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忘初心,做好舆情和民意的守望者 |
范文 | 【编者按】11月19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及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承办的“新中国舆论学研究三十年”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三十年纪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孙凯、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史安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杨保军教授,以及搜狐公司CTO杨洪涛分别作大会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主持,他深情地回顾了舆论研究所30年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开展舆论学研究整整30年了。30年前,我自己还是一个刚刚进入到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新生。机缘巧合,舆论学研究后来成为贯穿我学术生涯始终的一个宿命。 甘惜分创办舆论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1986年11月正式成立,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所创办的第一家专门从事舆情和民意研究的学术机构,由此拉开了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序幕。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的创办人就是今年年初刚刚故去的百岁老人,我的博士生导师,新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奠基人甘惜分老师。甘老在长期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深刻了解到作为社会皮肤和实时晴雨表的舆情和民意的重要性,为创办舆论研究所大声疾呼,四处奔走,经过了他的悉心努力和耐心说服,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终于在1986年得到上级的批复建立。 “三无研究所”的重大贡献 想起30年前甘老师带领我们草创舆论研究所时的艰难起步,我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内心真的是百感交集。当年舆论研究所的研究是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起步的,按甘老的话说,我们是“三无所”,没有办公室,没有电话等起码的办公设备,更没有人员编制,但是这些并没有妨碍我们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责任感从事中国舆情民意的调查和研究。 按照甘老师的设计与部署,我们首次调查就是围绕1986年年底至1987年年初的学潮,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这样的事件进行民意测验和舆情研究。针对当时的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利的事情,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报比不报有利,早报比晚报有利,主动报比被动报有利的调查结论。调查结论提交后,成为当时党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改善宣传工作、入耳、入脑、入心的主要参照材料。其后,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民意测验与舆情研究。比如说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全国听众调查、第一次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改革意向的调查、首都公众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意向等调查。特别是1988年首都知名人士龙年展望的调查,这份针对200余名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正副部长、全国人大和政协常委等具有“三高”特征的知名人士的关于新闻与社会改革意向的专项调查结论,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专门就此调查的结论在一版下方四分之一的篇幅发表题为《多一点阳光,多一点透明,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首都知名人士龙年展望的调查》。要知道,这应该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就一个舆情调查的结果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评论,而当时《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可谓是如日中天。 向舆论学研究前辈致敬 我之所以如此详尽的回顾当年舆论起步时的旧事,是感慨与当年我们凭着那么一点情怀、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做出那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奠定了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的格局、境界和品质。 在此我要特别向几位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奠基人和重要贡献者表示敬意。首先,当然是我的导师,德高望重的甘惜分先生,他是新中国舆论学研究的最为核心的奠基人和领导者。其次,我要向刘建明教授致敬,他的多部舆论学著作奠定了我们舆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接下来还有在场的陈力丹教授和今天在上海不能赶来的童兵教授致敬。 今天,中国的舆论学研究已经蔚为大观,无论是在研究队伍、研究范围、研究规模和研究方法方面,和3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回顾当年,我仍然觉得新中国舆论学起步阶段时,学人们那种境界、情怀、格局,以及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爱与责任感,依旧是我们今天从事舆情和民意研究者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正处在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上,经济与民心是我们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我们这些人可能对于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和专业能力,但是,我们对于舆情和民意是有所研究和有一定的把握能力的。 愿所有从事舆情和民意研究的同仁们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秉持专业坚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好舆情和民意的守望者,不辜负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简介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NewMedia联盟核心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社会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传媒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 喻国明独著和以第一作者署名的著作、教材共24部,此外还有400 余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自1979 年至2014年底,在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居全国第三位,被引文率居全国第二位。 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中国民意研究》《嬗变的轨迹: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和新闻理论》《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的本质与竞争策略》《喻国明自选集》《变革传媒》《传媒竞争力》《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拐点”中的传媒抉择》《传媒的“语法革命”》《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中国传媒软实力发展报告》《传媒新视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基于“时间-空间”多维研究范式的定量考察》《植入式广告:操作路线图——理论、实务、规制与效果测定》等。 喻国明被国内传媒界誉为“媒介军师”。曾经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新聞工作者等奖励,是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入选者。2002年,喻国明依据严谨的科学分析所提出的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面临“拐点”的论点,准确预见了传媒业后来发展的现实,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应对之策,因此荣膺“2005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传媒人物”。 编辑:徐 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