提出了“绿色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自由观 自由是什么?有人说自由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自由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也有人说自由是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等。从哲学角度讲,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无论是具体的人类社会,还是抽象的物质世界,自由都是相对的。学生在初中就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其核外的电子绕着原子核作无规则的高速运转。到了高中学生又学习了核外电子是可以看作分层排布的,各层电子虽在各层区域内无规则运动,但并不是像逃脱了缰绳的野马到处乱窜,每一层上的电子数目是有规律的。就主族元素来讲,其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主要规律是: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n是电子层数)个电子,且符合K层最多不超过2个,L层最多不超过18个,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虽然没有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但可以通过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的伸展方向和自旋状态四个方面来描述其运动状态。 所以,自由是有条件的,是在规则范围内的自由,逃脱规则,则不成方圆。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能使学生理解真正的自由。孔子所云的“六十而随心所欲”,便说明自由是对人生的彻悟,必须经过足够多的人生阅历,还需要有足够的分析和判断力来总结这些阅历,从中得到感悟。我们身在社会,就要服从社会的生存法则,严格要求自己做自己该做却不想做的,目的是等长大以后可以做自己想做且能做到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爱国观 爱国是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更应该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讲到“资源综合利用”这一节中“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时,我引入了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的案例。 被认为是21世纪新型洁净能源的甲烷水合物,也称可燃冰。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讲到这,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说“厉害了,我的国”,趁机再讲到可燃冰的价值: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释放出164立方米的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水,而且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燃烧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煤炭、石油。比如,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公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令学生双眼透出骄傲的亮光,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不等于煽动学生的民族情绪。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心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思想,客观对待科学知识,虚心接纳、学习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与全世界共享知识,如此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四、法治观 法治是一种基于法律建构的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法律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生活必需品,法治是大家依法办事的生活方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接触或使用化学药品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必须要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危险化学药品的存放和使用。高中第一节化学课就会讲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在此,我引入骇人听闻的2015年天津新港爆炸事件,其爆炸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按照硝化棉的化学性质做好正确存放,导致堆放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追根究底还是人的原因,思想上的松懈,最终越过了法律的界限,终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由此引起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小到要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大到要遵守法律的约束,坚决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不要像2013年复旦大学的林森浩一样,因为与舍友的一点小矛盾,将剧毒化学品放入宿舍饮水机中,导致舍友不治身亡,最终被判处死刑。这些事件都足以告诫学生,对于危险化学品的正确使用与安全储存,哪一点都马虎不得。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思想,要有明确的“法治”观念。法律是通往善德正义的工具,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就要使“法治”常驻心间。 作为教育者,作为化学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在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及法治观念。 总之,教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挖掘,总能发现教材中深谙的价值观,总能找到对学生教育的切入点。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形成这种教学思路,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选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邹爱民.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2):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