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纪录工作初谈
范文 刘影
摘 要: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201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出台,在此之前,我县便摸着石头过河,记录了大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及生活状态,总共拍摄磁带365盘,刻录DVD光碟426张,转化数据文件近3000G,音频资料50G,图片文字资料500G。2016年之后,中心又按照新标准投入到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并将这项工作常态化立体化,深入到长阳各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之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纪录;高龄传承人
抢救性记录工程是一项对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2016年,国家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按照标准要求,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家级传承人孙家香和省级传承人田卜栋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1 高标准做事,留下珍贵资料不留遗憾
1.1 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心用脑用脚做工作
2016年,我县国家级传承人孙家香列入国家级抢救性记录名单,做为国家级项目都镇湾故事的一位女传承人,她讲了一辈子故事,至今仍然有很多她讲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省里的专业拍摄团队赶到时,孙家香刚刚过世3个月,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无法弥补时间的留下的遗憾。还好在中心数据库中,孙家香正是历年的拍摄记录对象,以往的的拍摄资料里留存有她生前的视音图片资料达100G左右,抢救性记录工作得以继续开展。
通过以往的田野调查经验我们明白,每一位老艺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必须用心懂其中的精髓,才能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目的的将其技艺的精华与传承的智慧呈现出来。与拍摄团队进行数次交流和对其讲述故事进行阅读研究后,我们用脑制定拍摄方案,将孙家香的亲人,徒弟,生前研究她故事的文化工作者,都列入了记录名单,将她生前的住地,环境,及周边对她有了解的人都作为拍摄对象。其后,中心同拍摄团队一起,为了更加详实的还原孙家香生前的立体形象和故事讲述特点,用脚开始了抢救性拍摄记录工作,上门拜访其亲友萧国松,其徒弟刘为芬、刘泽刚,及其他拍摄采访对象达30余次,其中个别采访对象反复到访达5次以上,行程1000多公里,采录视音图文资料500G以上。为后期制作及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完美收官,提供了重要保障。
1.2 高标准严要求,抢救性记录再实践
2017年,在国家级传承人孙家香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之后,中心总结经验,认真学习国家级抢救性记录标准,自主完成了省级非遗项目南曲代表性传承人田卜栋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事后总结如下:
(1)、高度重视,明确工作宗旨
在工作小组前期的讨论中,组员高度重视,明确了工作宗旨,即以抢救为前提,尽量尊重拍摄对象,保证拍摄资料的真实性,以客观角度拍摄为主,不介入个人主观感情,放弃艺术的创作手法,尽量多拍,多记。
(2)、明确分工,规范工作流程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要求,创建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以中心主任为项目负责人,专家顾问、导演、摄像、摄影、录音、文字、后期制作各一人。中心要求抢救性记录小组成员尽量多做前期功课,认真理解《工作规范》的内容,能各司其职,明确各自的任务及记录流程。
(3)、循序渐进,推进工作进度
由于田卜栋已经年近90,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及记忆力可能欠佳,在采访中为了避免思路被打断,口述史尽量以他个人直接口述,顺着自己的记忆梳理人生经历。并且对田卜栋的儿子,其两大得意门生覃好群,覃远新进行口述采访,对他的技艺特点,个人对于南曲的贡献,其个人价值及传承智慧从侧面描述体现。传承人口述采录对象还包括民间南曲艺人田承干,资丘文化站长田玉成,老文化工作者覃发池等一批与参与南曲研究的相关专家。总共形成原始采录素材11小时,成品5小时。
传承人项目实践部分,拍摄曲目为田卜栋老人弹奏和演唱最具个人风格特点的曲目《春去夏来》、《践行》、《会友》、《高人雅士》、《四时乐》等数首曲目,南曲最大的特点是自弹自唱,但由于年龄原因,田卜栋老人已经不能完整弹唱,因此,我们让其徒弟覃远新代为弹奏,田卜栋演唱,完整采录了数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让其徒弟覃好群,覃远新自弹自唱同样的曲目,讲解当时授徒所讲的弹唱细节,如何弹唱合一,体现南曲的雅致,如何依字行腔,如何咬字吐词,如何运用粘黏揉扣的弹奏方法体现曲调的悲欢离合。
传承教学方面。第一是整合2006年至2017年数据库内容,选取能体现田卜栋老人传承教学特点的视音素材;第二是现场采录,让其徒弟与之一起在现场弹唱,包括弹唱中间的口述交流,都一并记录,最终采录原始素材4小时,最终形成成品1小时。
我们在照顾其身体状况的前提下,分多次把所有可以想到的采录工作全部做完,并从20个小时的原始片素材中剪辑出成片近7.5小时,包括口述片5个小时,传承教学片1个小时,项目实践片1个小时以及综述片30分钟。
2 与时间赛跑,抢救性纪录工作立体化、常态化
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中心在不断的抢救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很多从艺者和文化工作者没有列入到传承人名单里来,也同样有抢救记录的必要。通过对多年的经验总结和对国家级技术要求规范的学习,中心不断积累经验,踩着石头过河,继续发挥优势,先后开展了县内民间文化工作者和九佬十八匠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2.1 造访民间文化工作者,记录深巷里的酿酒师
如果把民间文化的芬芳比作不怕深巷子的好酒,那么文化工作者就是酿酒师,他们是离民间艺人最近的人,对于民间文化有着自己独有的热爱和见解。做好纪录文化工作者的口述记录,也是在留存一份非常重要而宝贵的资料。前后共记录了龚发达,覃发池等一大批县内文化工作者的影音资料,其内容涉及民俗,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绘画,民间手工艺等多个门類,记录素材达200多G。
2.2 开展九佬十八匠普查,留存民间手工记忆
“九佬十八匠”为民间不同行当工匠的统称,很多可以追溯万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随着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在快速消亡,而蕴含在其中的那些精湛技艺和古老智慧,也随之消失。为此,中心将民间手工艺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单列出来,从实际出发,组织专班进行县域内全面调查,从2013年起,对全县8镇3乡“九佬十八匠”人力资源分布情况与生存环境、传统技艺的工艺流程及其相关的行业祖师祭拜与禁忌、匠人师承礼仪、行规、积淀历代匠人师传的行业俗谚等,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全面记录。其间,同步着手代表性产品与制作工具的采集。摄录视频时长3232分钟,拍摄图片2000余幅。调查专班登记各类手工艺人3557人。[1]
2016年12月,《长阳传统手工技艺九佬十八匠》正式集结出版,2017年12月,《长阳传统手工技艺九佬十八匠》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著作”奖。
参考文献
[1]戴曾群,张颖辉.长阳传统手工技艺九佬十八匠.武汉:崇文书局,2016.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9:04