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蔚蓝的故乡》叙事策略及传播状况分析 |
范文 | 刘艳婧 【内容提要】本文对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专栏进行了个案研究,对该专栏运用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该专栏的传播状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蔚蓝的故乡 叙事 传播 《蔚蓝的故乡》开播于2004年,是内蒙古卫视结合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与电视个性化发展需求而打造的一档以草原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意在展现内蒙古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特色专题栏目。作为内蒙古卫视自编自制的主打栏目,《蔚蓝的故乡》拥有众多的忠实观众,也获得过多项中国电视节目的奖項,如“国家广电总局全国优秀文化栏目奖”“中国广播电视 40 佳”等。本文试图从叙事策略和传播状况两方面入手,探讨该栏目的特色表现方式和传播中存在的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蔚蓝的故乡》叙事策略分析 从学会沟通开始,人类的生活中就有了故事的影子。在文字还没出现之前,人类就学会了用符号来讲述故事。叙事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种讲故事的交流行为。作为一种高级的叙事方式,电视通过对叙事语言、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等的选用来创造出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的叙事效果,表达更为深刻的叙事内涵。 (一)《蔚蓝的故乡》叙事语言 电视的表现元素极为丰富,可以通过现场画面、同期声、体态语言、电子特技和字幕等多种表现形式打造信息的综合传播效果。电视的叙事语言一般分为画面语言(影像叙事)与有声语言(声音叙事)两种。?譹?訛 1.画面语言 在所有的电视表达形式中,画面语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所有类型的画面语言中,电视节目采景中通常需要利用画面构图、画面运动、画面色彩与拍摄角度等元素进行画面叙事。不同的画面拍摄方式体现出不同的叙事意味。比如正面的摄像方式体现出客观的、积极的立场,能与观众形成互动良好的交流感。在《蔚蓝的故乡》中专家学者的出现往往是解释一些文化内涵及其所形成背景等专业性知识,而正面角度的画面采访能够表现出对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尊重及这种研究的严肃性,同时又很容易让画面中的专家学者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一种交流、讨论感。如《蔚蓝的故乡·白马》这期节目中对于蒙古马专家的采访和《蔚蓝的故乡·寻找契丹》中对达斡尔学会秘书长敖汉章等专家人物的采访,均采用了正面采访角度。 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电视画面里人物之间的交流,会采用正侧拍摄角度。如在拍摄西乌珠穆沁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对额尔登巴雅尔与其妻子的交流的呈现;在拍摄查干苏鲁克大典时,对成吉思汗陵管委会工作人员如何协调各方工作的呈现,选用正侧拍摄角度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顺畅地将其带入到画面中,去聆听人物的交流。 《蔚蓝的故乡》中应用较多的还有一种背面拍摄角度。这一角度多用来传达更为丰富的情感。《蔚蓝的故乡·发现阿尔山》讲述了一位摄影师和阿尔山之间的故事,10年间这位摄影师曾先后70多次拍摄阿尔山,让这个地方从一种无人知晓的状态变成了国家级的自然景区。为了展现这位摄影师和阿尔山之间浓厚的情感,节目画面中就采用了背面拍摄角度,让摄影师的背影融入到特尔美峰下的阿尔山全景之中。 2.有声语言 作为画面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期声、旁白解说、音乐等有声语言在电视叙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期声是电视节目拍摄的现场音,包括现场的人物对话及背景声音。《蔚蓝的故乡》的同期声叙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出境主持人的同期声叙事:作为报道者的出境主持人对于本次采访对象或内容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从而引出节目的主题,然后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交谈,并且对于现场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在节目最后再做出总结叙事。这在电视叙事学中属于外聚焦叙事。另一种为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叙事,又分为主要人士叙事和相关人士叙事两种。主要人士叙事是指当事人的自我叙事,是一种内聚焦的叙事模式,主要人士在叙事中的语言表达、语气、语调及音色等都能够体现出其真实情感及行为个性,将这些内容直接传达给受众,会带给受众一种真实感、生动感,这是其他叙事者转述时无法达到的效果。而相关人士是以故事中的某个角色身份进行有限聚焦叙事,为观众认知事物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和角度。 电视叙事中的旁白解说分两种,一种是出镜主持人的即兴现场解说,另一种是节目解说员的画外音。解说是另一种有声的电视叙事语言,它与同期声分别展现不同的故事内容层次。《蔚蓝的故乡》的旁白解说更为灵活、包容,能够传达画面语言和同期声未能包含的信息或未能达到的效果,如交代背景信息、实现语言专场、强化认知效果等。 电视节目中的背景音乐,除了发挥烘托氛围的作用,也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可以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是烘托节目主题的重要途径。《蔚蓝的故乡》在开头会伴随蒙古族长调开始每期节目的播出,同时也会根据本期节目的内容和风格来穿插背景音乐。例如在《蔚蓝的故乡·通辽风景线》这期节目中,使用马头琴音乐和科尔沁民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渲染气氛的同时,展现出极强的地域特色。 (二)《蔚蓝的故乡》叙事主体 叙事主体又被称为叙事者,是指陈述叙事作品的主体。现场主持人作为观众的代表,身临现场搜寻有价值的信息,电视画面将这一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蔚蓝的故乡》出镜主持人在节目中较多采用这种方式,通过亲身经历式的叙事,来诠释节目主题、传递节目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还会采用“直接讲话”的叙事方式,也就是直接面对镜头,在与观众进行交流。“直接讲话”所创造的面对面的交流氛围非常逼真。在《蔚蓝的故乡·游走敕勒川》这期节目中,出境主持人一边做出邀请的手势,一边说出“现在就让我们开启敕勒川之旅,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出发”的话语,自然而然地将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动起来,跟随镜头沉浸在节目内容中。 在电视叙事中,有时主持人可能会隐藏自己的叙事身份,而将话筒交给被采访对象,让他们来扮演“参与性叙事者”的角色,直接面对镜头说话或在画外解说中说话,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时节目的叙事主体便是被采访对象了。在《蔚蓝的故乡·草原遗珍》这期节目中,被采访到的蒙古族服饰传承人娜仁通拉嘎老人、熏皮袍传承人英吉玛、康乐牌传承人阿木尔巴雅思呼楞等就是这期节目的叙事主体,他们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各个领域的传承人,也是草原遗珍的拥有者,通过他们的语言来呈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解说员也是电视节目最常用到的叙事主体,他在为节目提供信息和评论的同时负责串联起整个节目。伯格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中指出,一般的电视叙事需要有6个步骤相互连接,分别为摘要部分(整体要交代的故事背景和主体)、交代部分(时间、地点、情况、参与人物)、使事情复杂的行动部分(一系列事件)、评价部分(行动的重要意义、叙事者的态度)、结果部分(整个故事的收尾)、结尾部分(换视角回顾)。解说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将上述所有的部分都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系统、完整、流畅的统一体。《蔚蓝的故乡》节目的解说员除了担任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知识的解释工作,还要负责把整个节目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节目主题,彰显文化内涵。 (三)《蔚蓝的故乡》叙事结构 西方叙事学一般将所有事件中最重要的叫做“核心”事件,在叙事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叙事表达的中心。而其他事件就像卫星一样围绕在核心事件周围,被称作“卫星”事件,在叙事中起补充说明作用。④作为专题类电视节目,《蔚蓝的故乡》在每期节目中所要展现的内容较为繁复,在叙事的结构上,较多地选择了以核心事件为主线,以“卫星事件”为重点的呈现方式。选择以核心事件为主线能使其主题事件的前因后果得到充分的展现,而许多细节性的事件信息也能够被牵延展开。《蔚蓝的故乡·发现阿尔山》便是典型的以核心事件为主线,“卫星事件”为重点的叙事结构。以摄影师郭柏林对阿尔山的拍摄历程为核心事件,跟随摄影师10年间的步伐展开叙事过程,而整期节目也相应地被分割为《登上特尔美峰》《天池豆腐》《王允与鹿鸣湖》《采摘路基蘑》《寻找太阳池》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作为“卫星事件”而存在,均与核心事件构成密切的联系,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对节目主题的诠释。 (四)《蔚蓝的故乡》叙事手法 专题类电视节目存在内容繁杂、线索过多等问题,如果采取平铺直述的叙事手法可能会使节目显得冗长无趣,毫无波澜和吸引力。如果想增加观众的兴趣,就需要通过故事化叙事手法来增强吸引力,而设置悬念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故事化手法。《蔚蓝的故乡》往往是在节目的开头通过展示反常现象或直接设问的方式来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如《蔚蓝的故乡·寻找契丹》这期节目中,开头便以设问“这几个农民所制作出的高车果真是千年前契丹人使用的吗?”来引出节目的核心事件。此外,在节目行进的过程中,也会结合观众的观看感受,适时设置悬念。同样是本期节目,其“卫星事件”之间的连接也都通过设疑来制造悬念。如“木叶山在哪里?契丹后裔又在哪里?是谁安葬了如此之多的亡灵,是谁留下这些雕工精美的石刻后又吝啬到没有在墓碑上刻下墓主人生前的丰功伟绩呢?”这些悬念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个兴奋点连着一个兴奋点,串联起节目的开头、高潮和结尾,很好地强化了本期节目的吸引力。 二、《蔚蓝的故乡》传播状况分析 (一)节目定位模糊,播出风格不一 《蔚蓝的故乡》于2004年开播伊始,就将节目定位为“风情北方,英雄草原”,在前期的节目制作拍摄中都严格遵循着节目的定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但在2014年之后,随着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竞争压力的增强,《蔚蓝的故乡》也在中国电视的“综艺潮”中失去了方向,放弃了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这一主线,播出内容变得混杂无序,美食、社会、文化、旅游方方面面都会涉及,节目组在拍摄地域上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节目失去了统一的风格,定位模糊不清,造成了部分忠实观众的流失。 (二)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 内蒙古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蔚蓝的故乡》最大的资源优势,节目的选题也大多集中于民俗风情、歌舞节庆、自然风光、特色美食等类别。然而整体看来,《蔚蓝的故乡》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欠深度,除了展现民俗风情、歌舞节庆、自然风光、特色美食等民族地区特有的风貌外,对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诠释并不多见,缺少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层关照。 (三)营销方式落后,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媒介之间都呈现出了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发展格局,品牌的塑造和传播需要借助全新的媒介渠道和营销方式。作为电视媒体,其电视节目的营销宣传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方式,而是应该更多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其节目内容进行跨平台的宣传推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在这一方面,《蔚蓝的故乡》显然没有做到位,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段还没有被利用。虽然《蔚蓝的故乡》每期节目播放时在电视屏幕右下角挂出了其节目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供电视观众扫描关注,但是其微信公众号却不曾更新内容,没有发挥任何节目宣传的作用。 三、《蔚蓝的故乡》传播策略建议 (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媒介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强化着传受双方的互动,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节目的改革和创新也体现在对于传播过程中互动的尊重。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蔚蓝的故乡》应该更加注重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当然这建立在拓宽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蔚蓝的故乡》可以将节目投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受众自由选择观看,比如一些商业类视频网站和内蒙古地区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地方网站。通过网络渠道的传播,可以更好地覆盖广泛的受众,而且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与受众的互动,让受众在观看完节目后对该节目进行点评、建议或点赞。同时,《蔚蓝的故乡》节目组也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推广节目内容,设置民族文化类讨论话题,吸引受众的关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强化节目的黏性,而且来自于受众的某些优秀策略建议也可以为节目组提供选题和制作思路。 (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实施品牌化营销 传媒如林的时代,内容仍然是竞争中的利器,高质量有内涵的电视节目仍然会赢得自己的市场。《蔚蓝的故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須重视对民族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通过多样化的选题展现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特别是要注重从现代社会的民族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上深化对于民族文化问题的思考。 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营销推广,品牌化营销已经成为众多电视节目青睐的营销推广方式。品牌化营销建立在每一个可能与受众沟通的环节之上,既可以是媒体平台上的广告投放,也可以是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是公关活动上的形象宣传。总之,其重点在于《蔚蓝的故乡》这个品牌符号的传播和认知,节目组应该在如何建构和传播节目品牌上有更多的创见。 (三)加强跨区域合作交流 电视节目的跨区域合作运营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发展方式。内蒙古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曾先后吸引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到当地来录制电视节目。《蔚蓝的故乡》应该重视与国内一流电视媒体的合作和交流。比如《蔚蓝的故乡》节目组可以通过对前来录制节目的电视台予以便利协助等方式,加强与其交流,学习对方优秀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模式,共同开发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同时也可以借助对方的节目平台宣传推广自身品牌。良好的跨区域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机会,优势的一方可以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减少人力、经济成本,而弱势一方也可以学习、提高节目制作能力。 注释: ?譹?訛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27页.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④欧阳照.电视新闻的叙事学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48页.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XXW005】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孟凌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