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云南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研究 |
范文 | 华林 成灵慧 王柳 摘要: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是傣族记忆与传承的重要方式。此文论述了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分析其保护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建议。依托云南省“十二五”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规划,采用原件收集、载体修复与发掘利用等方式抢救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对构建傣族社会记忆、传承傣族文化遗产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傣族文化遗产宗教档案文献云南省 Abstract: The rescue of the religious archives of the Dai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Dai people to save and inherit the memory. This pa? per expounds the urgency of the protection of Dai religious and archival heritage, analyzes its protec? tion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 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ar? chives and Heritage in Dai. This paper views that re? lying on Yunnan province "12th Five-Year" minority archiv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origi? nal collection, repair and use of such carrier rescue Dai Wen archival heritage of religion, Dai social memo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ai culture heri? tage. Key words: the Dai cultural heritage, religious archives, Yunnan Province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1条指出:“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1]继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2],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又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3]傣族地区遗存有大量的经卷等宗教档案文献遗产,这些档案文献数量丰富,破损严重,亟待保护和抢救。该问题学界进行过探讨,如仝艳峰的《云南傣族文献遗产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探析》,[4]刘为的《傣族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保护研究》[5]等,但对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尚未深入。从民族记忆抢救视角,探讨其保护问题,可为各民族地区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提供启示。 一、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学理分析 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是傣族和尚、巫师以及傣族群众在宗教活动中以傣文等直接形成的,反映傣族宗教信仰、教规教义,以及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档案文献材料。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以佛教经籍最为丰富,是记录傣族小乘佛教教规教义的一种宗教经书。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各地傣族土司、巫师在祭祀各种神灵鬼魂时形成和念唱的祭祀经文,以及傣族巫师用于预卜个人祸福和地方吉凶的傣文占卜书等。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数量丰富,在传承傣族历史记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受历史、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现存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损毁流失严重,亟待保护和抢救。 (一)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对傣族记忆的承载 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内容极其丰富,如傣文佛经是记录傣族小乘佛教教规教义的宗教经书,所译三藏佛典有84000卷之多。这些经典不仅保存了小乘佛教经典早期面貌,而且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结合当地傣族历史文化加以阐发的著述,记录了傣族经济、历史、政治、地理、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信息。例如多达22册的贝叶经《释迦牟尼周游世界记》,载录了西双版纳很多地区发展历史、地名来历和风土人情等史料。《百喻经》译述了印度古代的许多传说故事,增添了不少傣族人民创作的民间故事和寓言笑话,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这些宗教档案载录涉及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堪称傣族百科全书,在传承傣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傣族文化教育传承方面,傣族男青年结婚前都要去缅寺当和尚,遍布于各村寨的佛寺,实际上也就是傣族的藏书楼、编译馆、学校和文化中心。[6]通过寺庙教育和经书的研习,傣族先民将本民族政治、经济、历史、天文、数算、医药、工艺、风俗和文艺等进行记录、传承。缅寺中收藏的傣文医书记录了丰富的傣族医学医药知识;优秀的傣文诗歌有《贺新年》《婚礼歌》等,其内容涉及历代史事回顾、农民起义颂歌、虔诚宗教故事以及爱情悲喜剧篇章。此外,还有讲述农业生产知识的《自然与生产知识经书》等科技文献,[7]这些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在传播发展傣族传统文化,记录传承傣族社会记忆方面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二)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的紧迫性 云南傣族地区有丰富的傣族档案文献遗产遗存,据德宏州民语委编写的《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调查,德宏州民间分布有2000种共50000多部老傣文经卷,大多保存在佛寺和傣族群众家中。以佛寺为例,潞西市芒市镇奘罕佛寺(五云寺)所收藏的经书有400多部,大湾寨佛寺收藏的经书有132部。[8]西双版纳州各寺院也保存有豐富的经书档案文献,如景洪市日勐罕镇曼孙满古佛寺保存贝叶经1000余册。从保护意识、保管条件等因素分析,云南省傣族地区宗教档案文献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如临沧市勐董镇广允佛寺建于1828年,其经书保存在主殿左侧的一个古旧藏经柜中,共有350多本,无任何防护条件。勐角乡金龙寺建于1380年,其经书共有300多本,一是保存在佛殿殿堂左侧,存于木雕镀金藏经柜之中;二是存放在僧房两个红漆木柜之内。多数经书有破旧、发黄、残页和书体脱落等问题,仅有《莫那嘎波》《汤姆逊佛顿》等4本保存基本完好。[9]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数量丰富,是傣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其进行抢救,不仅可保护留存这些濒危档案文献,还可更好地发掘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傣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二、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保护优势 1.政策法规保障。云南省长期重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从立法的高度,将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业务工作范畴。如《云南省档案条例》第20条规定:“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记述和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10]近年来,围绕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战略目标,云南省档案局将少数民族档案抢救列为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要求云南省档案馆每年收集、征集特色档案资源数量要占全年新进馆档案数量的10%以上;州市级馆要占20%以上;县级馆要占30%以上。[11] 2.工作规划部署。2010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提出“突出民族特色打造云南民族档案品牌”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发展问题。2016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地方民族特色档案征集工作”[12]。云南省从构建民族记忆的视角,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列为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工作部署、经费与人才支持,为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保障。 3.抢救工作成效。基于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抢救良好的政策法规与工作规划部署环境,傣族地区的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取得进展。如西双版纳州档案馆征集到大量珍贵的傣文经书,其中,绵纸经197部共488册,主要有《创世史诗》《药典》《论傣族诗歌》等;贝叶经174部共507册,有《召树屯》《金鲤鱼》《千句偈语》《佛祖巡游记》《维先达腊》《十世轮回》《玉喃妙》等。其抢救工作的政策保障、经费支持与征集方式等,都为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与实践基础。 (二)存在问题 基于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宗教性、分散性与破损性,其保护工作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1.保护意识缺失带来的损毁流失问题。首先是保管条件问题,如“文革”期间,许多经书流失在傣族群众手中,有的把书包在粽叶里,藏到家屋墙的土坯夹缝里;或是藏在当地山中的隐秘洞穴里,大部分都难以找回,即使有幸发现一些当年藏在某个山洞里的经籍,也大多已破碎损毁。[13]在缅寺经书保管方面,负责保管的多是寺庙中的佛爷或僧侣,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保护意识缺失。许多傣族寺庙保存的经书或放在柜子之中,或摆放在大殿旁边的木桌之上,终日受香火熏烤,极不利于这些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据西双版纳州民委干部介绍,傣族素有“喜新厌旧”的习俗,许多寺院保存的傣文经书破旧之后,寺院里的和尚就会进行重新抄录,或刻写在新的贝叶之上,其后将旧经书焚毁。此外,一些傣族和尚年老去世后,家人也都要将他使用的经书在坟前烧毁。鉴于此,如何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意识,保护现存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2.民间保存分散带来的征集困难问题。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分布广泛,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分布的大量佛寺均有遗存外,思茅地区、临沧地区等傣族聚居区的寺院也保存有丰富的傣族经书。如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广允佛寺珍藏傣文经书350本,芒勐佛寺珍藏8本,芒那村的汗牙珍藏6本,勐角乡金弄村金龙寺珍藏13本。永德县德党镇勐汞村缅寺珍藏100多本,勐青树寨缅寺珍藏50多本。永康镇送吐寨缅寺珍藏300多本,该寨的岩相共有9捆,都用大白绵纸抄写,实际上每捆为一部经书,用黄绸布包裹,经书封面显得古旧。[14]许多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尤其是德宏、思茅和临沧等地的傣族(旱傣)宗教档案文献都分散保存在偏远的山区、半山区,其分散保存状况给征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加上国家综合档案馆经费支持与征集人员的限制,极不利于傣文宗教檔案文献遗产的征集保护。 3.保护主体众多带来的二次损毁问题。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主要由傣文贝叶经和绵纸经构成,除具有档案的原始性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收藏外,还具有文化遗产、古籍、文物和史料等多元属性,被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博物馆、文化馆、民委民族研究所和史志办等机构收藏。[15]以西双版纳州为例,迄今为止,收藏有傣文经书的单位除州档案馆外,州傣族文化研究所有400部,1500册;州政协有20余册;州文管所215册;州文化馆43册;州佛教协会保存60册;景洪市档案馆25册;景洪县政协史志办19册;勐海县档案馆266册;勐腊县档案馆776册(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实地调研材料)。调研显示,就保管条件而言,众多收藏单位只有档案馆具有完善的保护设备,以及防火、温湿度控制、防光、防尘和防虫等保护条件,而州傣族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文化馆和政协等单位只有简单的遮光窗帘,保管条件十分简陋,极不利于傣文经书档案的保护。此外,由于保管制度松懈,加之保管人员频繁更换,一些珍贵的傣文经书或借阅不还,或搬家遗失,造成这些珍贵档案文献的二次损毁流失问题。 三、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对策建议 (一)依托“十二五”规划开展征集工作 2010年,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逐步开展对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工作,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方法与途径,开展民族文献资料、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族音乐歌舞、民族医药、手工技艺等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建立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数据库。[16]为落实这一建设目标,2015年4月21日,云南省档案局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傣族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启动傣族档案的抢救项目。其目标任务是“由省档案局牵头,西双版纳、德宏州档案局,新平、元江、景谷、孟连、双江、耿马县档案局配合,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彰显档案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采取征集、征购、拍照、录音录像、口述历史采集、仿真扫描等方式,收集汇总不同载体形式的反映傣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档案资料,在省档案馆建立反映傣族团结发展进步和文化传统的特色馆藏档案。”鉴于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珍贵历史文化价值,建议依托云南省傣族档案抢救项目搭建的平台,以及政策、资金和人员支持,采取征集、征购等方式开展征集工作,将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原件征集到保管条件较好的档案馆进行珍藏,便于对其进行技术保护与发掘利用。 (二)采用各种有效方式抢救濒危档案文献 1.原生性保护。对于原生性保护,李敏等从古籍保护的视角提出,原生性保护是指改善古籍保护环境和对古籍进行修复。[17]就傣族濒危宗教档案文献原生性保护而言,建议依据傣族抄录或刻写经书习俗,将濒危原件抄录或刻写之后,采用捐献、寄存或出售等方式,集中到保管条件较好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珍藏或修复,也可将濒危原件委托相关文化机构进行修复。如云南省图书馆对委托抢救的民族经书等,采用留存复制件免费修复的方式,抢救了一批珍贵的民族文献。 2.再生性保护。张秀华认为,再生性保护是改变文献的原始特征和载体形式,进而对文献内容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18]具体而言,再生性保护就是使用复印、拓印、缩微复制,以及声像或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将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原件以形态转化的方式,进行再生保护。以缩微复制为例,2000年,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和日本东京外语大学唐立教授策划实施“老傣文抢救保护项目”。该项目以德宏州为试点,并与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導工作委员会、省档案局等合作,对德宏州各寺院或傣族群众等保存的老傣文档案文献进行普查、拍摄征集。项目组通过一年的努力,共普查老傣文档案文献2000余种,经考订筛选,完成编目近900种,缩微复制成缩微胶片共20-30盘,其母带、拷贝带移交省档案局珍藏,在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再生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拓展行政职能对其保护进行科学指导 《云南省档案条例》第8条规定,县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的主要职责第3项为“监督指导档案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第4项是“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保护、档案知识教育、档案宣传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19]对寺庙档案工作的监管,得荣·泽仁邓珠提出,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宗教等部门的配合下,对寺庙档案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主动深入寺庙大力宣传《档案法》及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规章制度,提高广大僧尼对档案、档案工作的认识,逐步增强寺庙档案意识。[20]鉴于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珍贵档案原始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建议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将傣族地区各寺院保存的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纳入当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范畴,从寺院档案材料收集、分类整理、管理人员培训以及保护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指导,以规范傣文宗教档案文献遗产的管理,维护其档案文献遗产的完整与安全。 (四)整理发掘对珍贵文献实施开发性保护 1.整理出版。傣文经书内容极其丰富,有傣族百科全书之称。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十分重视傣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发掘工作,出版了一大批珍贵的傣文经卷档案文献,其中,最为庞大的是《中国贝叶经全集》。2001年,“首届中国贝叶文化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提出贝叶经整理出版问题。其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主持实施这一整理出版项目。经历九年时间,共搜集整理、翻译贝叶经卷本139部,201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共勘录傣文贝叶经100卷114册,其出版对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傣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以及保护珍贵的傣族贝叶档案文献有重要现实意义。 2.发掘利用。以傣族医药经书为例,贝叶经中有一类叫做“胆拉雅”(药典)的经书,记载傣族医理医药,以当地常见的植物根、茎、叶和部分矿物及动物的胆、骨、血、角等入药,可治疗疟疾、痢疾、吐血、抽风等多种疾病和炎症。迄今,西双版纳州在发掘傣文药典的基础上,整理了7000多个傣医传统药方,43种傣药制剂获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傣药制剂共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8项。2015年,西双版纳州版纳药业、柬龙制药、佛鑫药业、雨林制药工业四家制药企业产值1.35亿元,在发掘民族传统医药档案文献遗产,促进档案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21] *论文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西部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BTQ092。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2015-12-22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7)[2017-11-24]. http://news. 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3]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2017-10-18) [2017-11-24]. http://www. 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4][7]仝艳峰,杨博文.云南傣族文献遗产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探析[J].档案学研究,2008(6):32-35. [5]刘为,张若娴,张馨元等.傣族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保护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3):116-120. [6]赵科,刀福东.傣族佛寺教育之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85-89. [8]王丽萍.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述论[D].云南大学,2010:13-21 [9][13][14]李国文.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调查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42-86 [10][19]《云南省档案条例》[EB/OL].云南省档案信息网http://www.ynda.yn.gov.cn/ [11]黄凤平.努力守护民族记忆积极传承民族文化[N].中国档案报,2011-08-25(003). [12][16]云南档案信息网站[EB/OL].[2017-01-04]. http://www.ynda.yn.gov.cn [15]华林.文化遗产框架下的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3):85-88. [17]李敏,陈秀云.海南地方古籍文献的再生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0(31):24-25. [18]张秀华.浅析古籍原生性保护[J].图书情报导刊, 2012(16):15-16. [20]得荣·泽仁邓珠.对寺庙档案工作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2005(2):44-47. [21]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2030年).[EB/ OL]. [2017- 03- 21].http://www.xsbn.gov.cn/188.news. detail.dhtml?news_id=37821.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