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高中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范文 戴承忠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做准备,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脱离生活的教学就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指出:“物理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摩和操作的机会”.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随处可见把教材当作习题集,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将生活积累运用于物理知识学习的意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非常欠缺.
笔者认为,物理教学要回归生活、尽可能贴近生活,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探究中学习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多用物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最终帮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并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空洞、规律抽象、脱离现实生活是原因之一,脱离了生活的物理知识就像是“空中楼阁”让学生很难企及和接受.
物理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有无限的物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遵循教材还要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同时,还要适当更新教学内容,适时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科技前沿中的新问题、新进展、新成就联系紧密的内容.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教学案例:①在学习“摩擦力”时,我们可以逐一分析生活中走路、拿东西、爬杆、刹车、皮带传动等现象中摩擦力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想象“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并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如何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结论.②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航天器在发射、运行、返回过程中的受力和运动状态,分析嫦娥一号从发射升空到绕月运行的全过程,重点分析变轨、月球引力俘获等细节.③在学习“饱和汽与未饱和汽”时,可以具体分析两种情形:同一个地区为什么秋季感觉秋高气爽而夏季感觉闷热潮湿;同一个季节(如夏季)江苏的气候闷热潮湿而新疆却感觉很干燥.等等.
新课标教材在编写时也体现了物理内容的生活化.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都是用物理知识说明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空间”“观察思考”“活动”等栏目提供了大量的物理知识生活化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的挖掘并运用好.
2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体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建立在经验、活动、探究基础上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就是要将课堂教学看成是个体生活的过程,知识的建构要能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体验过程.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怎样才能让物理教学过程更贴近生活呢?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经验是体验产生的基础,没有经验体验就无法产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的活动和体验创设有利的情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案例:① 初学“加速度”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概念,如果按照概念、公式、辨析这样的传统方法进行讲授,概念就显得“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会感觉到漂浮虚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教学: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生活经验,以表格的方式给出若干组数据,它们分别是运动员起跑、汽车刹车、飞机在高空巡航飞行每隔相同时间的速度值;要求学生观察数据并思考“哪个运动得更快?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速度变化更大?哪个的速度变化更快?”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提出“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方法,从而建立“加速度”的概念.②在“功率”的教学中,根据 P=Fv,当P一定时,F越大则v越小(也称机械的牛马特性),对此学生非常的费解,甚至会认为与生活常识相悖,教师可以建立这样的情境: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时,牵引力(F)较小,而行驶速度(v)却较大,上桥时,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通过换挡的方式实现),行驶的速度却减小了许多,同时要注意P一定(通过油门控制)这个前提.③“变压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做“触电”的实验,让十来个学生依次左手拉右手,首尾两位同学的另一只手接触几节干电池的两极,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再将干电池接到一个升压变压器的低压线圈两端,首尾两位同学的另一只手抓住高压线圈的两端,低压线圈回路断开的瞬时,所有学生会有“触电”的感觉,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再顺势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原、副线圈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3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实验,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这些实验有助于学好高中物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学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很多实验仪器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如常用的阴极射线管、洛伦兹力演示仪、示波器、气垫导轨、显微镜等;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用电脑视频、动画模拟复杂的实验过程和现象;DIS数字实验系统也让很多的物理实验更加简洁智能.这些教学手段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专业性强、集成度高、实验现象明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些“高大上”的仪器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器材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易获得,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一种恐惧心理,认为物理学习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人为设置的虚拟动画有时会掩盖实验的真实性,反而会给学生造成物理神秘、难学、高不可攀的感觉.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选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器具或材料来做物理实验,会使学生觉得物理并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而是如此的鲜活,触手可及.教学手段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就是来自于生活,物理就在生活之中.
其实,日常生活中可用作物理实验器材的物品比比皆是.如:筷子、碗、塑料盆、铁桶、易拉罐、雪碧瓶、塑料尺、硬币、铁钉、铁丝、螺丝、螺母、废圆珠笔芯、笔杆、胶卷暗盒、纸盒、塑料袋、气球、注射器、输液管、废旧电池(瓶)等等,这些触手可及的物品都可以成为不错的实验仪器,用这些物品做实验可以使实验和教学活动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案例:①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为了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以用两个生活中常见的板刷(或牙刷)来形象直观地显示;②在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用力弯折直尺、圆珠笔芯等,拉伸压缩弹簧,将灌水的气球放置在两端架空的薄木板上,这些都可以观察到物体形状发生显著的改变;③在学习“电动势”时,可以用两只摩托车或汽车电瓶,一只是新的一只是废旧的,现场用演示电表测量电动势数值差不多,但给12 V灯泡供电时,却发现一个很亮一个却很暗甚至不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内电阻的概念.
朱正元教授曾大力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挖掘,生活中所能见到的物品几乎全部都可以用作物理实验仪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4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基本的评价,也是最重要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凸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各方面.教学评价也应该做到“生活化”.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在评价的目的上,应该突出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在评价的内容上,应该体现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在评价方法上,提倡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真实性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以及标准化测验等),将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也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上,学生本人、同伴、教师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评价资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中他们成为“伙伴和同盟”,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同时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生参与到对自己的评价中,成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既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也使学生看到了他人的优势,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师在评价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高级的学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体现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要具备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努力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