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
范文 |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经验赋予新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经过同化和顺应,最后形成了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作文是一种交流,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进行的一种交流,既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是学生与自我的思想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自我的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则为语文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以后的继续发展,建构主义有很多流派,以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为代表。他的开创者之一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他的研究是在具体的环境下,儿童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相比之下,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更加注重儿童与社会、成人交往过程中的高级心理发展。 他们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在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方面又存在许多共同点。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可能正确的解释,但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也不是最终答案。学生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检验和批判的过程,每个人由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也迥异。在运用知识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再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框架、学习情境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纯粹的知识内容,学习者根据这些线索不断构建新知识,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活动要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在一个丰富的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师要精心组织,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语文作文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建构他们环境的心智模型,而且新的经验在与存在的心理模式(mentalmodel)和图式(schemes)的联系中被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新旧经验间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个体能够进行同化的重要要求是内在结构能够理解外在信息,顺应也可以看做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学习也不是单独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的,而是通过参与某种社会文化而内化相关知识的一个过程,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起着重要作用。 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书面化表达,建构主义也强调经验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建构主义本身跟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习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构思、创作的过程,没有对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就没有强烈的习作动机,没有习作动机的习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这样的作文又何谈真情实感呢?对于同一个题目的作文,不同的学生会因原有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写作角度和内容。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有一篇作文主题是“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有的同学写的是爸爸妈妈生日时给我买礼物,生病时照顾我……父母对我的看得见的好是对我爱。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则写犯了错误爸爸妈妈对我的批评,失败了,爸妈给我鼓励……这样的也是爱。这些正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习作应该分为准备阶段,生成阶段和反馈阶段。准备阶段是习作之前的素材积累,包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生成阶段是学生依据作文的主题从自己已有的准备中提取经验并把其转化成书面语言写于纸上,作文完成后,学生、老师作为读者,再给学生多元的反馈。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真实的经验体验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准备阶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习作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生成阶段中,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来提取已有知识经验,这体现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知识的情境性。 当然仅仅有生活经验并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还需要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的创造,所以一次习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也达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开放的作文教学 写作过程即是学生已有经验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自己进行的思想对话。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板,学生按照模板填充好词好句好段。还有的作文教学是学生根据范文来模仿写作。比如,小学四年级习作范文《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我”经过了摔跤、撞墙、撞人终于掌握了騎自行车的诀窍。学生模仿范文习作写《我学会了溜冰》也是经历了摔跤、撞墙、撞人终于掌握了溜冰的诀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缺少自己的观点,这种作文教学造成学生思想的僵化、品质的僵化,学生的作文又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文。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习作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出自己的感悟。吾手写吾心,写作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教师对作文的要求要合理,写作的体裁、主题和内容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这样的作文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进而产生习作的动机。其次,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学生自己亲自经历和亲身感悟的事情,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来才有真情实感。这种来源于生活的作文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的世界,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日本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兴起了生活作文运动,鼓励儿童把真实的生活反映在作文中,使儿童正视和实现自我,培养他们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但是,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没有其他的要求,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作文中记录生活的流水账。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社会互动虽然会带来认知上的冲突,但这种冲突的结果是平衡的重新建立。”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个性创造,但作文教学还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来确定作文教学的形式和体裁,探索作文教学的序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作文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为学生创设情境 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如果学生不愿意写作就不会去积极主动搜集材料,也不能写出来东西。所以学生愿意写作十分重要。学生愿不愿意写作跟学生对写作有没有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本来是有很强的表达意愿的,但到小学、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却很讨厌写作文,很多老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要让作文课堂变得有趣,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习作的快乐。作文教学要摒弃范文教学的模式,以聊天、游戏活动、情境创设等方式,来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写作的动机。比如徐州的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生们写西瓜这种水果时,就真的把西瓜带到了课堂上,引导学生们通过看、闻、摸、尝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最后让学生写西瓜这篇作文。这种课堂活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不仅愿意写,也有东西可写,当然也能够写出来作文。 对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作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使学生消除对习作的陌生和恐惧。比如四年级的作文《大自然的启示》,这篇作文学生刚看到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以从学生学过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大自然的启示》可以是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对我们的启示,也可以是羚羊飞渡的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对我们的启示等等。这样就使作文和学生的经验接近了。 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个性化习作,关注习作的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把自己所见、所闻、真情实感和想象表达出来。建构主义认为不同的经验会使学习者有不同建构结果,即使是教师对所有学生实施一样的作文教学,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习作,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习作环境。 现在作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正如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前言中所指出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作文更多地为应试而教。习作是学生通过书面语言的一种交流,应该打破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言语表达能力的重组,更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学生学会书面表达的同时,也是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培养自信,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些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期望的。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促进作者和读者的双向交流。 作文是一种交流,是学生思想的表达,评价学生作文的主体和标准应该是多方面的。但现实却是学生写的作文是交给老师的,老师作为评判者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有时候教师还会依据个人的感觉来给学生打分。这样也衍生出一类应试作文,曲意逢迎老师,只是为了得到高分。作文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社会建构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知识的获得基于共同体中各成员的对话交流这一微观层面上”。学生作文的评价主体不应该只有老师,同班的同学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这些孩子年龄、兴趣相差不远,又相互了解,在同学中展开作文评价可以让孩子们发现别人作文的优缺点,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父母、亲戚朋友也可以做作文评价的主体,这个群体会从老师和同学之外的角度来给出评价和建议,观点也会别有新意。 学生作文评价的标准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不仅要从文从字顺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还要注重作文思想感情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学会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作品,不要轻易否定和指责。有了这样多元的评价主体和标准,学生就可以转变“做文章”的思想,把习作真正当做一种交流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习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已有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更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尊重学生自我的意义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贺卫东.建构主义理论给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6). [2]吴林.日本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3]陶本一.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4]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5]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Margaret E.Gredler.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魏缓缓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300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