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影游融合”背景下《头号玩家》的美学之维 |
范文 | 【摘要】 电影《头号玩家》是跨媒介融合和“影游融合”的典范。文章从技术美学、文化美学两个维度出发,深度挖掘《头号玩家》的审美价值,尝试从美学视角思索这部电影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原因,以期为国内“影游融合”类型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 键? 词】“影游融合”;《头号玩家》;电影;美学 【作者单位】谭皓中,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25 “互联网+”时代,强势资本对娱乐产业的顶层架构与产业运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不断推进跨媒介融合以及异业融合。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影游融合”是其实现跨媒介融合和异业融合的重要方式。“影游融合”是优质IP与创意的跨媒介融合,是对异业融合的自觉践行,这种方式通过优质资源的联合产生叠加效应,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风向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头号玩家》是“影游融合”的力作,这部电影将技术美学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展现了美学形态的多样性,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一、技术美学之维 哲学家李泽厚提出:“技术美学与美的本质直接相关,是社会美学的核心与基础,比自然美、艺术美重要得多。”电影是最具技术含量的艺术形式,也是对技术依赖性最强的艺术形式。凭借人工智能、动作拾取等先进技术,技术由最初的美学辅助工具,逐渐过渡成为光影体系的中流砥柱。在电影《头号玩家》中,VR、3D等技术中所蕴含的理性审美对大众的审美意趣、审美心理和审美体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时空介入的“超视听”奇观 在电影《头号玩家》中,VR元素的加入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其不仅赋予影像未知的可能性与无限的创造力,还成功引入三维时空艺术,为观众打造了“超视听”的光影奇观。首先,人物形象。影片利用VR、3D技术将各色人物通过虚拟成像的方式幻化为游戏场景中活灵活现的形象,并让这些人物在场景壮观的“绿洲”中欣赏梦幻绮丽的景致,邂逅光怪陆离的奇遇。观众观看电影时,仿佛置身其中成为游戏玩家,获得立体、多维、超现实的视听享受。其次,影音效果。杜比影院一流的光学与图像处理技术、高动态范围 HDR 增强的色彩技术,以及杜比全景声技术,使影片色彩对比度增强,声音清晰流畅,展现了绝妙的色彩层次感,拓展了观众的视听接受阈。再次,视觉空间。影片中镜头的调度、色彩的选择、画面的适配度等令观众印象深刻。《头号玩家》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觉空间,一个是破败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梦幻的虚拟世界,两个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其中,现实世界的画面多运用冷光光源,以冷色调凸显空间的现代感,虚拟世界——“绿洲”则采用漫射光,在镜头中制造光晕,以营造“绿洲”这一乌托邦的安全、祥和之感。同时,电影画面大量使用蓝色调,如游戏中浩瀚天空的蓝色、穿越任意门的冰蓝色、封闭室内空间的幽蓝色等,以此体现“绿洲”的神秘感和未来感,营造出视觉空间的奇妙氛围。 2.光影斑驳中的多维世界 技术美学不仅关注形式美,还强调功能美。电影是精神产品,因此其功能美更多体现在精神价值方面。在电影《头号玩家》中,这种精神价值主要集中在忧患意识与科技反思上。导演斯皮尔伯格基于忧患意识,构建了一个失落的“乌托邦”,想象未来世界的景象——科技并未美化社会,反而逐步吞噬现实世界,让人类异化。这部电影一方面通过展示颓废、破败的建筑废墟与城市景观,体现科技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灾害,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具有未来感、科技感的游戏空间,凸显科技的冰冷残酷及其在人与人之间制造隔阂的本质。斯皮尔伯格刻意将影片的视觉空间异化,使之区别于观众所在的真实世界,这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引导观众产生共情。如影片中的叠楼区是电影现实世界的主场景,楼区狭小的房屋被安置于巨大的铁架上,整个楼区犹如随意堆砌的巨型铁架,摇摇欲坠的房屋、狭长而堆满垃圾的街道,凸显了影片中现实世界的肮脏、混乱与危险。男主人公韦德就居住在叠楼区,他甚至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在家中戴上VR眼镜进入虚拟世界,只能在一辆废弃的汽车中寻找一个逼仄的空间进入游戏。可以说,叠楼区是电影里失落的现实世界的缩影。 人类为了追寻自由不断地推进技术进步,却在技术发展中迷失了自我,成为造物的奴隶,这种设定在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中十分常见。畅想外星人与人类友谊的《外星人E.T.》,假想外星人入侵地球的《世界大战》,以及反思科技异化人类的《少数派报告》,都是斯皮尔伯格对科技壮大与滥用的反思,《头号玩家》亦然。在影片中,2045年的现实世界脏乱破败、贫富差距严重,而游戏世界则自由自在、绚烂绮丽。在游戏世界的“绿洲”中,人们互不认识,公平的游戏规则打破了阶级壁垒,人类为了逃避现实,宁愿生活在“绿洲”这个虚拟的乌托邦里,终日面对冷冰冰的二进制代码,也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体验现实人生。斯皮尔伯格无疑是个现实主义者,面对虚拟与现实的选择,他态度鲜明,因此无论《头号玩家》主人公韦德在游戏空间里如何大显神通,他最终仍需回归现实,以避免现实世界彻底沦为无秩序、无中心的后现代社会。 二、文化美学之维 纵观美学史不难发现,美学与文化发展历来是互动生成的关系。文化不仅为美学提供了人文语境,还成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外化与延伸,美学则是文化的體现与终极归宿。可以说,但凡文化,必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电影《头号玩家》中,赛博空间的塑造与各类彩蛋拼贴所激起的文化狂欢,为观众提供了极致的感官刺激体验与观影享受,也赋予这部影片深刻的人文内涵。 1.赛博空间:后现代美学的诗意构筑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其所著的《神经漫游者》一书中提到“赛博空间”一词,用来形容一种交感幻觉空间。所谓赛博空间,就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电子媒介构筑的虚拟空间。在现实社会里,萨博空间是真实存在的生存空间,但把它融入电影中,它就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成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即赛博文化。在电影《头号玩家》中,那个人人向往的“绿洲”是游戏发明者哈利迪构筑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的虚拟性与超真实特质改变了现实世界的体验与精神表达,衍生出丰富的意识形态与独特的文化形式,并催生了一个消解本体与自我的符号世界。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以游戏创作的视角表达了对感性欲望的渴求和对超越世俗的向往,以虚拟的形象和场景完成了后现代美学的诗意构筑。 在电影《头号玩家》中,一开场,男主角韦德就一路以多种非正常的方式奔跑,或跳跃于楼层之间,或穿梭于破旧的卡车中,或沿着绳索滑落等,随后来到一个废弃的车场中,这段剧情正如伊哈布·哈森对后现代美学的归纳:“零散而无序、不确定、无原则、游戏化、悖论化……”,韦德的非正常奔跑为整部影片铺设了浓郁的后现代风格。随之而来的破旧的叠楼、错落的钢筋、暗淡的色彩、毗邻废弃工厂的大片废墟,深刻揭示了2045年媒介空间中人类真实而混乱的生存状态。影片对现实之境的表现点到即止,随后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赛博空间——“绿洲”之美好。电影以一个长镜头和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展现了“绿洲”的奇幻绮丽,“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可以变成任何模样”。“绿洲”里有人们在现实世界曾经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这里只有想象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这是一个诗意的“乌托邦”。 但“绿洲”不过是哈利迪想象力的再生产,这样的诗意只存在于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看似美好,实则是毒药,影片中的人痴迷于游戏,不关注生活,不愿意工作,荒废了大好时光。虚幻与现实的失衡必然引发灾难,在影片中,IOI公司發现人们沉迷于游戏催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针对“绿洲”开发了多种硬件和外设,导致人们陷入消费陷阱,有些人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沦为永久的奴隶,在游戏中无休无止地服劳役,最终力竭而死;有些人因为游戏角色死亡、装备与金币被收回而感觉生无可恋,甚至怀着愤恨在现实世界里坠楼而亡。英国文学家泰瑞·伊格尔顿提出:“后现代风格即游戏和反讽”。斯皮尔伯格试图以后现代主义讽刺诗意背后的堕落与沉沦,揭示了虚拟与现实之悖论。 2.彩蛋文化:对“经典”的缅怀与致敬 斯皮尔伯格素有“电影织梦者”的美誉,他在《大白鲨》中首次尝试科幻题材,之后拍摄了《外星人E.T.》《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誉满全球。作为斯皮尔伯格的高龄(72岁)之作,《头号玩家》中充满了怀旧元素与向经典致敬的情怀,比如影片中有风靡全球的电子游戏文化,也有以摇滚乐、经典电影织就的大众情怀,可以说,整部影片就像一座陈设着20世纪流行文化的博物馆。随着20世纪80年代金属摇滚乐的响起,金刚、超级英雄、春丽、钢铁巨人、高达等动漫形象客串出境,电玩、赛车、射击等游戏悉数登场,甚至在影片高潮部分,主人公通过“续命”游戏币实现翻盘,都能勾起观众对街机游戏的遥远回忆。在影片中,目不暇接的彩蛋已经不是纯粹的电影元素,而成为一种文化元素,是对“经典”的缅怀与致敬,是流行文化的编年史,为观众制造了意外和惊喜,能唤醒观众心中的童真。 作为影片的结构设计,彩蛋文化在《头号玩家》中处处可见。笔者统计发现影片中一共出现了119个彩蛋,这些彩蛋象征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审美层次,为观众提供具有渐变感和递进感的审美体验。例如,为了致敬《公民凯恩》,影片将玫瑰花蕾谜题贯穿全片,引导观众跟随主人公抽丝剥茧,撷取回忆中的玫瑰花蕾;影片以4段回忆构建凯恩的形象,这与赛博空间三个游戏关卡的结构设计遥相呼应;影片缅怀经典电影《闪灵》,在艾奇误闯走廊侧面房间之际重构了原作影片的旅馆实景——打字机、双胞胎女孩、喷涌的血流、恐怖房号237、浴缸女鬼、黑白照片、雪中迷宫等。斯皮尔伯格几乎完美复刻了《闪灵》的惊悚氛围,比如斧头砍穿木门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视听效果非常震撼,这不是简单的场景移植,而是基于经典的二次创造。总体来说,影片通过大量互文元素的创意解构与重塑,赋予20世纪流行文化全新的内涵与意蕴,也赋予彩蛋深度与广度同在、灵魂与框架并存的独特文化价值。 仔细研究《头号玩家》的成功发行与传播可以发现,一方面,VR等人工智能元素的加入使“电影+游戏”的融合艺术形态成为可能,并催生了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赋予电影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精神意蕴;另一方面,文化介入与艺术救赎使影片深度反映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聂伟,杜梁. 泛娱乐时代的影游产业互动融合[J]. 中国文艺评论,2016 (11): 62-70. [2]张玉玲. 影游融合给我们什么启示[N]. 光明日报,2016-08-04(005). [3]陈旭光,李黎明. 从 《头号玩家》 看影游深度融合的电影实践及其审美趋势[J]. 中国文艺评论,2018(7):101-109. [4]郭涛. 技术美学视域中的电影工业美学[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4):109-114. [5]霍治民. 电影美学的后现代式的三元艺术表达[J]. 电影评介,2018(7):71-73. [6]闵媛春. 《头号玩家》: 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革命[J]. 电影文学,2018(18):61-64. [7]于冬波,葛鹏. 《头号玩家》: 从虚拟到现实的审美架构[J]. 电影文学,2018(18):132-134. [8]周颖. 美国电影的赛博空间文化[J]. 电影文学,2018(16):61-63. [9]黄琼. 后现代表征视野中的 《头号玩家》[J]. 电影文学,2018(14):145-147. [10]周玉琳,孙先科. 从《头号玩家》窥探当代好莱坞电影的互文性趋势[J]. 电影评介,2018 (14):55-57. [11]张志秀. 从《超级马里奥兄弟》 到 《头号玩家》 ——游戏改编电影的创作趋向与审美流变[J]. 当代电影,2018(8):122-124. [12]季春雨. 《头号玩家》: 拯救于幻境和现实之间[J]. 电影文学,2018(18):135-1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