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考
范文

    【摘要】 近年来,各大卫视大打文化牌,纷纷加入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大队伍。然而由于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类电视节目虽然发展势头强劲,却仍得不到受众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文章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视听包装以及传播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成功案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长足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 键? 词】文化类电视节目;视听包装;传播途径;原创;本土化

    【作者单位】娄艳阁,平顶山学院。

    【中图分类号】J9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17

    近年来,文化节目备受热捧,从央视到地方卫视均推出形式各异、内容广泛的文化类节目,譬如,央视家喻户晓的《朗读者》、北京卫视的《音乐大师课》以及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等。这些节目以不同的形式传承并弘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精髓。文化节目兴起并迅速发展,不仅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反映了受众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因而,我国众多文化类电视节目主题覆盖范围也较为广泛,并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相应的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活力。文章通过梳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脉络和对其发展中问题的论述,试图从成功的案例中去找寻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涵及发展脉络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媒体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受众进行传播的作品,产生之初以宣教功能为主,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加传播知识的功能,由宣教层面向文化层面转型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初具雏形。然而,随着电视节目种类的丰富,文化节目由于其特性被纳入科教频道,以普及性内容为主。为引起更多的受众关注,文化节目又吸纳了娱乐元素,形成文化娱乐节目。

    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內涵

    文化类电视节目旨在借助电视媒介声画交融的特点,为受众呈现视听俱佳的立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1]。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容题材上涉及诗歌、音乐、医学和工艺等各个方面,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不同的元素以吸引受众。文化类电视节目初期被视为具有严肃性与高冷范的高端节目,在泛娱乐时代下,与受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对此,各大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不同形式的文化类节目,既包括纪录片式、电视艺术片式和讲述式等形式,也包括竞技式、组合式等较为碎片化的形式,以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节目的需求。

    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脉络

    经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百家讲坛》被学者普遍认同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潮的开端。2001年,《百家讲坛》一经开播便获得很好的反响,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群体,而且推出了一批文化名人,使传统文化及文化学者备受关注。在此之后,央视又趁势打造了《子午书简》这一午间档读书节目,然而其收视不佳,一度面临停播。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泛娱乐时代的环境下,形式固化老套、曲高和寡,因而,发展更显步履维艰。

    经过多年的摸索,2013年,央视重磅打造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采用独特的竞技形式,节目的节奏张弛有度,不仅有智慧的对抗,还有评委适当的解说,使观众在紧张的比赛中还能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自此,各大卫视纷纷响应,相继推出了不少类似的节目。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以此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各大电视台也对文化节目的形式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节目形式、情感融合,令受众更易于接受,增强了和受众的互动性。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及2017年有口皆碑的《朗读者》不仅让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开创了文化类电视节目新的热潮。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起初,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题材一般以历史文化为主,表现形式上则采用大气、稳重和严肃的格调,相比明星真人秀或素人选秀类节目,则处于竞争弱势地位。

    一些地方卫视迫于资金、人才的限制,只得采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模式来打造原创文化节目。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好评之时,各类同质化文化节目纷纷涌现,使受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1.文化类电视节目曲高和寡

    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压力以及现代人群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受众难以有足够的耐心收看一档厚重的文化节目,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松的娱乐性节目。文化的属性决定文化节目需要时间的沉淀,如此一来,文化节目与受众的收视需求相悖,自然呈现曲高和寡的态势,导致文化节目的受众不自觉被定位为小众的高端人群,致使受众面狭窄。

    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文化素养目前并不均衡,从整体来看,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受众对文化节目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难以与缺乏娱乐互动性的文化节目产生共鸣。

    2.文化类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

    文化类电视节目从内容上来看,以文学、历史和戏剧题材为主,往往从相关人物、历史故事和作品欣赏等角度切入,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容易让受众产生收视疲劳。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三大类别,除此之外,医药养生、工艺工匠和饮食文化等内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在诸多电视类文化节目中,这类题材的节目所占比重较低。综合性的文化电视类节目每期播出不同的文化内容,看似满足了不同收视群体的需求,实则往往对每个切入点浅尝辄止,无法形成固定的收视群体。

    各大卫视由于资金实力以及人才配备略显单薄,节目形式单一,一般采用单一场景加一位主持人的叙述形式,叙事形态单一,画面感缺乏。一些文化既无法取材拍摄,也无法用单薄的语言详尽描绘,需要借助后期制作或是情景再现式演绎来完成,对节目制作团队不仅是创造力的考验,更是实力的考验。

    3.文化类电视节目包装传统,传播途径单一

    电视节目相比传统平面媒体而言,的确具有视听俱佳的天然优势。目前,各大卫视的文化节目缺乏多变的镜头、绚丽的光影和酷炫的特效,无法吸引习惯网络传播的青年人群。央视已经停播的《子午书简》便是如此,在时长十分钟的节目中,一多半时间的镜头都是嘉宾坐在椅子上捧着书的状态,与听电视无异,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电视画面作为补充。

    新媒体具备电视节目难以企及的实时互动性。观众参与度低致使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意见与感受无法及时表达,节目组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不利于收视率的提升。文化类电视节目固然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渠道,然而在确保电视首播收视率的同时,也要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增加与受众多种方式的互动。

    4.文化类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电视媒体为了降低创新成本以及风险,会选择已经成熟的节目模式加以套用,导致市场上会扎堆出现众多雷同的节目。这些节目名称相似、流程相似、嘉宾相似和赛制相似,所不同的是制作团队以及电视台标。比如,央视二套的《鉴宝》在受到市场热捧后,随后的几年,鉴宝类文化节目纷纷涌现,比如,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中国教育频道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吉林卫视的《找你》等。受众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兴奋,相反,对鉴宝类文化节目的诟病很多。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探析

    当下,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将文化与娱乐进行适当的融合,融入受众喜爱的元素,贴近受众的情感,创新文化节目形式和内容。

    1.把握受众心理,合理融入娱乐元素

    节目制作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而且要将受众心理需求纳入,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优秀文化,以受众关心的角度传承优秀文化,才能走进受众的内心,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3]。《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文化纪录片,按照常规性思考,这是一部厚重而又严肃的教育节目,然而,片中重点记录的是故宫里各种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故事。观众通过一档节目了解了文物本身,也了解了修复文物中的文化,以及修复工作者的生活情感。

    文化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本就存在一些娛乐性的内容,譬如,戏剧文化、诗歌文化和茶道文化等。因而,文化与娱乐并不完全相悖,在文化节目中适当融入娱乐元素,可提升节目的可视性。电视类文化节目不妨大胆融入对抗、悬念、故事和表演等元素,将文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增强现场互动感,将场外观众的内心带入现场,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文化。

    2.创新节目内容,丰富节目形态

    文化蕴含内容丰富,文化节目创作团队不应将思维固化在大而全的文化内涵上,可以从小文化、小角度切入。譬如,受众关注的医学养生文化、园林园艺文化和建筑文化等,可以从当地的特色文化入手,利用一季的时间讲透彻。比如,《这里是北京》以老北京文化为切入点,讲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京味小吃和民俗工艺,在展示北京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张张北京名片,吸引了外地观众的注意。

    电视文化节目要打破单一的形式,可以采用新的形式或者将已有模式与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融合。央视的《一锤定音》通过对艺术品专业知识的讲解,为持宝人和投资人搭建了一个交易平台,满足了受众对艺术文化的学习需求。文化节目除了可见的视觉元素,还应对非可见的元素增加特效,以帮助受众调动视觉及想象力。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在描述故宫的排水系统时,借助故宫的平面图,通过特效描绘了隐藏于故宫地下庞大的排水系统,将不可见的元素以可见的形式呈现。

    3.重视视听包装,拓展传播途径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知识与艺术的重要展示窗口,在展示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灯光效果与后期技术实现艺术化表达。《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视觉技术展现诗词的美感,并增加画面冲击力,用多变的镜头和绚丽的声光展现诗词意境。视听包装并非与厚重的文化格格不入,合理的视听包装更有助于展示文化的意境美,在渲染视觉效果的同时, 更好地达到语言无法企及的效果。《世界遗产在北京——故宫·禁地往事》就利用三维技术对大高玄殿进行了立体的呈现与还原,提升了节目的画面感。

    电视文化节目以电视渠道播出为主,但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路径不仅限于单一的渠道,节目团队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和App等有广泛传播影响力的社交渠道[4]。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用户可通过微博、微信了解选手信息,学习趣味知识点,获得节目中的笑点和金句,而且能及时与其他留言的受众进行互动,在APP上还可以自己答题挑战,将场内的氛围移到场外。《朗读者》把朗读亭的朗读融入节目,受时间限制,还将节目中无法播出的内容放在微博上面,延长受众的关注。

    4.注重原创,开发本土化特色

    央视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各项投入均是地方卫视难以抗衡的,所以,地方卫视要立足本土,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打造地方名片[5]。安徽可以将徽派建筑打造成为系列文化节目,针对它的外观特色、材料制作工艺、建造趣事难点和名人逸事等制作内容,让受众对徽派建筑有系统的了解。山东作为文化的发祥地,电视台可以对儒家文化畅谈一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开办原创文化节目的通知,目的是为我国能够创办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特色的文化节目,规避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大力倡导人文关怀的时代,文化节目也要注入人文情怀,为受众带去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要为其呈上完美的视听享受。视听享受并非侧重于美轮美奂的灯光舞台秀,或是规模宏大的视觉感受,而是有独特视角的本土化文化。地方卫视切忌盲目跟风,要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以宣传本地特色文化为己任,打造属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王晓晓.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需求满足与生命力提升——从央视《朗读者》热播说起[J]. 新闻战线,2016(24):107-109.

    [2]苏媛. 原创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坚守——以《成语英雄》为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1):117-120.

    [3]朱雯. 从受众调研角度探析文化类节目成功的核心要素[J]. 电视研究,2017(10):37-40.

    [4]张超. 自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栏目的跨屏互动——以《我想和你唱》为例[J]. 出版广角,2017(13):66-68.

    [5]王靖天. 立足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电视传媒发展[J]. 新闻研究导刊,2016(13):25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