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进生帮教方法研究 |
范文 | 赵俊山 摘 要:大学校园里的后进生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命题。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关系到整个高校学生工作的大局。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关心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力推动后进生的学习提高,进而促进整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 通常,我们称那些在品行或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为后进生。在高校中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因常犯错误,学习落后,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因而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艰巨、最具反复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而这一工作成败不仅关系到一个集体的荣誉,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个人前途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应该通过如下方法,对大学后进生进行教育和转化。 1 后进生的定义和概述 所谓后进学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学校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考试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习困难,也称“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 。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 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研究。有关学习困难的定义较多,目前国内较普遍的看法,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而又没有生理上和智力上的原发性缺陷。这些学生不但学习差,而且常常带有一些行为问题。据国外调查,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在全体学生中的发生率为8%-12%,国内调查约为6%左右,即使按最严格的标准,也在3%左右。 根据学习困难的程度,可分为学习求精困难、学习轻度困难和学习严重困难:求精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较好,但在继续拔高和全面发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轻度困难的学生经过教师或家长督促、辅导,各科成绩能够勉强及格,或仅有部分课程不及格,在行为和情绪方面问题较少;严重困难的学生虽经教师或家长督促、辅导,但仍然全部或大部分课程不及格,同时伴有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较多问题。 根据心理特征可分为智力迟缓型、学力欠缺型、行为——情绪型、动力障碍型和心高手低型:智力迟缓型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和理解能力显得迟钝、缓慢,常常被指责为“脑子不开窍”。他们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方面,都比正常学生要差些,有些学生还有明显的学习方面的困难,对知识不能变通运用,生搬硬套,很难跟上班里的正常教学。他们在班里不爱说话或乱说话,自尊心不强;学力欠缺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学习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成绩较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综合运用己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其中不少人虽然专心致志,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效果并不好,常常顾此失彼;行为——情绪型的学生由于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而造成学业不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品行问题。由一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指责、训斥,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因而产生与班集体、教师对抗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敌意、挑衅或破坏性行为,有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感情下的对抗不消除,即使最公正、友善的教育也没有效果)。②不适应或不成熟行为。如学习懒散,不爱思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觉性;贪玩,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怕困难;受教育后虽能改过自新,但用不了多久,一旦受到诱惑,又动摇、退缩,依然故我。行为——情绪问题可以引起学业不良,也可能是学业不良导致了各种行为——情绪问题。两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较为复杂;动力障碍型的学生学习态度不良,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发自内,自的学习欲望,学习是他们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具体,自信心低,自卑感强,对学习感到恐惧、焦虑、厌恶,缺乏对学习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业责任心不强,不知“勤奋”为何物,缺乏坚持性,不思进取等。动力障碍也是中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班主任对后进大学生的教育方法 2.1 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努力增强自信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作为后进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基础较差,而一叶障目,完全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凡事都不如别人,认为“我不行”,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追求进步的勇气,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要消除这种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知自我,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每个人都会因为某种主客观的原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关键是要学会面对现实,立足现实,从而进一步超越现实,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要学会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另一方面,不妨引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目标,让他们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后进生进行“我能行”的教育,使他们尽快走出“我不行”的阴影,这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首要因素和关键一步。 2.2 帮助学生寻找心理支点,增强学习动力 给学生一个支点,他能征服任何困难。这里说的支点指的是心理支点。有支点,才有可能产生动力;有支点,才有可能产生希望。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身患绝症的大学生在转入特护病房后,护士告诉他,有一位生命之舟即将到岸的女大学生在最后的日子里极想体验被爱的感觉,问他能否假装一位与她一见钟情而念念不忘的男生每天给她写一封情书,这位男大学生爽快地答应了。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三个月后,那位女大学生约他在医院门口茶馆一见,他欣然前往,看到的是那位天天和自己相见的护士和自己每天用心写出的一摞厚厚的情书,另外还有一张病情康复报告单。这时,这位男大学生才明白,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正是这种心理支点,使他轻松地战胜了病魔,生命之舟重新启航。 对于后进生来说,心理支点当然不是指故事中的爱情支点,而是既包括目标支点、兴趣支点、感情支点等动力支点,也包括各种压力支点。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就可以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要学会”而且“学会学”。这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又一重要环节。 2.3 帮助学生学会排除干扰,拓展心理空间 无事则生非,后进生大多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而厌学、怕学甚至不学,从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无形之中缩小了学习心理空间。如何有效地减少或排除非学习性因素的干扰呢?一位老教授给三个学生出了一道题,给每人一块杂草地,看谁能完全去除杂草。三个学生绞尽脑汁,各尽其能。三个月后,各人采取各种方法,除了草的土地里依然是杂草丛生,而老师的那块地里却长着茂密的庄稼。此时,三位弟子恍然大悟。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后进生的兴趣点、闪光点,引导他们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学习活动排除非学习性因素的干扰,使其因“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进一步拓展其学习心理空间,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希望。 另外,要想使后进生像实验中的两只小白鼠那样,抓住跳板,看到希望,增强奋进的动力,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个体辅导与群体带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但不论利用哪种方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则是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只要我们给他们以希望,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就有希望;只要我们给他们以跳板,后进生的转化就会有动力和支点。我们始终坚信“心态决定命运,希望造就成功!”我们不愿听到他们说:“学习落后不怨我,都怨老师不管我。”我们更不愿听到教师说:“不是我的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用爱心、恒心和耐心为学生搭起一块块跳板吧!因为他们有跳板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会努力,这不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参考文献 [1][美]奥舒伯儿等著,余墨南译:《教育心理学一认识观点》(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洪元,陆士杰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3]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