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胡适的翻译出版实践活动与思想研究 |
范文 | 郑涛?张琴 【摘要】胡适是近现代的著名文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他无论在翻译领域还是出版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翻译出版实践活动与思想研究上,胡适同样发挥着引领作用,他倡导用白话文来翻译和出版西方作品,致力于以翻译出版活动来促进思想解放。 【关? 键? 词】胡适;翻译出版;思想研究;实践活动;尝试;探索 【作者单位】郑涛,北京联合大学;张琴,北京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外研在线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1B118)、北京联合大学2018年度“人才强校优选计划”百杰计划(BPHR2018CS19)、北京联合大学课题(12205561110-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8.026 在近現代文学史中,胡适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他是中国学术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路者与精神领袖。胡适在其他领域所展现的光芒,一定程度上遮挡了他在翻译出版领域的贡献。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胡适的翻译出版实践活动和思想,挖掘其在翻译出版领域的全新尝试,以理清其在翻译出版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胡适及其主要贡献 胡适(1891—1962年),徽州绩溪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因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胡适自小就接受旧式教育,这使其具备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胡适在上海进入新式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由此开始接触西方的先进思想,并且受到梁启超以及严复思想的冲击,开始探索和发表一些白话文章,1910年,他赴美留学。博士毕业之后,胡适将研究重心放在文学的改良上,其对白话诗的创作也由此开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胡适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他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一场文学革命[1]。可以说,胡适的一生都在寻求思想内核的升华,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还体现在他的翻译出版实践中,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他先后翻译了法国的都德、莫泊桑和挪威的易卜生等人的作品,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在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出版活动非常频繁,他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相关著作。他认为,白话文能够逐渐代替文言文,可谓真知灼见。在理论思想的研究基础之上,胡适进行了一些文化研究方面的全新尝试,比如他在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902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作为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这部著作的代表性不容忽视。这一时期,胡适开始尝试戏剧翻译,比如《娜拉》的翻译,并在尝试中取得了突破和成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终身大事》[2]。可以说,胡适在诗歌、戏剧以及小说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对于推动当时的文学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胡适的主要翻译与编辑出版活动 胡适在翻译领域上的成就,被其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所遮挡。但随着近年来有关胡适翻译出版思想方面研究内容的增多,胡适的翻译与出版实践活动备受关注。本研究将从一个全面、系统的角度去理性剖析胡适的主要翻译与出版实践活动。 1.翻译实践活动 第一,白话文翻译和撰文。胡适使用白话文翻译的西方诗歌多达十余篇,如《月光里》《关不住了》《老洛伯》等,这些西方文学借助白话文翻译,内容通俗易懂,带动了当时的白话文诗歌创作[3]。此外,在小说翻译方面,胡适用白话文翻译了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短篇小说,并汇总成两集本的《短篇小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1919年与1933年出版。可以说,胡适的翻译出版实践活动,是以坚持白话翻译论为实践核心的。 第二,翻译纠错。胡适早年留学期间对翻译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避免译者的创作印记,重视翻译纠错。值得一提的是,胡适选择翻译纠错的外国短篇小说《二渔夫》《柏林之围》《割地》等,都是表达爱国主义的作品,选择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纠错,充分展现了胡适的爱国情怀。 第三,解放个性。胡适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定位明确,他想借翻译工作来推动新文学革命的进程。五四运动深受“易卜生主义”的影响,这使得胡适对易卜生的戏剧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翻译戏剧文学作品作为日常工作,并与好友翻译了易卜生的代表作《娜拉》。胡适还出版了《易卜生主义》,通过介绍易卜生的思想以及创作理念,诠释了自由主义的真谛所在[4]。 2.编辑出版实践活动 胡适的一生都与中国的出版事业“绑”在一起,他是现代出版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1908年在上海公学读书时,胡适就主编了白话文《竞业旬报》,1917年,他参与编辑《新青年》,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1920年,胡适离开《新青年》杂志,并于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期间他创办了《努力周报》。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王世杰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8年,胡适创办《新月》月刊杂志。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到,1908年至抗战之前是胡适学术生涯的主要收获时期。这一时期,胡适的《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上卷)、《淮南王书》、《胡适论学近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以及英文著作《先秦名学史》、《中国的文艺复兴》等诸多出版物成为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新范式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胡适文存》 的出版成为胡适整个著作生涯中影响力最大的文集,并且从1921年至1953年陆续出版。这部著作带有编年性质,因此并未按照文章属性进行分类,其处理方式与鲁迅的杂文集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的来说,胡适的编辑出版实践活动,既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解读,也是对自己文学生涯的一次总结,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字。 胡适的翻译活动很多时候也伴随着编辑和出版活动,其一生是与现代出版事业共进退的,他既是现代出版事业的受益者,也是现代出版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两者对于胡适,相与为用,相得益彰。 三、胡适的翻译和编辑出版思想 通过对胡适翻译和编辑出版思想的全程梳理,可以进一步了解胡适在多领域的尝试和其思想的升华。在翻译思想层面,胡适将关注焦点放在翻译题材、翻译语言、翻译创作以及翻译标准等方面;在编辑出版思想上,胡适则从编辑队伍、培养作者群以及出版时效意识三方面着手。 1.翻译思想 其一,翻译题材选择中展现的翻译思想。胡适认为,翻译题材会直接影响翻译活动展现出来的价值和内涵,这是由胡适的新文学思想所决定的。这一点,从胡适与陈独秀的来往书信中就能够发现。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指出译作的翻译方向,即只译名家著作。如其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便收录了翻译小说11篇,均为名家之作[6]。 其二,翻译语言形式中展现的翻译思想。在翻译实践中,胡适倡导白话文,弃用文言文。当时的白话文既是胡适手中的文学翻译工具,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翻译实践中,使用白话文翻译了诸多外国文学诗歌作品,其翻译通俗易懂,堪称新文学的典范[7]。 其三,翻译与创作关系中展现的翻译思想。翻译与创作本身并不矛盾,翻译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原文的再创作过程。在翻译和创作戏剧方面,胡适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原作的思想,并将其融入戏剧创作中,翻译要服务于戏剧创作。 其四,翻译标准评判中展现的翻译思想。胡适的翻译思想受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较大,对于“求真”思想比较热衷。在翻译标准方面,胡适倡导“与其译而失真,不如不译”,在翻译方法上,他强调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以保证译文本身的含义。 2.胡适的编辑出版思想 通过胡适的编辑出版实践活动,对其编辑出版思想进行总结,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组织编辑队伍。胡适认为,编辑队伍决定出版物质量的高低。因此,胡适特别愿意网罗优秀的编辑人才。如《独立评论》的编辑、校对、发行人员都是由胡适物色和挑选的,这也是该刊物得以在期刊领域独领风骚的关键所在。对于内部的编辑人员,胡适会定期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以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二,培养作者群,以此来扩大稿源。作者本身既是期刊的读者,也是期刊的创造者,如果没有作者的支持,任何一家期刊都无法生存。胡适在编辑出版实践中,充分看到了这一点并全力培养作者群,以此来扩大稿源。比如《独立评论》总计出版44期,共发表文章1309篇,其中50%以上的稿件都是社外来稿。拥有这样庞大规模的作者群,胡适感到十分自豪。胡适还经常给一些年轻的作者提供指导,帮助其走向写作的道路。 其三,编辑出版的时效意识。在当时,时效意识的核心就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社会、时政热点层面,从而更好地解决读者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使期刊赢得读者,为期刊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胡适所主编的各类期刊大多都是讨论时政的。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论证以及政治事件,大多都能在胡适所创办或者主编的刊物中看到,这在当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种时效思想也成为胡适编辑出版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胡适的翻译及编辑出版思想启示 对胡适翻译出版实践活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胡适翻译出版思想的整体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胡适的相关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语言问题上,胡适的翻译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新理念,白话文翻译论给中国翻译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 1.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启示 胡适倡导白话文翻译论,这种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文学领域影响巨大。作为被应用到文学翻译中的“异类”,白话文这种新的翻译语言的运用,给中国翻译文学领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一大批文学家的推动下,白话文翻译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当时的中国翻译文学领域带来了大量的优质作品,解决了当时中国文学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胡适的翻译出版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其给中国翻译文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 2.对当时翻译思想的启示 胡适的翻译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打开了中国译界的全新发展局面。在胡适的翻译思想中,无论翻译语言、翻译选题还是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胡适所倡导的“直译、纠错”的翻译方法与当时的主流翻译思想有较大区别。在当时的主流翻译思想中,译者致力于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并在翻译过程中强调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要赋予翻译文学作品全新的生命力。而胡适的翻译思想则不然,其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蕴,可以纠错,但最好实现直译。新思想的融入必将引起新的变革,这为当时翻译思想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对当今编辑出版行业的启示 作为胡适整个出版事业的两个支点,立言和传世是其对编辑出版的追求。从胡适的出版实践中可以看到,在思想层面,胡适倡导以先进的思想作為出版实践的核心。比如再版的《留学日记》,除了极少数的删减内容,完全保留了原来的真实面目。这种对思想上的先进性以及对历史性著述求真存真的追求,使得胡适在学术领域中贡献显著,因此可以说,胡适的编辑出版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编辑出版思想。今天的编辑出版行业,应充分汲取胡适编辑出版思想的精髓,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秉承求真存真的精神,为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版提供保障。同时,对于一些历史的学术研究内容,出版人和译者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内容,真实地还原历史风貌,从而保全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张威. 胡适实用主义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J]. 外语教学,2018(4):70-74. [2]申田. 新文化开路先锋胡适的翻译思想光芒[J]. 文学教育(下),2018(4):11-12. [3]屠国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胡适翻译拜伦《哀希腊》的报国思想研究[J]. 中国翻译,2017(6):18-24. [4]赵睿. 论胡适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影响[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1):108-110. [5]贾春艳. 胡适的翻译思想在白话文学和翻译中的体现[J]. 高教学刊,2016(5):265-266. [6]张国功. 多元镜像下的思想冲突——解读2013年胡适著作出版热[J]. 出版广角,2014(1):14-17. [7]饶向阳. 言与传世:胡适出版之路上的歧见与追求[J]. 编辑之友,2013(5):116-1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