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对俄元首外交的话语修辞艺术
范文

    张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首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新引领方式。元首外交即通过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直接出面以多种方式参与和处理对外事务的外交活动,作为“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有着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①截至2019年6月,作为国家元首的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以来8次访问俄罗斯,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晤近30次,开创当代国际关系中元首外交新高度,开启了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时代。

    在中俄元首外交的政治实践场域中,元首的话语修辞作为外交场合重要的“点睛”部分,成为两国之间政治理念传递、国际友好关系构建、国家形象塑造、领袖个人魅力释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在对俄元首外交中的话语修辞艺术,树立了元首对外传播、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一)多场合、公开、持续地用明确清晰的语言阐明中国元首对俄外交战略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兴教授认为,由于元首是国家最高公务职位,其外交活動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垂范性,往往起着战略引导作用。②在外交出访的国际媒体聚焦时刻公开讲话、发表演讲,是各国元首释放政治信号、外交政策的重要渠道。俄罗斯作为横跨亚欧的大国、中国的邻邦、金砖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者,是习近平主席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三合一统筹”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

    对此,作为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高度定位,并主动通过外交活动向国际社会释放信号,在多种场合公开持续地用明晰的语言进行“互文式”阐释。2013年3月,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便选择俄罗斯,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③此后,诸如“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树立了大国、邻国关系的典范”和“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铿锵有力的字句又不断进行对外宣布,用政治和外交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晰地引领两国关系的国际定位,展示了在外交场合元首语言独具的高度“战略引领”艺术。

    (二)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中俄两国“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友好关系。

    相较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元首外交因活动主体的人性化面孔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往往能通过个人魅力发挥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力,其中,语言艺术与风格尤其为公众津津乐道并广为传播。习近平主席的语言颇具修辞学艺术,经常使用借代、设问、比拟、对偶、譬喻、排比、引用等多元辞格,呈现出文采风流、诙谐幽默等风格。

    情真意切是习近平主席对俄元首外交语言风格的突出特点,引领中俄间“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关系的定位与强化。对于地理位置相邻的中俄两国,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春节期间专程出席索契奥运会并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邻居和朋友家里办喜事,当然要来贺喜,同俄罗斯人民共襄盛举。”2017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媒体和企业界代表时强调:“中国同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我们要携起手来,发扬时代精神,为中俄关系向前发展添薪加柴,为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贡献力量,共圆两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

    中俄元首之间的个人友谊,迄今在外交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经常高调互动,并且展示出深厚的情谊。对此,习近平主席曾在2019年6月访俄前对记者说:“我们共同乘坐高铁交流,一同观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在巴厘岛庆祝生日,在对方国家重要节日时通电话或致信函相互祝贺,我们还都被对方国家授予最高国家荣誉勋章……普京总统是我交往最密切的外国同事,是我最好的知心朋友,我十分珍视同普京总统这份深厚的情谊。”从个人到国家,中俄关系都诚如习近平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对此,中国驻俄罗斯前大使李辉表示:“两国元首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这在大国交往中绝无仅有,不仅书写了中俄元首外交的新篇章,更有力引领着两国关系迈入历史最好时期。”④

    (三)通过“共情叙事”的话语方式在历史和文化记忆中加强中俄两国间的民心相通。

    20世纪以来的中俄(苏)关系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尽管有过对抗与敌视,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携手合作同仇敌忾、在新中国初期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中苏文化持续不断的交流,是两国人民永远的记忆和友谊。对此,中国元首在外交场合多次进行回忆和弘扬,通过“共情叙述”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加强中俄之间的民心相通。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便通过向位于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表达对中俄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患难与共,用鲜血凝成的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的珍视。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纪念卫国战争70周年的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用深情的语言追忆“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战斗友谊”,他讲述了卫国战争时期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中国飞行员唐铎、女记者胡济邦等冒着生命危险对俄罗斯人民予以支援,也追忆了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通过“主体间性”的互助追忆,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了解、理解、好感和信任。

    作为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对历史的追忆往往传递着政治理念和人文观念,而他凝练的语言折射出历史叙述的理性力量和情感魅力。2019年6月在圣彼得堡“阿芙乐尔号”参观时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对中国人民而言意义非凡。中国一直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所以它和中国的这种渊源关系在我们心中是很重很重的分量。”这番话,表达了中国革命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密切关系,饮水思源,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继续合作。

    习近平主席还在不同场合展示自己对俄罗斯文化的尊重与喜爱。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说道:“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2014年2月7日,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及读书时,习近平主席又一次表达对俄罗斯文化的熟稔:“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一个外国元首,对俄罗斯文学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其所产生的民众好感效应便可想而知。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僵化的有序——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新闻与传播研究”和2017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苏联新闻传播史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5YJC860040和2017BXW001)

    「注释」

    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外交部部长王毅答记者问》,央视网,http://tv.cctv.com/2018/03/08/VIDEr7rfR8qBOYB5fojJsrZY180308.shtml,2018年3月8日。

    ②李兴:《首脑外交视域下习近平对俄外交战略思想析议》,《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12期。

    ③本文研究对俄元首外交的话语修辞艺术,文本资料参阅多篇习近平主席关于中俄关系的公开演讲及媒体文章,如:2013年3月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4年2月习主席出席索契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前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2015年5月7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2019年6月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携手努力,并肩前行,开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的讲话等。详见新华网、人民网相关文字报道,不一一进行注释。

    ④马学玲、郭金超:《第8次赴俄!习近平俄罗斯之行的“友谊密码”》,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6-05/8856419.shtml,2019年6月5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