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乾隆时代的遗产及当代意义
范文

    李扬

    乾隆皇帝,在中国的皇帝中理应排得上座次,而且,似乎应该比较靠前。康乾盛世的光环一直笼罩在其身上,然而民间传说与野史传闻加之晚年的昏聩与用人不察,也使其毁誉参半。我们似乎可以说,一部大清史,若缺了乾隆朝必定黯然失色。君若不信,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先生等认定的历史上的中国乃是清王朝完成统一之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前的版图,也就是乾嘉时期。葛剑雄先生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书中更明确指出:“自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先后收复天山南北路,清朝统一大业至此完成。从秦始皇灭六国,开疆拓土,建立秦帝国开始,经过了近两千年,中国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中国的真正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可见,正是乾隆朝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那么,我们不禁会追问:自诩“十全武功”的乾隆帝,留给其身后的中国怎样的遗产?这样的遗产对于崛起中的当代中国有何意义?

    这种追问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最近阅读美国新清史的代表性学者欧立德所著《乾隆帝》一书所引发的思考。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指出的:“我相信,人们若想要了解今天中国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国如何重返世界强国之列,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与思考中国上一次拥有这样的世界地位的时期,而这恰好指向乾隆的时代。”这本书是一本面向欧美世界的乾隆传记。乾隆在中国属于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据作者的介绍,这位皇帝对于欧美读者而言仍然十分陌生,因此作者首先对其个人成长经历作了介绍。登基、当政、家庭、仪式与王朝统治三章就是给读者一个大致的印象。

    与国内通行的乾隆传记写法不同,此书借鉴了近年西方中国学的新成果,对清前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以及对外交流的程度等做出了重新评估,让我们对乾隆朝的世界历史背景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以美国加州学派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重新评估中国在“早期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做出了新的探索。德国学者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全球经济化中的东方》一书认为1800年以前,全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虽不无夸张,但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美国学者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中甚至估算出中国在18世纪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32%,远超当时的英法,即便今日之美国亦不能望其项背。所以,除了疆域的奠定,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在18世纪同样是值得称道的。作者更站在全球史的角度,对清帝国的全球参与做出了有力说明。在《清代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作者对于乾隆朝的外交与朝贡体系,服务于宫廷的传教士,官方主导的海外贸易都做出了深入分析,还对被认为有可能改变清代历史走向的马嘎尔尼访华事件进行了有意义的揭示,认为其访华成果有限。虽然站在“世界中的中国”之立场上,但作者对乾隆仍秉持了“同情之理解”的心态,没有苛责其对欧洲事务缺乏持续兴趣、漠视重商主义等做法,而是分析乾隆自信的来源,作为帝国君主的自负及其优越感。用作者的话说,“不是说乾隆对西洋国家缺乏兴趣,而是乾隆觉得根本就没有迫切的必要去注意那些国家”。这与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同情万历皇帝的叙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很多学者可能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正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延缓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经济的发展并未建立在体制变革与技术革新的基础之上。这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即作者秉承美国新清史的研究理念,重视清代满族特性在清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欧立德本人在其新清史的著作中,大力倡导满文史料的运用,借此重建清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种不同层面的完整图像。用他的话说,这种研究方向的调整,将使得原来被压抑的声音、被隐藏的叙述逐渐浮出水面,从而改变以汉文史料与汉民族本位立场上的清史叙述模式。本书专辟一章分析“满洲成功之困境”,也是新清史关注的重要命题。作者指出,乾隆为维护满洲之道,首先“以金为鉴”,汲取金朝过度汉化而最终衰落的教训,推崇八旗的满语和骑射传统等,然而这个满族的“大家长”仍时时感到汉化与八旗衰落的征兆。维持族群特性与保持有效统治的张力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的始终。欧立德曾专文论述所谓的18世纪满洲“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汉人雅致文化的诱惑带来对满洲“旧风”的威胁,二是八旗制度给国家造成的日渐增加的经济负担对该制度本身带来的威胁。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综合作用之下八旗制度及其文化之倾颓似乎无法避免。于是我们看到白莲教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汉族士绅与团练的兴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之崛起正是八旗军事制度陷入困境的标志。可以说,在清代,成也八旗,败亦八旗。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由此观之,作者这种历史叙述的方式其实给我们展示了清代在世界版图中的位置及其统治方式面临的问题,这两者也正是乾隆时代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前者涉及疆域、经济规模(人口与经济生产方式)、外交与朝贡体系、政治自信与文化繁荣,后者则是清帝国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当然这种基础本身也矛盾多多,用作者的话说,乾隆的统治存在着五个悖论:

    第一,乾隆强调驯服蛮夷并在边疆殖民的重要性,以增加可耕地的数量去养育其治下快速增长的人口,但他这样做,造成了环境的退化,对汉族和非汉族土著后代的生活反而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乾隆郑重地谈到要关心普通民众的福祉,在他统治之下,生活水平总体上提高了,人们在遇到危机时能够依靠国家的救助;与此同时,在他统治下,有二十多年却是历史上官员腐败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些官员的财富正是来自普通民众。

    第三,乾隆毕生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也就是少数满族精英的狭隘利益与多数汉人士大夫的要求之间的平衡,他一直强调一视同仁、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但是,他的行为一直是有利于满洲人和满洲官员的。

    第四,乾隆在雄心勃勃的文化事业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富,其成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用;然而,应该认识到这些工程也毁灭了众多文学与历史作品,乾隆还大量删去很多作品中他认为不合时宜的观点。

    第五,乾隆竭力创造一统,并努力对其所谓的帝国重组施加控制,但在此过程中也使得生灵涂炭,文化遭到劫掠。

    这种近乎两极的评判让我们看到帝国盛世之下的多维图像,这是一种辩证的真实。针对每一个悖论,他给乾隆时代以及我们后世诸君提出了怎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评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成本?如何将才俊纳入政府部门,同时还要保持官员的诚实可靠?如何在帝国某些族群的特殊利益与普世天下的帝国关系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使其成为更具包容性的政体?在文化保护与文化破坏并存之际,如何评估其包容性与全面性?最后,如何评估帝国统一的成本?可以说,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当今中国也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当今这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政府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掣肘,文化多样性遭遇挑战的时代,乾隆时代的问题无疑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者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或许可以称乾隆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统治者”。我认为,这种提法是有道理的。

    纵观本书,乾隆帝及其时代无疑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中国的关键时期,其制度的惯性与统治思维也极大影响着此后中国历史行进的步伐。而乾隆时代的遗产及其面临的问题更是值得今日的我们深入思考与认真对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